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园美术教育是指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包括绘画、美工、美术欣赏三大内容。
1.绘画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活动是教师引导儿童用各种笔、纸等工具和材料,运用线条、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创造出视觉形象,从而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活动。其具体内容主要包括如下方面:
(1)认识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学习各种绘画工具和材料的使用。例如,蜡笔、油画棒、彩色水笔、彩色铅笔、油画笔、毛笔、水粉色、水墨、油墨、棉签、印章、铅画纸、宣纸、白报纸等等。
(2)学习用线条、色彩、构图来表现自己的生活感受和想象。认识和学习绘画的形式语言:
①线条:线条的形态和线条的变化。
线条的形态:直线、曲线、折线;
线条的变化:垂直、平行、交叉。
②形状:是由线条构成的轮廓和结构。如:基本几何图形、组合、自然图形。③色彩:色彩的色相、明度、饱和度的辨认。
色彩的色相:相貌、名称;
色彩的明度:明暗;
色彩的彩度:含色味(纯)。
色彩的表现性:创作者的主观性;象征性;所赋予的特殊象征意义;装饰性;色彩的面积、位置等。
色彩的运用:随类附色、主体色和背景色;色彩的装饰、色彩的情感。
④构图: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
零乱式构图:不作安排;
并列式构图:放置在基底线;
散点式构图:四面八方散开;
遮挡式构图:相互重叠;
罗列形象构图:各物体无联系;形成主题与背景:所有形象与主题有关。例如,命题画(物体画、情节画)、意愿画、命题意愿画(含装饰画)。
(3)学习正确的绘画姿态、握笔方法和集中注意完成作品等良好的绘画习惯。
2.手工
学前儿童手工:指学前儿童徒手或借助简单工具,运用折叠、切割、组合等加工、变形手段或物质材料形成占有一定空间的具体形象的造型活动。具体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1)学习多种手工工具和材料的使用方法。例如:
工具:剪刀、泥工板、切片刀、胶水等。
材料:点状:沙子、纽扣、种子等。
线状:绳子、线、吸管、树枝等。
面状:纸、布、树叶等。
块状:泥、萝卜、纸盒等。
(2)手工的基本技法的学习:
①泥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技法:
团圆:两手配合来回团成球状物。
搓长:前后搓动成圆柱形。
压扁:将长条或球形物拍压。
捏:用拇指和食指捏泥。挖、分泥、镶嵌。
②纸工材料的基本制作技法:
折:对边折、对角折、双正方形折、双三角形折、集中一角折、集中一边折、四角向中心折、组合折。
剪:目测剪、沿线剪、折叠剪。
撕:目测撕、沿线撕、折叠撕。
粘贴:反面涂胶水。
③废旧材料的制作:
串连:从物体的中间穿过;
弯曲:将纸卷曲;
连接:用浆糊等将物体连接;
渍染:将折好的纸插入染出;
点染:用笔蘸色点在纸上。
(3)学习塑造和制作不同形态的手工制品来表现自己的意愿。例如:平面与立体的玩具、礼物、布置环境的装饰物、演出的道具等。
(4)在塑造和制作活动中,学习锻炼自己的手部肌肉和手眼动作的协调和灵巧。
(5)学习干净、整洁、有序等良好的手工活动习惯。
3.欣赏
幼儿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培养幼儿欣赏能力的教育活动,是指教师引导儿童欣赏和感受美术作品,“了解对称、均衡等形式美的初步概念,感受其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丰富他们的美感经验,培养其审美情感和审美评价能力的教育活动”。具体地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学习欣赏和评价幼儿可理解的各种美术作品、自然景物和周围环境的造型、色彩、构图所表现的对称、均衡等形式美。
欣赏对象及内容:
绘画作品:
工具材料:水彩、水粉等。
题材内容:人物画、动物画、风景画。
存在形式: 年画、连环画、宣传画 。
雕塑作品:
雕:从完整、坚固的坯土上把多余的部分删除。
塑:用具有黏结性的材料联结成所需的形状。
工艺美术作品:
实用性,如:餐具、茶具、灯具、服装、玩具。
陈设性,如:壁挂、地毯、陶艺。
民间工艺,如:面具、脸谱、风筝、花灯。
建筑艺术:
纪念性,如:北京故宫、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
宗教性,如:福建圆楼、北京四合院:桥梁,如:大桥、长城。
儿童作品:同年龄孩子有童趣的作品。
自然景物,如:花草树木、虫鱼鸟兽。
周围环境,如,室内环境(家庭、幼儿园)、室外环境(广场、园林)。
欣赏知识学习与技能的培养:
形式分析:造型、色彩、构图。
造型:物体的构图方式。如:线条造型、几何图形造型、涂染法、自然图形。
色彩:认色(单颜色、同种色、类似色)、对色彩的喜好、均匀涂色。
构图:形象在画面上所占位置。如:单独、并列、均衡、分层、遮挡构图。
主题分析:如:创作意图、意义。
对作品的联想:如:看到下垂的树叶想到秋天、身体不佳等。
对作品的表达:如:采用对比、对称、均衡、统一、夸张。
对作品的背景知识:如:艺术家的生平故事。
学习安静地、集中注意观察、欣赏的良好习惯,学习用语言、动作、表情等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如果幼儿升入了大班,仍然没建立数概念,继续学习数学会有障碍。因此,教师要先对幼儿进行数学测评,看看幼儿数能力发展情况,再根据每名幼儿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1.了解幼儿是否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手口一致点数。
2.了解幼儿是否已经掌握了10内数的正数,倒数。
3.了解幼儿是否已经掌握了10 以内数的基数、序数、总数。
4.了解幼儿是否已经掌握了10 以内数的单数、双数。
5.了解幼儿是否已经掌握的10以内数的分解组合。
如果幼儿没有掌握上面的任何一点,都需要退回去重新学习,数学的学习是不能越级学习的,一定要一步一个脚印的学习。幼儿要先建立数概念才能进入数运算,先掌握5以内数的分解组合,再学习10以内数的分解组合。
教师如果认为某些幼儿实在是对数字太不敏感,学习起来很费劲,就不要强迫孩子继续学习了,也许这样的孩子其他方面很强,就学习他擅长的内容。
拍球能促使手、眼动作的协调以及动作的敏捷性和节奏感,拍球数球的个数,能增加幼儿对数的概念,拍球还能锻炼幼儿的耐力,增强幼儿的体质。拍球运动也是小班幼儿健康教育的目标之一。
那么如何教孩子拍球呢?单手连续拍球8-15下,是幼儿健康教育小班阶段目标之一。这对3岁多的幼儿来说,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掌握的。确实需要一个过程。让孩子拍球前,要用商量的口吻问孩子球应该怎样玩,引起孩子的兴趣。然后再建议与孩子一块玩拍球的游戏。
1.针对孩子爱模仿的特点,我们首先用示范的方法,让孩子懂得如何拍球。
正确的姿势是:两脚左右分开,双腿站直,手指自然分开,屈肘拍球于胸前。要用力拍打球的中间,让球弹起到一定高度后,再拍打一下(用力力求均匀),将以上动作连贯进行,拍的次数越多越好。
2.采用比赛的形式。让孩子在竞争中,巩固提高拍球技能。如用“看谁拍得多”的竞赛,培养孩子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3.循序渐进地教孩子拍球。孩子掌握每一个动作,总是从不会到会,由生疏到熟练,必须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在大脑皮层建立条件反射。因此,拍球活动一定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目前小班幼儿拍球存在问题与解决策略:
[问题一]:把球往地上一扔。以A宝宝为代表的一些幼儿在拍球时只会把球往地上一扔。根本没有“拍球”的动作。
[原因解析]:这部分幼儿完全不了解球的特性,不明白“拍球”的动作要领。因而,也就不知道怎样才能一下一下地拍球。
[问题二]:球越拍越低。以B宝宝为代表的一些幼儿拍起球来,会用手掌把球往地面上按,球稍弹起又被按下。他们手眼协调能力尚可。但球越拍越低。
[原因解析]:这部分幼儿的手不会随着球的高低而上下调整,手腕不会用力,仅凭球的弹力弹跳。当球的弹力越来越小时,球也就越拍越低。
[问题三]:球猛地着地飞走。以C宝宝为代表的一些幼儿无意中扔过几次球后,发觉球是有弹性的。他们乐于把球往地上一砸。让球高高地弹起而飞走。
[原因解析]:这部分幼儿动作随意,只会大力扔球,控制不住球弹起的方向和力度。他们并不关注能拍几个球。只对“砸球”动作感兴趣。
[问题四]:球不“听话”。以D宝宝为代表的一些幼儿虽能认真按照老师的动作要领练习,但就是控制不住球,球一会儿往左、一会儿往右,球拍起来很吃力。
[原因解析]:这部分幼儿手眼协调能力不足,未完全掌握拍球的动作要领,尤其是细节动作掌握不到位,导致球难以“控制”。
针对小班幼儿拍球中存在的上述问题,请尝试了如下策略:
1.详解拍球动作要领。拍球的动作要领主要为:右手五指分开,掌心稍屈合在球表面,手腕、前臂恰当用力“按压”球。球在弹跳时,手要跟着球的走向“扒近”或“推远”球,看球的高低调整力量大小;眼随球走,手脚动作协调一致。
2.巧设拍球动作儿歌。在创编拍球动作儿歌时,力求突出要领、从易到难、活泼有趣。因此,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和个体差异来设计儿歌。如儿歌“球宝宝跳舞”:“我有一个球宝宝,拍一拍,跳一跳;拍得重,跳得高;拍得轻,跳得低;一拍一跳真有趣。”又如儿歌“带球宝宝去旅游”:“球宝宝去旅游,一拍一跳跟我走:拍一拍,走一走,带着球儿到处游。”
3.创编故事激发幼儿爱球。为了让幼儿爱惜球、不再砸球,编创“妈妈带宝宝上街”的故事讲给幼儿听:有一天,妈妈带小宝宝上街玩。妈妈看到漂亮的衣服就忘了小宝宝,自己去试衣服了,小宝宝找不到妈妈心里很害怕,就大哭起来……从而让幼儿想象自己被妈妈弄丢了,一个人在街上害怕的感觉。在拍球活动中,我们鼓励幼儿做好“球宝宝”的“爸爸妈妈”,带它们出去玩,还要把它们安全带回家。
4.创设玩皮球游戏。针对幼儿控制不住球、拍球吃力等问题。组织幼儿玩有关“球”的游戏。如“踢球”游戏——沿着一定的路线或特设的目标把皮球当足球踢着玩,“抛球”游戏——拍皮球走一段路程后将皮球投进空中的球篮内并让幼儿在下方接住球,“赶小猪”游戏——用五十厘米长的纸棍赶着皮球往前跑着玩等,以帮助幼儿熟悉球,从而逐渐能自然地学会拍球。
1.早餐后,幼儿入厕、洗手,进入区域自选活动。
2.午餐后主教带幼儿饭后散步。(饭后不做剧烈活动)
3.个别没吃完饭的幼儿,助理教师(生活老师)继续照顾进餐。不可催促幼儿。一定要咽下最后一口才能离开座位。
4.助教、助理老师(生活老师)整理餐具、擦餐桌。
5.清洁工作:先上后下、先教育活动区后食品工作区。
6.擦桌子要求:先洗涤灵去油、再清水擦拭。
7.所有餐具不落地,餐后及时送餐具消毒。
幼儿园的微课程泛指短时间内完成的教学活动,用最短的时间快速传授知识点,以免长时间说教引起幼儿疲劳。我们的微课程大部分是过渡环节进行的一些活动。由于幼儿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我们将传统的教师授课讲解部分转向了幼儿直接操作探索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