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才能保证体育游戏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果。
1.合理的组织安排:根据游戏的内容和活动量,以及幼儿的情况,来组织安排参加游戏的人数和先后次序。可以组织全体幼儿同时进行,也可以分成小组同时或轮流进行,暂时不参加游戏的小组,可以安排分散游戏。分组游戏人数不宜过多,持续时间也不宜长,使每个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
2.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在教新游戏时,要先向幼儿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使幼儿对游戏有一个全面的印象,然后重点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对竞赛性、躲闪性、球类游戏等无主题游戏动作和规则的讲解,应该简短、准确、有时可适当示范(教师或幼儿都可),以便帮助幼儿理解。在中、大班,为了检查幼儿对教师讲解的理解情况,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只有幼儿理解了完成的动作和规则,游戏才能玩得快乐和协调。
3.角色的分配:按照游戏内容,有时要将全班幼儿进行分队(组)。分队(组)时,要注意幼儿能力和男女幼儿的搭配,使各队(组)力量基本相近。有些游戏要选1—2名幼儿担任主要角色。分配角色时应按角色要求的难易程度,分别挑选不同能力的幼儿担任。角色难度大的,让能力强的幼儿先担任,角色难度一般的,可让幼儿轮流担任,特别要鼓励比较胆小、不好动的幼儿担任主要角色,使他在集体游戏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当大多数幼儿同时要求担任主要角色时,教师可采用简单的游戏法来分配角色,如可闭着眼睛任意摸一名幼儿担任,或者让全体幼儿念儿歌(唱歌),教师按儿歌(歌曲)节拍依次点数,最后一字(音)点着谁,谁就担任主角。在中、大班可以让幼儿推选主要角色,并说明理由。在小班一般先由教师有表情地担任主要角色以此影响幼儿,再逐步培养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教师在一旁指点、帮助。
4.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教师应全神贯注地观察幼儿游戏,及时地给予指导。游戏进行时,幼儿往往沉浸于情景之中,而忽略动作的姿势和游戏的规则。如玩追逐游戏时,幼儿常常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跑步姿势,如低头、仰头、歪肩、单臂摆动以及犯规的现象等,教师要及时提醒和纠正,以达到游戏预定的目的。同时在游戏中还要注意培养幼儿认真、诚实、遵守规则和友好的行为。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身体情况的变化,如出汗、脸红(白)、喘气、动作不正常等,应及时地调整活动量。有时为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也可亲自参加游戏,但必须是动作正确和遵守规则的模范。在重复做游戏前,教师应指出前次游戏中的不足处,并表扬个别幼儿的良好行为,以利于游戏继续正常的开展。在大班,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幼儿自己组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组织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带领小班幼儿游戏,但是,游戏的全过程要在小班教师的监督下进行。
5.游戏的结束:教师要善于发现有利时机,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游戏。一般的在全班幼儿情绪良好,还未感到累的时候结束游戏最为合适。过早的结束游戏,幼儿不满足,也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过迟的结束游戏,使幼儿过度疲劳,会影响健康。游戏结束的时候要让幼儿便步走,以此减小运动量,使脉博恢复正常。教师还要做简单的小结,可公布游戏结果,也可表扬某队(组)或哪个幼儿某些动作做得好,遵守规则,乐于助人,同时也应指出个别幼儿违反规则或不友好的行为。
6.重视品德教育:游戏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体育游戏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内容、规则、竞赛因素等,有意识地向幼儿进行品。
首先,要加强游戏中品德教育的计划性,要将品德教育的内容、重点环节列入游戏教学计划内,在实现教学计划时,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品德教育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
其次,要自始至终地教育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并关心和监督规则的执行情况,以培养幼儿诚实、守纪律的好习惯。再次,游戏的内容或所用儿歌是教育幼儿的有利因素,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来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等道德情感和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教师还要抓住“竞赛”这个积极因素,培养幼儿的荣誉感、责任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习了该体育游戏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们对体育游戏的意义、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总之,我们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让孩子在丰富的游戏中,多思考,多提问,多探索,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一、目标:
1.认知目标:让幼儿初步了解中国京剧脸谱艺术的特点、谱式、色彩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中国脸谱艺术富有的图案美及鲜明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培养幼儿对京剧脸谱艺术的欣赏能力。
2.能力目标:①学习按步骤临摹京剧脸谱。②根据谱式、颜色所代表的含义分组合作设计一套京剧脸谱。
3.情感目标:通过对京剧脸谱知识的学习,激发幼儿关心、热爱中国脸谱艺术的情感,培养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及重难点:
1.教学内容:学习京剧脸错知识、设计制作京剧脸谱。
2.重点:培养幼儿对祖国传统艺术的认识和热爱。(通过多媒体、范画解决)。
3.难点:学习京剧脸谱图案的设计制作,线条要流畅、和谐;色彩要均匀、清爽。
三、教具学具:
1.幼儿第一课时:脸谱资料、铅笔。制作好的脸谱底板。
第二课时:脸谱资料、水粉色、调色盘、毛笔。
2.教师:京剧脸谱资料、图片、录像、课件。
四、教学建议:
教学对象分析:本课教学对象是大班幼儿,他们的感知力、理解力较强,有意注意占优势,并且能长久保持,兴趣稳定。模仿能力创造能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对新鲜事物感兴趣 。京剧脸谱艺术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新的、不十分了解的知识,幼儿会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表现欲望。
五、关于脸谱的知识点:
脸谱是中国戏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以写实与象征相合的艺术夸张手法,鲜明地表现某些男性人物的面貌,揭示出人物的类型、性格、品质、年龄等综合特征。脸谱又是一种富有装饰性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脸谱艺术历史修久,它是起源与面具有密切的关系。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京剧脸谱通常分净角与丑角脸谱两大类。约有十余种谱式,净角主要有:“整脸”、“ 三 块瓦(窝)脸”、“十字门脸”、“六分脸”、“碎花脸”、“歪脸”等。丑角谱式较少有: “豆腐块脸”、“腰子脸”、“枣核脸”几种谱式。 京剧脸谱的颜色一般以某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成为“主 色 ”,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每个脸谱至少用三种以上的颜色,各种色彩显示 不同的作用与象征,可以表现人物的忠、奸、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本课选用了学生较为熟悉且具有典型意义的传统京剧人物形象,使学生能够很快的掌握 本课学习内容,能在理解教师意图的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
六、教法设计:
①观察理解法:大班幼儿观察想象能力的比小学生丰富,他们的感受能力很强,有耐心。在观察事物时能自己思考分析事物,在认识客观世界时具有积极性、主动性。 教师通过讲解使幼儿对教学内容的认识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由模糊到清楚,帮助幼儿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解认识。
②分析比较法:大班幼儿有很强的观察理解能力,他们能够分析比较出不同物象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寻幼儿通过细致的观察、比较来认识教学内容,理解教学意图。
③指导制作法:教师要在幼儿理解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指导他们绘制京剧脸谱,但不能包办代替幼儿选择谱式、色彩。让幼儿分组讨论后选择自己喜爱的谱式来绘制。
④多媒体演示法:教学需要大量使用图片、范画,教师也要示范画给幼儿看,这需要大量的时间,而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可以让幼儿接受到大量的信息,帮助幼儿理解教学内容,教师也可以很快地进行范画演示,师生互动。可以使幼儿在学习中得到享受和乐趣,对教学内容更感兴趣, 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主要内容:
步骤一:导入新课〔播放一些京剧片段〕:——京剧唱腔片断《铡美案》、《古城会》等。
1.提问:哪位小朋友回答下面的问题?
①你知道这是什么艺术?
②为什么包拯、关羽、曹操脸上都有许多的图案和颜色?
引导幼儿小结:京剧,角色图案和颜色是用来舞台化妆用的。
2.教师总结,京剧是我国传统艺术,在京剧中有些人物的脸上有一些图案和颜色,是京剧特有的舞台化妆艺术。这种用来化妆用的图案和颜色在京剧中叫脸谱。
(板书:京剧脸谱)
京剧——舞台化妆——脸谱
3.教师提问:如此美丽的脸谱,你们想不想把它表现出来?
步骤二:介绍京剧脸谱知识。出示图片:——古代面具——京剧脸谱资料。
1.起源:
教师讲解:京剧脸谱的起源与画具关系密切,人类早期的战争面具,傩舞面具、汉代百 戏假面具都是戏剧脸谱的远祖。京剧兴起后,脸谱造型日臻完善,在构图上奠定了基本谱式,各类角色的 脸谱进一步精致化、多样化,但仍然保持着传统脸谱的基本特点。
2.意义:
讨论:京剧中为什么要用脸谱化妆?
教师总结:脸谱是京剧中特有的化妆艺术。是用写实和象证相结合的艺术手法,把人物 的形象进行夸张,以突出、强化人物的生理特征——面貌及个性,而采用的一种手段,用来造成舞台的效 果。
3.京剧脸谱的艺术价值:
(请幼儿谈一谈京剧脸谱的美感)
教帅总结,脸谱既是一种舞台化妆,同时又是一种装饰性很强的图案艺术,具有很高的 欣赏价值,是中国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4.脸谱在京剧中的运用:
问:京剧中哪些角色运用脸谱化妆?
教师总结:京剧中的脸谱通常用于“冷角”和“丑角”两大类人物形象的化妆上。生、旦角很少用。
步骤三:京剧脸谱的谱式:
幼儿谈各种谱式的特点。
教师总结:京剧脸谱在应用和发展中,形成了一定的谱式,约十余种,这是其中的五种 。
介绍特点:
①整脸:在整个面部涂一种主色,不勾花纹,而是在主色上画出眉、眼、口、鼻的纹理 ,这种谱式称之为“整脸”。
②在整脸的基础上,用黑色把眉、眼、鼻等在颜色上突出出来,使前额、左右面颊呈现 出三块明显主色,平整的如同三块瓦,称之为“三块瓦脸”或“三块瓦窝”。
③从脑门顶至鼻了尖,用黑色或其它颜色的立柱纹与眼窝大体呈“十字”形,额头涂白 ,有灰色小圈眉了,此种谱式称之为“十字门脸”。
④与整脸相反,脸谱色彩、构图最复杂的称之为“碎花脸”。
⑤色彩、构图小对称,表现人物形象反常、卫陋的脸谱谱式,称之为“歪脸”。
步骤四:
1.制作过程:〔演示〕 或播放课件CD
①在画好的脸谱外形上定出左右的中轴线。
②定出眉、眼、口、鼻的位置。
③用铅笔勾画脸谱纹样,勾画谱式时注意左右对称(歪脸除外)。
2.完成一副京剧脸谱的设计制作。
3.出示作业要求:
a.可以独立设计制作完成,也可以与邻近几个小朋友合作设计完成一套京剧脸谱作业, 具体分工自己两议解决。如:《水浒传》、《三国》等。
b.本课时完成谱式的铅笔稿勾画。
c.注意事项:
1.自选谱式;
2.左右对称(歪脸除外)
步骤五:课堂练习,教师巡回进行辅导:
定中轴线、五官位置:
勾画谱式:
步骤六:课堂总结
选优秀作业让作者自己点评:其余幼儿提出优、缺点;教师表扬优点,不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幼儿。
第二课时:主要内容:色彩
步骤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课件播放〕——京剧脸谱资料。
步骤二:学习新知识——脸谱色彩知识
1.教师提问:那位小朋友知道京剧脸谱上的颜色是起什么作用的?
2.教师讲解:在京剧脸谱上有许多的颜色,这些颜色都有一定的含义,不可以随便乱 用。
京剧脸谱的颜色是以一种颜色象征某人物的品质、性格、气度,这种颜色称为“主色” ,它是一个脸谱最主要的直觉表现手段。艺术家用红、蓝、白、黑、金、紫、银等颜色,以 丰富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突出剧中复杂的人物形象。重在形、神、意三个方面,表现 人物的忠、好、善、恶,寓意褒贬,爱憎分明。
3.你能说出各种颜色各代表什么意思吗?
4.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京剧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主色一般象征某个人物的品质、性 格、气度。
红色——表现忠贞、英勇的人物性格,如:关羽。
蓝色一一表现刚强、骁勇、有心计的人物性格,如:窦尔敦。
黑色——表现正直、无私、刚直不阿的人物形象,如:包公。
白色——代表阴险、疑诈、飞扬,肃煞的人物形象,如:曹操。
绿色——代表顽强、暴躁的人物形象。如:武大虬。
黄色——代表袅勇、凶猛的人物,如:宇文成都。
紫色——表现刚正、稳练、沉着的人物。
金、银色——现各种神怪形象。〔教师讲解同时课件演示——脸谱资料〕
步骤三:着色方法
1.先从白色入手,将所有白色涂满
2.再涂颜色,要按由浅入深地顺序涂
3.最后着墨色
步骤四:作业要求
1.完成铅笔稿着色
2.注意事项:
①每个脸谱至少有三种颜色
②着色时先勾边线再涂染
步骤五:课堂练习
分组完成作业——涂色
教师巡回辅导帮助个别幼儿完成。
步骤六:点评作业
方式:幼儿将制作完成的作业戴在脸上,互相展示、观看、评价,教师鼓励幼儿认真完成制作,表扬有创意的作业。
形容词是表现人或事物形状、性质和状态的词汇,幼儿灵活运用形容词。能使自己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那么如何使孩子掌握形容词呢?
1.通过直接感知来学习形容词
幼儿期是孩子感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孩子能通过看、闻、摸、尝来了解事物,并掌握相应的形容词。如:让幼儿了解有关水果特点的形容词。先让孩子观察橘子,让他们知道橘子是橙色的,再让孩子去闻,让幼儿知道橘子的气味香香的,紧接着让孩子摸,感知粗糙一词的含义,最后让孩子尝,得出橘子的味道是酸甜可口的。对孩子来说,这种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来获取形容词的形式,是他们比较感兴趣的,也是他们乐于接受的。
2.培养对形容词表达的兴趣
例如,教师指着一个苹果,要求幼儿说说是怎样的一个苹果。幼儿可以说:“这是一个大大的苹果。”老师说:“这是一个红红的苹果。”幼儿说:“这是一个圆圆的苹果。”老师说:“这是一个又大又红的苹果。”也就是说,当教师和幼儿在描述一样东西时,要尽可能多地引导幼儿从各种角度去表达,这样幼儿就会逐步对词汇产生兴趣,才有可能积累丰富的词汇。
3.日结合日常生活经验教宝宝新词
例如,教幼儿“烫”和“温”这两个词时,可以在幼儿要喝水的时候进行。如果幼儿急着要喝,这时教师可以对幼儿说水是烫的,不能马上喝。让幼儿用小手碰一下杯子,还要引导幼儿看杯子里冒出来的热气。
然后可以反问幼儿,这水为什么现在不能喝?让幼儿说出“烫”这个词。接着往开水里加一点凉开水,告诉幼儿,加了凉开水,烫的就变成温的了,就可以喝了。
4.指导宝宝观察、比较事物
客观事物是千姿百态、变化多端的,描写事物的形容词也是非常丰富的,让幼儿观察、比较事物,才能理解形容词的意思。例如,带幼儿观察花草树木,可以教幼儿学说“美丽、漂亮、鲜艳、红的、黄的、白的、绿的”等词。吃饭时让幼儿比较大碗、小碗,学会“大、小”,比较桌椅可以知道多、少。吃水果和点心时教幼儿学说“葡萄是圆的,香蕉是长的,烧饼是扁的”等。又如让幼儿观察五个手指,可学会“长、短、粗、细”,让幼儿比较班上小朋友的身材,理解“高、矮、胖、瘦”等词。带幼儿上街,让他们比较汽车、自行车的速度,学会“快、慢”等词。
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事物,掌握事物的某些特性及相关的形容词。
5.通过不同感官掌握相应的形容词
(1)让幼儿用耳朵听各种声音,学会“响亮、低沉、好听、难听”等词。
(2)让幼儿用鼻子闻气味,学会“香、臭、酸、腥”等词。
(3)幼儿通过品尝事物,可学会说“酸、甜、苦、成、辣、鲜”等词。
(4)让幼儿用皮肤和手接触和抚摸物体,学会“软、硬、冷、热、凉、烫、光滑、粗糙”等词。
(5)让幼儿通过身体感觉,学会说”痛、痒、饱、饿、渴、馋”等词。
(6)通过评价人的行为,让幼儿掌握一些描写人的品质、性格的形容词,例如“好、坏、勇敢、懦弱、胆小、善良、懦弱凶狠、小气、大方”等词。
优秀的童话故事中的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教师给幼儿讲完故事后,可以简单的评价故事中的人物性格,教幼儿学说形容词,例如大灰狼是“凶恶”的,狐狸是“狡猾”的,小山羊是“善良”的等等。
6.鼓励宝宝把学过的形容词用到不同情境中,巩固所学的词汇
形容词的使用是幼儿语言能力提高的一大表现,使用形容词会激发幼儿对语言的兴趣,使幼儿的词汇贮存量大大增加,同时也会提高幼儿对文字的驾驭能力,从而更大程度地提高幼儿的语言能力。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多引导幼儿大量使用词汇,大量运用形容词,加强幼儿对形容词的理解与使用。
教育笔记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实践进行的教育随笔。
教育笔记大多是属于教育反思文章,与教育行为有关,也就是实施了什么教育行为?幼儿得到哪些发展?教师本人得到了哪些启发?
1.教育笔记也是教育随笔,是教育过程(活动、指导、谈话、操作、阅读、游戏等)结束后的心得,是教师自己感悟到的,对自己教育理念、方法、技巧上的提升与成长的记录。
2.教育笔记是随机的,类似于写日记。教育笔记每周不少于一篇。
3.教育笔记不可以应付,不能为完成任务而完成,而应是教师自觉自愿的,是为自己提高工作能力而做的教育反思与总结。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托班开学前2个月以稳定幼儿情绪,培养幼儿常规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托班按照托班一日流程实施,托班一日流程环节如下:
1.早餐时间(8:00~8:30)
2.餐后故事时间(8:30~9:00)
3.托班游戏时间(9:00~9:30)
4.上午加餐时间(9:30~9:45)
5.上午微课程时间(9:45~10:00)
6.上午户外活动时间(10:00~11:00)
7.午餐前游戏时间(11:00~11:30)
8.午餐时间(11:30~12:00)
9.餐后散步时间(12:00~12:15)
10.午休时间(12:15~14:00)
11.起床时间(14:00~14:30)
12.下午加餐时间(14:30~14:45)
13.下午主课程时间(14:45~15:00)
14.下午户外活动时间(15:00~16:00)
15.晚餐前微课程时间(16:00~16:30)
16.晚餐时间(16:30~17:30)
托班幼儿情绪稳定后,可慢慢取消早餐后的故事时间及托班游戏时间,逐步过渡到区域活动时间,根据各班幼儿情绪稳定情况而定。最快2个月,最慢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