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倾听孩子说话时,要保持与孩子的目光接触,不能东张西望,不然会让孩子认为你并不在意他所说的内容。倾听时最好选择家长与孩子独处的时候,以免孩子有所顾虑。
在听孩子说话时,家长要有所回应,要让孩子把话说完,不能中途打断孩子的诉说,否则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不尊重自己,会伤了孩子自尊心。
家长可以通过适当的提问和表述自己的意见,给予孩子适当的引导,让孩子更深入的谈下去。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让家长通过身教的方式,给予孩子一个正确的示范,学会倾听他人的诉说,可以增进与他人的关系。
同时家长也可以通过此种方法,更深入的了解自己的孩子,也可以增进自己与孩子的关系。接着要用爱心感化孩子,慢慢的建立信任感,孩子愿意与父母沟通;然后营造轻松的气氛,提供表现的机会;最后持之以很的坚持,孩子一定会有好的倾听习惯和表达方式。
首先关注并了解祖辈家长侧重注重幼儿在园的哪一方面,在了解后,可以通过入园与离园时与家长进行沟通侧重关注的一方面。老年人喜欢被尊重,一句亲切的称呼,礼貌的态度,都可以和老年人建立友好的关系。因此要注重日常感情的交流和维护。
1.温和而坚定,不论是控制型的父母还是骄纵型的父母,通常他们的反应都是被动的反应而不是积极主动的反应,和善而坚定的父母面对问题寻求的是解决方案,首先是从自身去改变,并且引导孩子去思考,允许孩子犯错误,允许孩子不完美,鼓励孩子反复去尝试,能够认识并且改变自己的行为。
2.坚持到底,让孩子学会倾听并学会合作,比如有些孩子总是缠着妈妈,针对这种情况,下次妈妈再接电话的时候,就要对孩子提出明确要求:“我理解你的感受,但我打电话的时候你不要打扰,这个时间你可以去做其他事情,等我打完电话你再来找我。”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地形成倾听和合作的习惯。
3.从错误中学习来替代惩罚,比如孩子不小心把粥或者水洒在地上,这时候我们要说,我们一起把它清理干净吧;再如孩子对小猫小狗有粗暴行为,家长可以把小猫小狗暂时拿开,并对孩子说,等你学会如何跟小猫小狗相处,再跟他们玩。
4.不是给孩子提要求,而是给孩子提供更多的选择,纠正孩子的行为时先建立共情联接,表示理解孩子的感受。
5.把错误作为最好的学习机会,强调先处理情绪再解决问题,坚持不羞辱、不责备,不给孩子带来耻辱或痛苦,鼓励孩子来共同面对问题、制定解决方案,尊重孩子的选择。
6.多做少说,如果妈妈能够少说多做就尽量少说,生活中75%的问题就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父母大喊大叫、唠叨说教、命令、威胁、恳求都是不尊重的方式,比如在开车的时候家长经常会说“安全带系好了吗”,换成“请系好安全带”。
1.帮助孩子正确地把握自己的情绪,比如孩子不开心的时候,教孩子学会说不想别人打扰他,想自己待一会儿,给孩子一个独处的空间。
2.鼓励孩子独立做事情,只有这样,孩子才能从日积月累的亲身体验中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才能有能力对父母或他人的行为做出接受与拒绝的判断。
3.帮助孩子学会做些心理疏导,促使孩子下决心开口,如“我认为应该拒绝她的要求”、“没有关系,解释一下,她一定会理解的”等。
4.让孩子直接说出理由、自己不愿意答应别人时,可以直接向对方陈述拒绝对方的客观理由,通常这些状况是对方也能认同的。
从孩子的体验和感受入手跟家长沟通,提示家长关注园所发布的配合事项
在早送或者晚接时与家长当面沟通:比如xx妈妈您好,昨天放学时跟您聊的,给宝贝今天穿蓝色正装,宝贝今天来园时没有穿,其他小朋友都穿了,他失落了好长时间呢,我安抚了宝贝好久,他的情绪才有所好转。我想着您可能回家忙着给宝贝做饭忘记了,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