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出引导鼓励,从易到难。从部分尝试到完全承担,反复练习,逐步熟练。当孩子做得好时,及时给与肯定,当孩子没有耐心时,及时给与鼓励。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穿衣服。
另外。家长在家不能因为赶时间或者是有急事,就我们家长给孩子穿衣服,这样孩子其实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尽量提前安排好外出时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穿衣服的以养成好的习惯。
1. 建议家长注重家庭和谐,温暖友爱,切忌不要因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观点不同,产生互相的埋怨或者拒绝老人带孩子,隔断祖辈和孩子的交往。
2. 要多观察老人带孩子的优点,充分利用优点安排孩子和老人一起的时间,让祖辈的亲情和疼爱发挥积极的作用。
3. 老人的优势要及时肯定和认可,被鼓励的老人更容易接受建议。
4. 主动和老人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听取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好的建议或经验为己所用,切忌全盘否定。
5. 孩子有进步时也要肯定老人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让老人感到自己的影响力和被尊重感,从而促进老人主动按照孩子父母的方式带孩子,让“隔辈亲”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之,有更多的人爱孩子对孩子来说是极好的。
幼儿不想上幼儿园的原因有很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新入园的幼儿会产生分离焦虑情绪、对新的环境陌生、缺乏安全感,导致幼儿不愿意入园。对于此类幼儿多了解、多沟通,每天由家长陪伴幼儿在园两小时,让幼儿逐渐,熟悉环境、熟悉本班老师,把孩子的问题反馈给家长,利用好家园联系手册,进行每日的反馈。对于新生老师要重点照顾,保证亲近每一个孩子。尽量减少集体教学,多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减少高控。日常中多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缓解新入园孩子的焦虑情绪。
2.对于老生不想来幼儿园也存在很多原因,例如与小朋友产生矛盾不想来幼儿园、孩子误解老师不够关注他而不想来幼儿园等。针对以上情况,老师要及时跟小朋友沟通,帮助幼儿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消除幼儿的低落情绪。对于误解老师不够关注他的孩子,老师要多给他机会,让孩子明白老师喜欢每一个孩子。
如果想做到和孩子有效沟通,就要和孩子达成共识,遇到任何事情要坚持原则,不强制、不妥协、不哄骗、不放任、不忽略。例如,当孩子坚持要做某件事,而家长认为这件事是不可以做的,直接告诉孩子不可以做的原因(原则);然后和孩子协商我们可不可以不这样做(不强制);孩子为了达到自己要做的这件事可能会出现哭闹,家长此时应该多陪伴,采取同理心,告诉孩子家长此时的心情,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情感,真情流露;如果孩子还是继续哭闹,家长仍坚持不妥协,给孩子树立原则,然后告诉孩子你可以哭,等你哭够了想明白了,我们继续沟通,因为哭不可以解决问题(不再跟他说话,但家长不离开);直到孩子愿意跟你沟通时,问宝宝:你想通了吗?如果孩子说想明白了,不再坚持他要做的事情的时候,家长立即给予拥抱和肯定,肯定孩子能够克制住自己,赞赏孩子能够主动放弃自己当初想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