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太花哨: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布置,其实是误读了幼儿教育。在幼儿阶段,专注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项核心能力。幼儿往往被强烈的色彩、强烈的歌曲音乐、大声的成人声音所包围,生怕孩子注意不到。殊不知,正是这些环境的、外界的吸引,打扰了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影响了孩子专注力。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素雅、干净、舒适,让孩子可以专心做事。
2.缺少主题:环境创设不是孤立的,它应该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尤其是和主题教学的配合。比如本月的教学主题是“时间”,那么,环境布置中,各种“时间”元素就应该出现,如季节轮转、昼夜交替、年龄变化、万物成长等等。利用主题,形成一个主线,把环境中的各个零散元素串接起来,强化整体效果。
3.不留空白:像中国画一样,留白才是美。很多幼儿园的墙面、屋顶和地面,被塞的满满的,人行其中,感觉不到任何美感,更多是压抑。
4.成人导向
现在国内幼儿园的布置,其实很多是成人导向的,是取悦家长的,而不是服务孩子的。不仅是环境布置,更延伸到教学,这也许才是根本原因。
1.一对一家长会表格内容为:幼儿姓名、家长姓名、约谈时间、约谈大纲、约谈过程、约谈后家长评语、教师评语。
2.约谈大纲:以一学期测评内容为主要切入点。每一项测评列一个大纲。
3.约谈过程:记录谈话中的要点。
4.家长评语:家长记录一下对此次约谈的感受与建议。
5.教师评语:记录这次约谈后,家长对此次约谈配合程度与沟通感受。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一、数概念与运算
1.10以内的数(基数、序数、数的实际意义、数量的比较与守恒、相邻数、单双数、零等)
2.数数(唱数、手口一致点数、目测数、按群数等)
3.书面数符号(数字的认读、书写与表征)
4.数的组合与分解
5.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
二、集合与模式
1.集合(集合中元素多少的比较,集合的交、并、补差关系和包含关系,是形成数概念,进行数运算的基础。教学主要包括区别1和许多、一一对应等)
2.模式(排序是模式的一种,也是模式的根本。模式不仅限于视觉的呈现,还包括声音、动作等呈现方式)
三、分类与统计
1.分类(一维特征、一维以上的特征、层级分类等)
2.统计(在分类基础上初步学会用简单的统计对资料作出分析,能看懂和学习用实物图示、图表和数符号等记录方式表征统计结果)
四、几何形体
1.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2.立体图形:球体、圆柱体、正方体、长方体
3.形体之间的关系与等分
五、量比较及自然测量
1.比较大小、长短、粗细、高矮、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差异
2.感知量的守恒、量的相对性和传递性
3.自然测量(能利用自然物作为量具来测定物体的长短、高矮、宽窄等)
六、空间和时间
1.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等
2.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等
3.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星期、年月的名称及顺序
4.认识时钟:长针、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
幼儿园音乐活动,是培养幼儿音乐的兴趣,渗透简单的乐理知识,利用音乐学习其他学科。教师不一定需要掌握很专业的音乐理论基础及一些专长,只要教师的水平和幼儿差不多,就可以进行授课。
奥尔夫音乐理论强调了原发性和自创,因此,音乐教育的基础就是在音乐中的情感表现,教师是引领者、参与者、合作者。只有音乐响起,老师就和孩子一起伴随音乐唱、跳、玩,表现的越自然越有说服力。
老师们会觉得音乐课要上好,就需要老师会唱歌,会跳舞,会弹琴,其实不然。
比如:唱歌的教学,教师不用示范,播放音乐,跟着音乐做动作,跟着音乐打节奏,不断听同一首歌,反复多听几次,孩子们就会唱了,不用老师一句一句的教。
再比如:舞蹈的教学,老师要示范给孩子,就需要老师会跳舞,同样的道理,老师可以给孩子们看视频教学,孩子们一样可以去学。教师也跟着学并可以指导幼儿。
弹琴对现在的幼儿园一样也不需要了,任何音乐只要播放多媒体教可以了。不要回到传统的教师弹琴,幼儿跟音乐做动作,现在是老师和孩子一起听音乐做动作,还增加了融洽的师生关系。
幼小衔接课程是指幼儿园的孩子在过渡到上小学之前的一段时间,对幼儿进行入学准备的衔接课程,称之为:幼小衔接课程。
学前班和幼小衔接课程的区别在于,学前班重点是把小学一年级要学习的知识提前教授,家长担心孩子上学跟不上课程,而提前学习的内容。
幼儿衔接课程是从幼儿即将离开幼儿园跨入小学前的心理准备、行为习惯准备、人际交往准备及入学知识准备。
幼小衔接课程更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幼儿不可拔苗助长,一定要从生理,心理,知识三方面做好准备,才是幼小衔接课程的核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