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层玩具柜、一个地毯、一组积木、一组动物、一组交通标示、还有三个盒子。
建构积木分两种:一种是桌面的;一种的地面的。配备地毯或者地垫的是大型积木搭建柜,桌面的叫小型建构柜。
柜子第一层:把动物放在第一层
第二层:有形状的积木,比如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正方体
第三层:不规则的积木
第四层:放三个盒子用来放辅助材料,盒子里面可以准备幼儿的作品(画小树、画小动物、小车);另外盒子(儿童零食的盒子,建构材料放这里、化妆品盒子、包装盒)
还有一个盒子(孩子在建构中需要的材料、自制和搜集材料)
建构区培养目标:
1.能积极的参与建构游戏,对建构材料感兴趣;
2.掌握多种材料的基本操作方法,搭建出各式各样的房子,滑梯等;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大胆操作,培养幼儿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以月份为依据设立主题的数量,比如几个月份可以设计几个主题,将教材内容按照时间的顺序、相关联的内容、共性的目标等因素分成四大块,也就是四大主题,综合每个主题的所有内容给这个主题起个名称,也就是一级主题,一级主题下面再设立四个二级主题,这四个二级主题基本上就是一周一个,一个月按照四周,如果有的月份可能有五周,内容不够时,可以增加、生成适合的主题内容,二级主题下面又有若干个子主题,这些大大小小的主题都是围绕一级主题而开展的。按内容划分好主题后,将主题内容板书、展示出来,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主题网络图。
在设定主题网络图时,以主题为中心,将各次级主题及其内容用直线呈放射状绘于纸上。如下图:

在这个主题网络图中,一级主题在最中心,二级主题(子主题)从主题四个方向延伸出来,每个子主题又延伸出相关课程,这样一目了然、非常清晰。
在设计子主题延伸的课程时,有一些会空出来,为子主题相关课程留有生成的空间。
主题网络图是我们预设的,是经过我们精心准备的,但课堂中也有一些无法预设、意想不到的内容,幼儿可能有更多的想法与发现,这就是生成的内容,所以在绘制主题网络图时一定要留有一定的生成空间,允许幼儿异想天开,在师幼互动中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共同体会主题活动的知识性与趣味性。
当然,在绘制主题网络图时,也可以设计一些简单的图案,可能会美观些,但切记不要太花哨,应本着清晰、美观、适用。
 
                        1.重点与难点是教师课前预测到及观测到的,是有准备的教学。
2.一个活动的设计,每次会有新的内容,称之为本节课的教师重点指导部分或重点讲解部分。
3.在本节课中需要幼儿操作的部分一般设定为难点,因为需要幼儿自己操作、自己解决问题、自己思考。很多是未知的情况,不知道结果如何,我们称之为难点。
4.既然是重点,教师准备的教具、课件就要丰富,便于幼儿理解与掌握。
5.既然是难点,教师就要考虑到孩子在互动过程中会发生怎样的事,要知道幼儿预期达到的水平,对突发事件要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与应对措施。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瑞士音乐家、教育家爱弥尔·雅克·达尔克罗兹(Emile Jaques-Dalcroze)在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期间(大约在1900年)提出的一个音乐教学学说。又称"体态律动学教学法"。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达尔克罗兹到欧洲各国旅行示范教学,使他的这套体系更为广泛流传,对于奥尔夫、柯达伊等人音乐教学法的形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1.达尔克罗兹的基本情况及影响
达尔克罗兹(1865—1950)瑞士音乐家、教育家。1892年他任日内瓦音乐学院的音乐理论教授,大约在1900年左右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学说。他认为:以往的音乐教育是非常音乐性的,也就是不符合音乐的本性。音乐本身离不开律动,而律动和人体本身的运动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单纯地教音乐、学音乐而不结合身体的运动,至少是孤立的,不全面的。针对这一点,达尔克罗兹提出了"体态律动学"的教学法。他前后花了约几十年的时间从事理论与实践的探讨,在他的艰苦努力和有关人士的大力支持下,终于取得了成功。今天他的方法不仅远远超出了音乐的范畴,广泛地用于舞蹈、戏剧、绘画、运动等方面的训练,而且还推广于音乐治疗、残疾与弱智儿童以及康复医疗等领域中,在五大洲都有专门的学校,培养该教学法的教师。
2.达尔克罗兹的教育思想
人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将内心的情绪转译为音乐的,人体本身就是乐器。因此,要进行音乐训练,只训练耳朵、嗓音、手指等是不够的,必须练好人的体态,姿势及各种形体动作。单教儿童用手指弹奏乐器是不够的,首先必须启发他们进入产生乐曲的激情中去,把乐曲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动作,节奏和声音,以达到唤醒天生的本能,培养对人体极为重要的节奏感,建立身心的和谐,使感情更加细腻敏锐,使儿童更加健康活泼,激发想象力,促进各方面学习之能力。
3.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主要特点
(1)立足于听(音乐),而且是以教师的即兴伴奏为主。
(2)要求学生把身体各器官作为乐器,把所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
(3)教学方式主要是游戏,发现个别学生松懈、涣散时,立即变换,永远处于新鲜状态。
(4)教师的音乐造诣,随时发现问题,及时引导等各方面的“即兴能力”,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效果。
4.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与基本音乐课大致相同,只是不以讲授为主,而是听音乐,用动作表现音乐。一开始就强调“音乐是动的艺术”,音乐进行必须反映其断、连等典型特征,动作应有乐感。如:“走”的练习,一般从教速度开始,让全班学生按规定速度走路或摇摆,然后加上喜、怒、悲、惧等感情,速度不能改变。还要探索不同的方向感,如向前、向后、向右等。探索紧张和放松的感觉,想象在水中、泥沙中划动臂和脚等。探索不同的走路方式,如并跳、跑跳等,启发学生想象。
5.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的部分组成
达尔克罗兹体系的教学实践是由体态律动、视唱练耳和即兴音乐活动三部分内容组成。尽管体态律动由于其独创性和科学性早已被人们公认为是卓有成效的音乐教育手段,并成为独立的学习领域。但是,达尔克罗兹本人更愿意把他的音乐课程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
在《节奏运动、视唱练耳与即兴》一文中指出:节奏运动、视唱练耳与即兴的音乐活动是“音乐教育中三个重要的分支,认真研究这三者的基本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1)体态律动,要求学生把身体作为乐器,把听到的音乐再现出来。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它是以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动作,体验音乐节奏的速度、力度、时值变化,以培养学生利用听觉获得轻松、协调自如得节奏感为目的。
(2)体态律动的动作一般分为原地动作和空间动作两类。原地动作包括:拍手、指挥、摇摆、弯腰、说话、歌唱等;空间动作包括:走、跑、爬、蹦、跳、滑等。这些动作可以和身体的高、中、低位置结合,也可以用身体的头、身、臂、手、脚等各个部位,与歌声的动作、体感、表演等相互配合,以表示不同的节奏、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等。总之,身体的各个部分有如乐队中的各个乐器声部一般。但必须注意动作的整体性,并要按照预备、起奏、延续、恢复四个步骤进行练习。
(3)体态律动学教师必须具有即兴创作的才能。他(她)即兴创作的音乐必须能训练、支配、指挥和促进孩子们的动作。在钢琴上即兴创作需具备六项条件:
A.准确的听觉力
B.发明唱和演奏旋律的能力
C.当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调(换调)为旋律伴奏时,要协调
D.准确的视奏
E.熟记许多童谣、民歌和作为例证的或有戏剧性效果的其他曲调
F.用音乐的声音再现孩子们动作的节奏和为孩子们即兴设计动作、音乐的能力
(4)达尔克罗兹的视唱法内涵,达尔克罗兹教学法包括一系列的视唱练习,通过练习,训练耳朵,身体与语言、歌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音乐表现力。这种视唱法与一般的不同。它先采用一线谱,通过读、唱音名来认谱。后按等时值读每个唱名,再练习以不同速度或临时用教鞭指谱视唱法。 视唱最先练习c自然大调音阶,用节奏上的变化使音阶成为旋律,并要求上行时唱渐强,下行时唱渐弱。
达尔克罗兹教学法的培养方向是多方面的其内涵亦是极其丰富的。它不仅对儿童有极为重要的启蒙作用,而且可以不受年龄限制,在各种年龄和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中都可有效地运用。这种方法蕴藏着无限的潜力,对全面开掘出学生们的音乐才能,促进其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达尔克罗兹教学体系在设计课程时的原则
(1)必须使孩子的身体从事工作
(2)必须激发孩子的大脑去思考
(3)必须运用从孩子们自己在运动中汲取的素材创造一些非常简单的音乐形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