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增强幼儿体质,培养健康的生活态度和行为习惯。
2.适应幼儿园的环境,生活情绪稳定。
3.喜欢参加体育活动。
4.体能达标率90%以上。
1)走 ,能按口令有节奏地走。
2)能根据信号灵活的改变自己的速度和方向。
3)列队走时能保持基本队列。
4)能做出队形变化的动作。
5)听口令走时踏准节拍,在列队中走时能与同伴保持适宜的距离。
6)能在斜坡、荡桥和有一定间隔的物体上平稳的行走。
7)跑,跑步时步幅均匀落较轻,双臂屈肘在两侧前后自然摆动。
8)能听信号较灵活的控制跑步的速度和方向。跑步时蹬地有力上下肢动作协调不稳定姿势正确能按指令灵活的改变跑的方向和速度。
9)能快跑25米左右。
10)跳,能立定跳远80厘米,起跳时身体下蹲双手后摆,起跳时蹬地有力双臂摆动自然协调,双脚同时落地落地较稳。
11)能立定跳远90厘米起跳时,身体下蹲双手后摆,起跳时蹬地有力。双臂摆动自然,协调双脚同时落地,落地较稳。
12)连续跳绳。
13)能单脚连续跳8米左右。
14)平衡能单脚站立25秒啊,能在宽20厘米高30厘米长300厘米的平衡木上平稳地走过,上体保持正直,目视前方。
15)能单脚站立35秒。
16)拍、抛,能单手运球10米以上动作,自然连贯、节奏均匀。
17)连续拍球15个以上。
18)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5米左右。
19)爬、耐力、躲闪。能以手脚并用的方式安全的攀爬。
20)能躲避他人滚过来的球或扔过来的沙包。
21)能双手抓住杠悬空调20秒左右。
22)能连续行走1.5公里以上。
1.太花哨: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布置,其实是误读了幼儿教育。在幼儿阶段,专注力的培养是长期以来被忽视的一项核心能力。幼儿往往被强烈的色彩、强烈的歌曲音乐、大声的成人声音所包围,生怕孩子注意不到。殊不知,正是这些环境的、外界的吸引,打扰了孩子正在做的事情,影响了孩子专注力。良好的教育环境应该是:素雅、干净、舒适,让孩子可以专心做事。
2.缺少主题:环境创设不是孤立的,它应该和幼儿园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尤其是和主题教学的配合。比如本月的教学主题是“时间”,那么,环境布置中,各种“时间”元素就应该出现,如季节轮转、昼夜交替、年龄变化、万物成长等等。利用主题,形成一个主线,把环境中的各个零散元素串接起来,强化整体效果。
3.不留空白:像中国画一样,留白才是美。很多幼儿园的墙面、屋顶和地面,被塞的满满的,人行其中,感觉不到任何美感,更多是压抑。
4.成人导向
现在国内幼儿园的布置,其实很多是成人导向的,是取悦家长的,而不是服务孩子的。不仅是环境布置,更延伸到教学,这也许才是根本原因。
教师有目的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体育游戏,才能保证体育游戏发挥其最大的教育效果。
1.合理的组织安排:根据游戏的内容和活动量,以及幼儿的情况,来组织安排参加游戏的人数和先后次序。可以组织全体幼儿同时进行,也可以分成小组同时或轮流进行,暂时不参加游戏的小组,可以安排分散游戏。分组游戏人数不宜过多,持续时间也不宜长,使每个幼儿自始至终保持积极状态。
2.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在教新游戏时,要先向幼儿介绍游戏名称和玩法,使幼儿对游戏有一个全面的印象,然后重点讲解游戏动作和规则。对竞赛性、躲闪性、球类游戏等无主题游戏动作和规则的讲解,应该简短、准确、有时可适当示范(教师或幼儿都可),以便帮助幼儿理解。在中、大班,为了检查幼儿对教师讲解的理解情况,可以通过提问来了解。只有幼儿理解了完成的动作和规则,游戏才能玩得快乐和协调。
3.角色的分配:按照游戏内容,有时要将全班幼儿进行分队(组)。分队(组)时,要注意幼儿能力和男女幼儿的搭配,使各队(组)力量基本相近。有些游戏要选1—2名幼儿担任主要角色。分配角色时应按角色要求的难易程度,分别挑选不同能力的幼儿担任。角色难度大的,让能力强的幼儿先担任,角色难度一般的,可让幼儿轮流担任,特别要鼓励比较胆小、不好动的幼儿担任主要角色,使他在集体游戏中得到锻炼和培养。当大多数幼儿同时要求担任主要角色时,教师可采用简单的游戏法来分配角色,如可闭着眼睛任意摸一名幼儿担任,或者让全体幼儿念儿歌(唱歌),教师按儿歌(歌曲)节拍依次点数,最后一字(音)点着谁,谁就担任主角。在中、大班可以让幼儿推选主要角色,并说明理由。在小班一般先由教师有表情地担任主要角色以此影响幼儿,再逐步培养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教师在一旁指点、帮助。
4.教师对游戏的指导:教师应全神贯注地观察幼儿游戏,及时地给予指导。游戏进行时,幼儿往往沉浸于情景之中,而忽略动作的姿势和游戏的规则。如玩追逐游戏时,幼儿常常出现一些不正确的跑步姿势,如低头、仰头、歪肩、单臂摆动以及犯规的现象等,教师要及时提醒和纠正,以达到游戏预定的目的。同时在游戏中还要注意培养幼儿认真、诚实、遵守规则和友好的行为。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身体情况的变化,如出汗、脸红(白)、喘气、动作不正常等,应及时地调整活动量。有时为引起幼儿的兴趣,教师也可亲自参加游戏,但必须是动作正确和遵守规则的模范。在重复做游戏前,教师应指出前次游戏中的不足处,并表扬个别幼儿的良好行为,以利于游戏继续正常的开展。在大班,教师可以逐步培养幼儿自己组织体育游戏,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组织能力。也可以让他们带领小班幼儿游戏,但是,游戏的全过程要在小班教师的监督下进行。
5.游戏的结束:教师要善于发现有利时机,使幼儿在愉快的气氛中结束游戏。一般的在全班幼儿情绪良好,还未感到累的时候结束游戏最为合适。过早的结束游戏,幼儿不满足,也不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过迟的结束游戏,使幼儿过度疲劳,会影响健康。游戏结束的时候要让幼儿便步走,以此减小运动量,使脉博恢复正常。教师还要做简单的小结,可公布游戏结果,也可表扬某队(组)或哪个幼儿某些动作做得好,遵守规则,乐于助人,同时也应指出个别幼儿违反规则或不友好的行为。
6.重视品德教育:游戏是向幼儿进行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体育游戏也不例外。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的内容、规则、竞赛因素等,有意识地向幼儿进行品。
首先,要加强游戏中品德教育的计划性,要将品德教育的内容、重点环节列入游戏教学计划内,在实现教学计划时,还要充分估计可能出现的问题,提高品德教育的预见性,防患于未然。
其次,要自始至终地教育幼儿,自觉地遵守规则,并关心和监督规则的执行情况,以培养幼儿诚实、守纪律的好习惯。再次,游戏的内容或所用儿歌是教育幼儿的有利因素,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些来培养幼儿爱祖国、爱劳动、爱科学等道德情感和遵守纪律、团结友爱等优良品德。教师还要抓住“竞赛”这个积极因素,培养幼儿的荣誉感、责任感、克服困难、积极向上、胜不骄、败不馁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在学习了该体育游戏的理论知识以后,我们对体育游戏的意义、组织等方面有了更全面而深刻的了解。
总之,我们该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游戏,让孩子在丰富的游戏中,多思考,多提问,多探索,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氛围中,体验体育游戏的快乐。
1.音乐游戏的组织设计:活动组织合理与否,不仅是有效达成教育目标的重要保障,也是幼儿在音乐游戏中保持身心舒适、愉快的决定因素之一。在音乐游戏中,如何围绕玩法、规则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指导的关键。这里,介绍几种富有成效的组织设计方法。
2.从音乐感受导入的组织设计方式: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如节奏、旋律)开始。如“老鼠送礼”就是以感受歌词和节奏导人的,教师用木鱼伴奏的儿歌朗诵及木偶表演,引导幼儿多通道地感受歌词,进而轻松愉快地学会歌曲。
从音乐的某一要素(如乐段、乐句)开始。如“快乐的小鱼”从感受乐句人手,引导幼儿表现鱼游、鱼吃食的情节。
从有音乐伴随的画面或故事欣赏开始。如“小猪盖岛子”是通过配乐故事帮助幼儿感受和区分两段不同性质的音乐,并了解小猪盖房子和狮王检查房子的游戏情节;“快乐的小鱼”运用简单的图谱,帮助幼儿感受音乐
3.以动作学习为主体的组织设计方式
动作是音乐游戏的“血肉”或“色彩”。韵律活动通常采用音乐感受在先、动作学习在后的组织程序,但音乐游戏往往采用动作学习的方法,以符合幼儿艺术感受、想象和体验的特点。随着新的刺激与挑战的逐层加入,这种方法不仅能使游戏的组织富有变化,还有助于幼儿积累丰富的动作表达语汇,发展“迁移、探索、创编”等各种基本学习能力。
第一,动作观察法。这一方法不仅观察教师的示范,而且观察实物、教具、动画作品中表现的各种动作。如“老鼠送礼”中,教师通过演示木偶教具,让幼儿观察老鼠恳求猫的动作和猫得意的神态,并感知猫在歌曲最后抓老鼠的游戏规则。
第二,动作探索法。这一方法通常从提问开始.教师的任务是鼓励幼儿尝试,反馈幼儿的尝试,组织幼儿交流,帮助幼儿分析、整理动作探索的规律。
第三,动作创编法。动作创编与动作探索略有不同,探索活动给幼儿更多的自由探索的时间和空间,而创编活动则强调幼儿在探索的同时学习知识技能,掌握动作表达的语汇,以便更好地进行表现。如在“小猪盖旁子”中,教师先以启发式提问让幼儿根据自己的经验自由表现盖号子的动作:搬木头,和泥沙,钉钉子,刷油漆等,此时幼儿处于“动作探索“阶段。接着,教师以”盖房子应该先干什么,再干什么,最后干什么”,引导幼儿学习盖房子的动作顺序:搬砖――和泥――砌墙――粉刷,并以“上刷刷,下刷刷,还有哪儿也要刷”的提示语,引导幼儿创编动作的方位变化,这时幼儿处于“动作创编”阶段。在这种环境中,教师巧妙地在幼儿自由尝试探索的基础上,引入一条具体的创造线索,引导幼儿按顺序变换方位盖房子。这一创造技能的学习,不仅丰富了幼儿盖房子的动作语汇.还能帮助幼儿借助有规律的动作转换与流动的音乐相匹配,感受动作学习过程中的审美情趣。
4.音乐游戏中的教师语言。
(1)有声语言的应用:在相对动态的音乐游戏中,教师的有声语言应努力做到;讲解语言精练。注重讲解与示范、讲解与练习、练习与反馈的紧密结合;
分散讲解内容。多采用边讲解边示范、边练习边反馈的小单位、快节奏递进的方式;多使用“幽默语言”“情境语言”进行即时评价。
(2)体态语言的应用:在音乐游戏中,教师的体态语言格外重要,它具有三种功能。
示范或榜样的功能。因为音乐游戏是用体态语言组织的艺术活动。
解释或强调讲解内容的功能。无论是在探索性、模仿性还是创造性的活动中,教师在讲解动作要求时都应配合体态语言。
发起、维持或结束幼儿行动的功能。如果教师经常使用有声语言发起或结束幼儿的行动,不但无法引起幼儿的注意和正确反应,而且可能因制造更多的噪音而增加自己和幼儿内心地烦躁和焦虑。
5.音乐游戏中的情绪调整;
在音乐游戏中,将幼儿群体的情绪保持在适度兴奋的水平,使他们始终围绕目标进行活动,而避免兴奋点转移或扩散,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考验。现以“快乐的小鱼”试教过程中出现的“兴奋扩散”现象为例,来探讨情绪调整的策略。
在散点运动的状态下,教师组织幼儿创编鱼游、鱼吃食动作,由于教师引导幼儿用“啊呜”声来表现鱼吃食的样子,结果幼儿高度兴奋,不管出现什么音乐,孩子们都沉浸在一片“啊呜”声中,无法控制。
针对幼儿这一情绪状态,教师在游戏中作了一些调整:一是在多通道感受音乐后,让幼儿坐在位子上看图谱做鱼游、鱼吃食的动作,在相对安静的状态分辨一个乐句前半句游、后半句吃的动作结构,并迁移生活经验,提示幼儿小鱼吃东西是没有声音的,鼓励幼儿用动作表现鱼吃食的样子。二是在散点站位游戏环节,教师在转换动作时用夸张的动作暗示幼儿做好准备。这两个策略帮助幼儿丰富了动作语汇,有效避免了“涣散感”“茫然感”和“兴奋扩散“等情绪状态。
综上所述,教师在设计和组织音乐游戏时,应处理好这几种关系。
教育与娱乐:音乐游戏不应该仅仅让幼儿满足于娱乐,而应该让他们在娱乐的同时增长知识和经验,促进各种能力的发展。
规则与自由:音乐游戏中的宽松、自由必须建立在一定规则的基础上。
现实与创造:在音乐游戏中,教师要鼓励幼儿在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
自主与指导:教师在鼓励幼儿自主尝试、探索的前提下,给幼儿适当的帮助是非常重要的,它能让幼儿在尝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感和自信心。
托班开学前2个月以稳定幼儿情绪,培养幼儿常规为主的教育教学活动,托班按照托班一日流程实施,托班一日流程环节如下:
1.早餐时间(8:00~8:30)
2.餐后故事时间(8:30~9:00)
3.托班游戏时间(9:00~9:30)
4.上午加餐时间(9:30~9:45)
5.上午微课程时间(9:45~10:00)
6.上午户外活动时间(10:00~11:00)
7.午餐前游戏时间(11:00~11:30)
8.午餐时间(11:30~12:00)
9.餐后散步时间(12:00~12:15)
10.午休时间(12:15~14:00)
11.起床时间(14:00~14:30)
12.下午加餐时间(14:30~14:45)
13.下午主课程时间(14:45~15:00)
14.下午户外活动时间(15:00~16:00)
15.晚餐前微课程时间(16:00~16:30)
16.晚餐时间(16:30~17:30)
托班幼儿情绪稳定后,可慢慢取消早餐后的故事时间及托班游戏时间,逐步过渡到区域活动时间,根据各班幼儿情绪稳定情况而定。最快2个月,最慢一学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