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鼓励老师参加家长组织的任何聚会。
如果想做到和孩子有效沟通,就要和孩子达成共识,遇到任何事情要坚持原则,不强制、不妥协、不哄骗、不放任、不忽略。例如,当孩子坚持要做某件事,而家长认为这件事是不可以做的,直接告诉孩子不可以做的原因(原则);然后和孩子协商我们可不可以不这样做(不强制);孩子为了达到自己要做的这件事可能会出现哭闹,家长此时应该多陪伴,采取同理心,告诉孩子家长此时的心情,表达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情感,真情流露;如果孩子还是继续哭闹,家长仍坚持不妥协,给孩子树立原则,然后告诉孩子你可以哭,等你哭够了想明白了,我们继续沟通,因为哭不可以解决问题(不再跟他说话,但家长不离开);直到孩子愿意跟你沟通时,问宝宝:你想通了吗?如果孩子说想明白了,不再坚持他要做的事情的时候,家长立即给予拥抱和肯定,肯定孩子能够克制住自己,赞赏孩子能够主动放弃自己当初想做的事情。
1.发挥家长代表的作用,做好家长的示范和引领。
2.及时在班级群里反馈家长正能量的一些做法,影响和带动其他家长。
3.及时回应家长,与家长互动,鼓励和表彰家长积极主动的行为。
4.日常中班级的一些活动,邀请家长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家园工作的开展。
5.针对不同特长的家长,可以邀请家长参加班级的助教活动。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出引导鼓励,从易到难。从部分尝试到完全承担,反复练习,逐步熟练。当孩子做得好时,及时给与肯定,当孩子没有耐心时,及时给与鼓励。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穿衣服。
另外。家长在家不能因为赶时间或者是有急事,就我们家长给孩子穿衣服,这样孩子其实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尽量提前安排好外出时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穿衣服的以养成好的习惯。
首先告知家长孩子的拖延行为需要重视,并帮助孩子加以改正。
其次和家长分析一下幼儿拖延行为养成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事情拖延,一方面是手眼协调能力还在发育当中,有些动作牵扯到的小肌肉还不够强壮;比如学习系鞋带,用卷笔刀削铅笔之类的。但是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反映了他内心不够自信。关于自信心的问题其实更多是需要家长的改变。有些小朋友在家里几乎不用自己动手整理玩具,基本上都有人代劳。这也意味着这些小朋友在家里也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管理自己,比如怎样收拾玩具更整齐,怎样摆放绘本更容易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等等。因此,改变教养方式,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就可以改变幼儿的拖延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