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歌曲
2.节奏
3.律动
4.舞蹈
5.戏剧表演
6.器乐表演
7.音乐游戏
8.音乐欣赏
器乐分为有音高和无音高两种类型,有音高的器乐幼儿园很少触及,京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小提琴等有音高的器乐学习。
一般幼儿园常用无音高器乐学习,无音高器乐分四类:
1.木制类:木鱼、响板等
2.金属类:三角铁、碰钟等
3.皮革类:大鼓、铃鼓、手鼓等
4.散响类:沙锤、手铃等
想要幼儿能感受出无音高不同乐器的特点,就需要让幼儿经常使用这些乐器,感受它们不同的音质与效果。
“听”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倾听”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必要前提。引导幼儿将听到的音响效果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乐器的音色之间引发联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变化,培养幼儿对乐器的兴趣。
整体知觉是认识数量的第一个途径,是一种无需社会传递的技术。幼儿数概念发生从“自辩数”开始(整体多与少)再发展到认数能力(元素与数的对应),幼儿掌握10以内数概念需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一般认识发展过程。
从亲自摆弄、触摸、看具体事物中获得有关物体数量方面的感性经验。经过由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的渐进过程,能说出总数标志着最初的数抽象成分。再发展到察觉“数”的多一少一,数的守恒、数的互补、数的互逆等。逐步提高幼儿思维的抽象能力与推理能力。
1.让他们认识1~10以内的数字,理解数字的含义,并学会用这些数字去表示物体的数量。
2.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感知和体验10以内自然数列中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能根据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可以按照两种属性(大小、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
4.能从各个方向说出物体的位置,并能区别第几和数量几的不同,如第5和5个是不同的。
5.能准确说出10以内的单数、双数,感知10以内的单、双数,能分辨10以内最大的单数、双数和最小的单数、双数。
6.认识各种平面图形,能在生活中辨认出各种图形,并能按图形的特征分类并进行简单的分类统计。
7.能主动、专心地进行数学操作活动,并对自己的活动成果感兴趣。
第一、做好家园互通,切实了解幼儿情况,分析发展的可行性,实现家园教育的一致性。
第二、从小班开始培养幼儿自我服务意识。
第三、对幼儿实施与年龄相符的劳动能力培养,实现真正的自我服务。
第四、利用环境进行濡染,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自我服务技能的培养和训练。
第五、教师要因材施教,分层培养,使幼儿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