



1.小组教学通常指针对幼儿能力测评后划分的同能力小组教学及根据幼儿兴趣划分的同兴趣小组教学。
2.根据幼儿能力进行的小组教学,教师可分为能力有待提高组、进步组、提升组分别进行的三组教学。
3.有待提高组的幼儿相对大部分幼儿来说,属于能力偏差。学习兴趣不高,心智发展落后于本班大部分幼儿的,教师必须有耐心,有目的地指导,不急于求成,在于幼儿易于掌握,且能够理解、操作的基本上完成的内容。
4.进步组一般指中上、中等能力的幼儿,简单知识技能已经掌握,有待进一步发展的幼儿。
5.提升组一般指在班中各项能力较强的幼儿,已经掌握本年龄段应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继续和其他幼儿一起学习,有“吃不饱”的感觉,或者已经没兴趣学那些他们认为简单的知识与技能。因此,教师需要单独进行提升难度的教学,给予具有一定挑战性的知识与技能学习,也就是上一个年龄段测评目标内容进行学习。
6.兴趣划分的小组教学一般可放在区域活动中进行的小组活动,教师根据幼儿不同的兴趣,有目的、有准备地教学指导。幼儿自选小组,教师一次重点指导一组。比如美术、科学小实验、数学、表达、生活技能等小组学习。
什么是善良:
善良是指温柔和有爱心,意味着你关心他人。善良还表现在你花时间照顾植物、动物等。也表现在对需要帮助的人表达爱心。
为什么要实践善良:
没有善良,在人和动物需要帮助的时候,就没有人会伸出援助之手,每个人都必须要自己照顾自己;没有了善良,这个世界就会变得孤独、无助;没有了善良,会导致空气被破坏,会被污染,树木被砍伐。做一个善良的人,你就能体会到你和所有的世间万物都是紧密相连的。做一个善良的人,会使世界变得更美好。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善良需要从每一件小事中去引导,如:在募捐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小朋友,灾区的小朋友们,需要我们的帮助,他们的家被大水冲走了,只能住在帐篷里,谁愿意帮助他们建新的家园?”对于班级中植物角的动植物,教师也要引导幼儿去照顾它们:“小兔子都饿了,谁去帮帮它?”通过每一件小事,将爱的种子播撒在孩子的心里。
B.教师行为:
善良是善待周围的人、植物和动物。要做到善良,就要注意什么时候、什么人、什么事需要关心,尽可能地去关爱他们。作为老师,要对幼儿做到关爱,比如:小朋友生病了,老师在护理的同时,要用抚摸、拥抱等肢体语言对幼儿表现出关爱。
京学幼儿园每个月都有新的主题,根据主题内容、核心,老师一起探讨主题墙的内容。确定主题内容,找一些关于主题墙的图案,然后指导新老师做关于主题墙内容的东西。
1.要养成习惯
每天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和固定的场合,给幼儿讲故事。比如在休息的时候、区域活动的时候、进餐的时候、每天临睡前。一旦养成了听故事的习惯,就容易长期执行了。同时研究指出,教师如果能每天花些时间给孩子讲故事,那么这些孩子长大后行为出现问题的风险可能会降低。此外,如果教师能够认识到在婴幼儿时期开发智力的重要性,并每天在孩子身上投入一点时间,那么孩子日后的认知和学习能力都会得到改善与提高。
2.让讲故事的过程变得有趣
教师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不要只是把这件事作为例行公务,语气枯燥、干巴巴地念课文。幼儿虽然在听故事,他同时也在学习,教师应该力求不断渲染故事环境,比如角度形象创设、努力摆脱或掩蔽自己的身份、按故事角色形象的个性及特点来寓情于景。教师如果能够同时调动他的各种学习器官,如眼睛、耳朵、鼻子、双手、大脑等,就会很好地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在选择故事书的时候,最好选择那些图文并茂的。在开始阶段,以图画为主,色彩鲜艳,形式多样,会吸引幼儿的注意。
3.让幼儿参与到讲故事的过程中
每次讲故事,都可以由幼儿自己选择想听的故事。当幼儿对于一个故事比较熟悉的时候,就可以在听故事的过程中设计各种问题,鼓励他们回答和参与,甚至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来创编故事。
打击乐学习,重在认识乐器的名称,了解乐器的作用,能结合歌曲或音乐进行的配乐器打节奏,不是全班幼儿使用一种器乐来进行打击乐的学习。
每次音乐课会有一个重点认识某一个器乐,但是实际操作时,是每种乐器5人左右,轮流使用,轮流感受。让每人手里都有一种器乐,来配合今天重点学习的器乐合奏进行。
例如:今天认识响板,音乐教室就有10套,那就先发放给10个孩子使用响板来给某一段音乐打节奏,其他孩子配合音乐拍手,然后轮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