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主题教研首先要确定教研课题,大家把平时教育教学中遇到的急于解决的,大家感觉到困惑的问题,进行梳理,筛选出具有共性的和比较典型的问题。必须是老师自己的,真实的问题。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中,可以解决并且具有一定的价值。
2.每一位老师都要根据问题学习有关知识,查阅资料,在教研中每个老师都能参与同时也都有所收获,为下一步研讨做准备。
3.每一次研讨出来的方法都要进行课堂实践,按照大家研讨的方法去做,才能知道研讨的效果如何,并且能通过实践对研讨的过程方法进行反思。
4.实践完后及时进行总结,为下一步实验发现问题预想解决措施。
1.班级新开班时,都配置了新家具、用品、玩具、图书等物品。主教先对各种物品进行核对,并登记入册。签字:时间、数量、核对人。
2.班级在使用物品中出现遗失、破损,应及时上报,并登记日期、数量。
3.班级新添加物品及时登记:数量、日期、接收人。
4.班级更换教室,要对班级物品进行交接到下一个接班的主教。
5.班级更换主教,要对班级物品进行交接给新主教才可离开。
6.班级所有物品清点与交接需园所后勤管理人员跟进与核实,确认并签字。
   
器乐分为有音高和无音高两种类型,有音高的器乐幼儿园很少触及,京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小提琴等有音高的器乐学习。
一般幼儿园常用无音高器乐学习,无音高器乐分四类:
1.木制类:木鱼、响板等
2.金属类:三角铁、碰钟等
3.皮革类:大鼓、铃鼓、手鼓等
4.散响类:沙锤、手铃等
想要幼儿能感受出无音高不同乐器的特点,就需要让幼儿经常使用这些乐器,感受它们不同的音质与效果。
“听”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倾听”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必要前提。引导幼儿将听到的音响效果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乐器的音色之间引发联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变化,培养幼儿对乐器的兴趣。
1.尽量使用比较形象的比喻,比如区分四分音符和八音音符,可以把符尾比如成小尾巴。
2.创设情境,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枯燥的乐理。或者把乐理知识形象化,使其形式新颖,引起兴趣。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把乐理编成顺口溜或者歌曲进行阅读或者练唱。
4.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
学龄前的孩子,对于漂亮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有着特别的喜好。彩色的书页、卡通图案远比那些布满了文字的纸张更能吸引他们。所以,可以选择有漂亮图案和鲜艳色彩的教材,让孩子喜欢并且愿意学习,这样就实现了学习的第一步。
5.采用联想式讲解方式。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并且将听到的故事联想起来。比如,可以把高音谱号想象成盘起身体的蜗牛,把低音谱号想象成耳朵,八分音符则可以想象成一只拖着大尾巴的松鼠。这样,孩子们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了。并且,这样的方式也可大大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6.注意学习的循序渐进。
有的家长会问 “孩子会演奏某一个曲子了是不是就不用学习乐理知识了?”当然不是,某些机构的器乐老师教授的音乐基础知识往往针对某一首曲子,这样的学习容易缺少连贯性,不够系统。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由于他们不善于自学和总结归纳,往往是学点儿忘点儿。而我们的课程能够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地指出,老师由浅入深地逐步讲解乐理知识,让孩子更加轻松的学习乐理。
1.体适能是一些培训机构推出的一项体能课程,而幼儿园健康领域发展目标已经可以满足幼儿体能发展与训练,无需增加过多的体适能活动。
2.如果幼儿园也想做体适能课程,建议采用外聘体育教师每周给各班轮流上课的模式进行。
3.教师本身对体适能有兴趣,且能完成一些系列训练,可适当带领幼儿在户外活动时间进行训练,如:耐力训练、弹跳力训练、爆发力训练等。
4.由于体适能课程比幼儿园体能课程有难度,不建议没经验教师带幼儿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