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不同年龄,重点不同:三岁以下的幼儿,其语言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语音的感知和词汇的学习,这时,最好的支持材料往往是一张有简单情节的图画,图中有一到两个人物,人物有清晰的动作。一般而言,可以用一句话概括为好。教师指导时一般问题简单,幼儿可直接观察得到:这是谁?他在干什么?他想怎么做?他会开心吗?他想说什么?等等。
在这个阶段的故事创编,是以看图讲述为主的,是为以后的故事创编打基础的,这种看图讲述不同于看图说话,而是鼓励幼儿根据看到的说出尽可能多的内容,根据图中提供的内容,联系自己的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的创编。
2.三岁以上的幼儿,教师就可以通过手偶、绘本、道具等启发幼儿创编故事了,孩子可以在大量阅读图画书的基础上,积累丰富的词汇,运用以后经验组成自己的故事,教师引导幼儿尽可能的展开想象,在不脱离故事主线的情况下,将故事开头、发展、高潮、结尾等连贯起来,尽量将故事讲述完整。
如果幼儿在讲述中偏离了故事的开头或主线,教师可用引导的方法帮助幼儿回到主线上继续创编。但是不可以给幼儿太多问题,以免引导成教师主观认为的情节上去,不要限制幼儿的创编思路。要通过问题引导,使幼儿创编的故事越来越完整,越来越复杂,越来越有连贯的情节。
3.选择主题:通过循序渐进的练习,幼儿慢慢会掌握故事的基本结构:故事的主角、配角、故事的对话,故事的转折,故事的人物心理描述、人物动作描述、人物之间关系的处理等,使故事有开头,有结局,教师要有意识帮助幼儿创编故事的机会,并帮助选择恰当的主题。选择主题的第一个原则就是“就近原则”,就是选择幼儿刚刚看过的绘本、动画片、听过的故事、经历的事情等,让幼儿将自己感兴趣的且记忆清晰的经验进行加工创造。选择主题的第二个原则“隐蔽原则”,教师通过提高道具、手偶等一些辅助材料帮助幼儿在一个范围内创编故事。
4.由易到难,分工合作。有教师认为,有的幼儿不善言辞或者害羞,无法创编故事,经常会遇到抗拒的幼儿,这很正常,幼儿毕竟掌握的词汇量小,经验匮乏,不知道说什么或者没的说,教师不可急于让幼儿尽快创编故事,而是让幼儿从简单的说到复杂的说,或者几个孩子合作一起创作,这样幼儿才能慢慢适应创编故事,才能慢慢自信起来。
5.重复示范:教师可请能力强的幼儿多次示范,教师自己也可以示范创编,起到榜样的作用。
6.整理与记录
幼儿创编的故事,教师要随时录音或者记录下来,把幼儿创编的故事记录成册,在过渡环节时,把孩子创编的故事再讲给幼儿听,幼儿自己再整理思路继续创编,从而激发幼儿创作的兴趣与热情。
1.讨论的教研内容要切合实际,是从教师当前遇到的困难点出发去研讨,这样研讨出来的解决方案才会让教师运用到工作中。(如:每学期由教研人员根据各班的问题制定教研)
2.研讨所针对的题目要有具体性,每次教研所抛出的问题要有具体性,有针对性,概念不能模糊,题目不能定义得太宽泛。举例说明,事例结合。把抽象的问题以真实案例结合,就可以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吸收并运用。
3.针对这次教研所得到的教研内容,可以让教师实施。下次教研时可以让教师来讲一下实施后的效果如何,再根据教师所得到的结果总结分析。
4.教研后,教学主任进班跟踪,检查教研效果,教师落实情况,做到上行下效,研做合一。
教育笔记可以记录教师平时的教育故事、教学过程的随笔和心得、记录幼儿行为表现问题、与幼儿交流的感悟、与家长沟通的感想、工作中随时发现问题受到的启发、得到的提高等,是教师在日常工作中遇到各种事件、困惑等。
在批阅时要关注教师的教育理念是否正确、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教育效果是否明显、教学字迹是否工整、文字描述层次清晰、主题突出。通过审批,帮助和指导教师修正错误的教育理念、错误的教育行为、错误的教育认识等,帮助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幼儿园应该给予幼儿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抓住幼儿感兴趣的物品、事情或人,及时给予正确名称、定位。
循序渐进的教会幼儿不要心急。毕竟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多看、多听,时常走出家门,从多种场合体会和充实经验。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用平等的心态与幼儿交流,给予幼儿练习的空间。
一、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相应的听觉和视觉。家长要抓住时机,在孩子的卧室周围摆设色彩鲜亮的、带有声音的玩具。拿着玩具(或其他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反复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让孩子接触,抚摩,建立词汇的概念。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当孩子开始发声时,家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幼儿继续“练习”。这个时候幼儿的发声为今后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言发育的第一期(12—18月),医学上称之为回音期。因为这时幼儿的说话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如:你多大?孩子也会重复:你多大。这个时期成人应该让幼儿多听、反复听故事,让幼儿建立自己的词汇库。
三、在语言发育的第二期(18—24月),又称称呼期。这个时期的幼儿知道物品各有名称,会把名称和相应的物品联系在一起。成人可以告之幼儿物品名称,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此一问一答来锻炼孩子的词汇量。
四、2到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说简单的句子,会使用代词你、我、他,喜欢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提问,爱问“为什么”,所以又称“好问期”。成人在这个时期中引导孩子用清晰的话语、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许孩子在这个时期里不能一下子准确的表达,即便你已经知道幼儿的意思,也要让他说完,千万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多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带幼儿去公园、动物园、商场及其他合适的场所,丰富幼儿的见解,帮助幼儿吸收良好的知识,更好的建立词汇量。 当幼儿提出:“为什么”时要耐心解答,不要因为心烦而简单回答或敷衍了事,这样起不到任何效果。
五、3—6岁的幼儿能够用成熟的句子与他人交流,这时教师要注意继续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多看多听少儿节目,与孩子一起看幼儿图书,边看边引导幼儿复述故事,还可以和幼儿一起续编没有看完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1.召开家长会,让家长意识到幼小衔接的重要性。
2.向家长介绍幼儿幼儿四年发展规划与发展目标。
3.专业角度分析怎样的幼小衔接才是对孩子有益的,解决家长的焦虑。
4.用以往案例分析,让家长清楚了解到幼小衔接学习的孩子和学前班的孩子发展对比。只有做到心理准备、生理准备、知识准备、人际交往准备的孩子今后上小学各方面发展都很顺利。
5.大量展示成功案例的照片、视频、幼儿作业等。
6.告知家长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能力发展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