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先天的原因,但更多的是与后天的教育及环境因素有关。
(一)生物因素
据荷兰和美国科学研究发现,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倾向可能是遗传中因某种微小的基因缺陷而引起,这种倾向会在后天的环境中得到表现或强化。另有研究表明,攻击性行为儿童与正常儿童比较,大脑均衡发展与协调功能较低,显示左半球抗干扰能力较差,右半球完形认知能力较弱。
(二)社会因素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是向他人学习的结果,是通过社会化和文化适应以及观察学习的结果。
1.家庭环境及教育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惯用惩罚和高压统治的方式来教管的孩子,孩子易产生逆反心理和对抗行为,他也从父母的言行中学会了侵犯、攻击他人的模式。
2.电影电视等传媒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影响。有些家长在幼儿看电视的时候不加任何指导和选择。电视中的暴力场面,无疑给幼儿提供了攻击性样板,尤其是一些暴力动作游戏,更具有负面影响。幼儿的特点是好模仿,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模仿后学习了攻击性行为。
3.同伴间的相互影响。幼儿喜欢并且需要和自己年龄相仿的朋友交往,在与同伴的交往中,幼儿的社会要求可得到满足,可以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但同伴间不良行为的模仿,常常会产生负面影响。
4.活动空间的密度及玩具的数量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影响。当然,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还有许多,如饮食因素、亲子关系及教师评价等都会对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矫治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方法:
针对有攻击性幼儿的特点,作为老师和家长应更好地从环境、教育中去认识幼儿的问题出在哪里。
1.幼儿园老师不能讨厌、歧视这样幼儿,要多关心,多理解,使其感到温暖而有触动,有悔意,为教育引导打下基础。
2.通过调查,大部分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之一是家庭不良的教育因素影响。教师应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家庭教养模式,给予家长积极的影响与指导。
3.帮助孩子建立自控力。当孩子正在帮助别人时,不要把它看作一件平常小事,要抓住这个机会大力表扬孩子的良好行为。孩子正确的待人方式得到家长或教师的肯定,就会慢慢向好的方面进步。
有意识语言学习期又称复合句的过渡阶段(3—6岁幼儿)。这个时期的幼儿会运用已经掌握的词汇表达自己意愿,简单描述内心想法,发音正确,学会了组词成句的规律。但是简单句仍然在生活中占有一定比例,随着岁数的增加,简单句被越来越多的复合句所代替。
因此,在此阶段,幼儿园需组织丰富的语言活动,给幼儿系统学习语言的环境。
1.指导幼儿的绘画过程
幼儿的知识和能力是由经验中来的,特别是绘画活动更离不开幼儿的直接经验,他们的绘画内容来源于自然、来源于生活,更贴近幼儿的真实生活,所以我注重创设让幼儿运用自己的感官,动手动脑,去观察、体验和感受,去获得很丰富的直接经验。在指导幼儿们进行绘画的过程中引导他们多想一想之前经历过的事情,用生活中的什么物品代替来表达他们出他们内心所想画的情景。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有了兴趣,幼儿才会主动思考,并自学采取行动。教师应该尊重幼儿的兴趣,并在幼儿的兴趣点上挖掘具有教育价值的内容,使幼儿获得有关经验,体验成功,树立自信心。
3.幼儿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教师要充分认识和利用。
要理解童心,从儿童的角度去欣赏,不追求完美,应注意发现画面上每一根线条、图形、色彩能传达的幼儿的思想和情感,赞赏幼儿点点滴滴的创造,并提供机会让幼儿进行分享、交流使他有更多沟通。和幼儿进行沟通,用幼儿的思维想象力来和他们进行交流,引导出他们所想的情景并呈现在画纸上。
4.尊重幼儿
评价儿童画并不是一个死的标准,每个幼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他的画也就有与众不同的特点,有的作品只有他自己看得懂、说的清,因此,教师在评价幼儿美术作品时要尊重幼儿、善于发现幼儿作品中的精华所在,表现出接纳、赞许的态度,尊重孩子的美术作品能体现孩子敢想敢画敢说的特点,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美术活动带来的成功感和喜悦感!
总之,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教师尽量少干预,强调创造的过程,善于观察、分析孩子的各种情况,准确把握,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教给孩子技能技巧,让孩子画出心中的画,促进幼儿个性的发展。
1.微课程一般是在加餐后,午餐、晚餐前这些过渡环节进行。
2.微课程内容涵盖:识字、阅读、诵读、.故事、谈话、讨论、名画欣赏、名曲欣赏等。
3.微课程不需要教师准备太多教具,只需要利用短的时间加强对幼儿某项技能或知识的渗透与强化。
4.微课程不宜时间过长,10~15分钟之内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