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要原始、客观、真实
(1)真实:记录的内容一定是真实发生的事件,不要因为要完成记录的篇数,随便编造或根据孩子反应的情况瞎写,这样的记录没有任何意义。真实记录观察到的情境,包括观察对象的神态、语言、动作、表情、情绪等多方面的内容。
(2)客观:客观体现在五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记录时要客观描述幼儿行为、动作、语言表情等真实情况,不要从自己角度给幼儿贴标签。如:某某是个淘气、攻击性强、不会与同伴相处的孩子,这种描述就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是不可取的。
第二个方面,分析要客观,策略要具体、得当,表明针对问题的做法,而不仅仅是一些虚话、套话。如:不要只说“幼儿自理能力有待加强”等套话,要对具体用什么方法提高幼儿自理能力有思考和阐述。
第三个方面是要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第四个方面是要及时准确记录,一般用现在时态。
第五个方面是记录语言要具体、清晰、简练、准确。
(3) 深入:观察到各种现象后,要分析幼儿行为背后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实施策略的过程中,进一步观察验证策略是否得当,从而使观察层层深入。分析问题切忌就事论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深入分析幼儿的特点、需要和问题,而不仅仅是表现化、形式化地记录和进行无关痛痒的分析。
二、科学分析观察记录资料
(1)分析观察的过程,包括幼儿能够做什么,达到了什么水平。
(2)对照《指南》,从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角度解读幼儿的行为,分析幼儿的需要和经验,以及促进幼儿进一步发展的需要。
(3)围绕观察目标,结合文化、生理、心理、社会、环境以及幼儿成长经历等方面,分析幼儿行为的原因,明确幼儿的深层需求。
(4)将观察得到的发现和自己的工作实践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三、制定科学的教育措施
教师依据观察记录分析,反思自己现行的教学策略,深入思考如何更好地满足幼儿的兴趣、需求和可能,如何为幼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指导和支持,如何从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决策和行为,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支持幼儿发展的科学措施。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1.理解节奏
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掌握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 x x x x | x x xx x | 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 x x x x | xx x x x || ; | x x x x | x xx x x || ; x x x x | xx x x x ||等等。 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
3.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奇妙的手势”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表现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
4.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如自行车的“嘀铃铃”;门铃的“丁冬”;下雨时的“沙沙沙”“哗啦啦”“滴答滴答”等等,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就让幼儿去发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然后再用小手、小脚以及身体上其它部位表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都愿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同时用节奏来表现,久而久之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
器乐分为有音高和无音高两种类型,有音高的器乐幼儿园很少触及,京学教育为幼儿提供了小提琴等有音高的器乐学习。
一般幼儿园常用无音高器乐学习,无音高器乐分四类:
1.木制类:木鱼、响板等
2.金属类:三角铁、碰钟等
3.皮革类:大鼓、铃鼓、手鼓等
4.散响类:沙锤、手铃等
想要幼儿能感受出无音高不同乐器的特点,就需要让幼儿经常使用这些乐器,感受它们不同的音质与效果。
“听”是幼儿进行音乐活动不可忽视的重要前提。实践证明,“倾听”是培养幼儿节奏感的必要前提。引导幼儿将听到的音响效果所表现的音乐形象与乐器的音色之间引发联想,发现各种声音的动与静、长与短、强与弱等变化,培养幼儿对乐器的兴趣。
什么是勇气:
勇气就是一个人面对恐惧时的勇敢。就是在让人害怕、艰难的情况下,仍然去做应该做的事情,勇气就是在想要放弃和离开的时候依然勇往直前。有时候,勇气意味着危险还保持镇定,但并不意味着明知道危险,还要做不必要的冒险。勇气是一种心灵的特质,来自内心的感受,而不是头脑中的想法,来自你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能做和应该做什么事情的深刻认识。
为什么要实践勇气:
勇气是你在感受到害怕或者没有把握的时候,所拥有的最宝贵的东西,没有勇气就不会去尝试看起来艰难的新事物,大家都会避免问题,而去随从大众的行为。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即便有很多事情是很难做到的,只要有勇气,就有可能实现,所以勇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当孩子面对困难时,老师要鼓励他:“勇敢点,老师相信你一定可以。”当孩子取得成功时,老师要鼓励他:“你真棒,我就知道你能行。”通过语言,让幼儿知道很多事情需要勇气,通过努力是可以完成的。
B.教师行为:
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勇气。比如:当孩子不敢举手发言时,我们要用语言引导,同时用微笑给予孩子肯定。当孩子勇敢地完成一件事情时,老师要用拥抱或者抚摸孩子给予肯定,通过肢体语言,告诉他:你真棒!
什么是同情:
同情是心灵的一种品质。有同情心就是对人充满怜悯和谅解,即使受到伤害也会原谅他,对人同情,愿意抹去他人的错误和伤害,给别人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同情也意味着你能感受那些正遭受苦难的人的感受,愿意为他们做一些事情。同情是一种祝福,当你同情他人的时候就是在赠予他温情。
为什么要实践同情:
没有同情,这个世界将变得残酷和残忍。人人都会犯错,没有同情,我们就会因每一个错误而受到惩罚。即使这个错误只是个意外并不是故意做的。当我们对人充满同情时,也会因此受惠。我们应主动彼此关爱,不要等到别人争取的时候才显出爱心和善意。同情可以给人带来温暖的感觉,这会让我们彼此都感到安全。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同情让我们关心他人,关心那些身处困境,甚至犯错误的人。同情可以是分享他人的痛苦,但你不是有意去伤害别人时可以这样说:“我们大家都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我很理解你刚才的心情,你向同伴道歉就可以了。”
B.教师行为:
教师表示同情时可以是倾听。当你的孩子或者同事需要倾诉时,我们的倾听让他知道他不是孤单的。做到同情,有时候我们还需要学会宽容地对待周围的人。别人遇到困难时尽我们的所能去帮助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