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育笔记可以记录教师平时的教育故事、教学过程的随笔和心得、记录幼儿行为表现问题、与幼儿交流的感悟、与家长沟通的感想、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受到的启发、得到的提高等,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各种事件、困惑等。
在批阅时要关注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教育效果是否明显、教学字迹是否工整、文字描述层次清晰、主题突出。通过审批,帮助和指导教师修正错误的教育理念、错误的教育行为、错误的教育认识等,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1.不同年龄,重点不同:三岁以下的幼儿,其语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语音的感知和词汇的学习,这时,最好的支持材料往往是一张有简单情节的图画,图中有一到两个人物,人物有清晰的动作。一般而言,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好。教师指导时一般问题简单,幼儿可直接观察得到:这是谁?他在干什么?他想怎么做?他会开心吗?他想说什么?等等。
在这个阶段的故事创编,是以看图讲述为主的,是为以后的故事创编打基础的,这种看图讲述不同于看图说话,而是鼓励幼儿根据看到的说出尽可能多的内容,根据图中提供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的创编。
2.三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就可以通过手偶、绘本、道具等启发幼儿创编故事了,孩子可以在大量阅读图画书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词汇,运用以后经验组成自己的故事,教师引导幼儿尽可能的展开想象,在不脱离故事主线的情况下,将故事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连贯起来,尽量将故事讲述完整。
如果幼儿在讲述中偏离了故事的开头或主线,教师可用引导的方法帮助幼儿回到主线上继续创编。但是不可以给幼儿太多问题,以免引导成教师主观认为的情节上去,不要限制幼儿的创编思路。要通过问题引导,使幼儿创编的故事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连贯的情节。
3.选择主题: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幼儿慢慢会掌握故事的基本结构:故事的主角、配角、故事的对话,故事的转折,故事的人物心理描述、人物动作描述、人物之间关系的处理等,使故事有开头,有结局,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幼儿创编故事的机会,并帮助选择恰当的主题。选择主题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就近原则”,就是选择幼儿刚刚看过的绘本、动画片、听过的故事、经历的事情等,让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且记忆清晰的经验进行加工创造。选择主题的第二个原则“隐蔽原则”,教师通过提高道具、手偶等一些辅助材料帮助幼儿在一个范围内创编故事。
4.由易到难,分工合作。有教师认为,有的幼儿不善言辞或者害羞,无法创编故事,经常会遇到抗拒的幼儿,这很正常,幼儿毕竟掌握的词汇量小,经验匮乏,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没的说,教师不可急于让幼儿尽快创编故事,而是让幼儿从简单的说到复杂的说,或者几个孩子合作一起创作,这样幼儿才能慢慢适应创编故事,才能慢慢自信起来。
5.重复示范:教师可请能力强的幼儿多次示范,教师自己也可以示范创编,起到榜样的作用。
6.整理与记录
幼儿创编的故事,教师要随时录音或者记录下来,把幼儿创编的故事记录成册,在过渡环节时,把孩子创编的故事再讲给幼儿听,幼儿自己再整理思路继续创编,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与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