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导入活动:儿歌、谜语等。比如:今天画小动物,就说一个小动物的儿歌或谜语。引发幼儿兴趣。
2.欣赏活动:教师出示今天学习绘画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比如:画小动物,就观看小动物的图片或视频。教师讲解小动物的主要特征,颜色、形状等。
3.幼儿创作绘画。教师带有好奇心的观摩幼儿创作,不干预幼儿创作。
4.辅助有困难的幼儿,但不能替代幼儿创作和绘画。只是用提问和鼓励的方式,例如: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喜欢它哪里呢?它是什么颜色的?它头是什么形状的?教师一点一点引导幼儿抓住主要特点,鼓励幼儿大胆下笔,并及时给予赞美。
5.幼儿作品展示与点评。
6.延伸活动,对本节课效果不理想的幼儿,提供课后辅导、课后观察、课后练习等。
1.每周三主教组织一次班会。
2.每次班会都是针对上周问题与本周需要改进的地方做工作安排与人员协调。
3.班级会议主持:主教。会议记录人:主教或助教。
4.班会记录表:参会人、会议时间、讨论的主题、安排的新工作。
5.班会记录每次全班教师均需签字。
6.每次开班会都要看一下上次记录,汇总工作完成情况。
1.礼貌:入园主动问老师好同伴们好,主动与父母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会说“请您帮忙”,对帮助自己的人会说“谢谢你的帮助”。离园主动与老师说“再见”,会说“你好、谢谢、再见、请”。入园礼仪,知道入园时的礼仪要求,一见面时会与老师同伴主动问候,离园礼仪能按礼仪要求做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尊重:知道比自己年长的人要用尊称,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对于别人的语言行为,作品要抱着欣赏的心态去对待,不要随意贬低别人,初步认识到,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承担:初步渗透承担。
4.惜物:珍惜食物不浪费,节约用水,不摘花草,知道生活用品,食物,玩具等来之不易,熟悉常用物品,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损坏物品后,在成人帮助下修复。
5.合作:初步感知合作。
6.爱心:能感受他人对自己的爱,用语音,动作等形式表达对他人的爱。
7.诚实:初步渗透诚实。
8.帮助:愿意帮助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
9.整洁:知道饭前餐后要洗手,有漱口意识,自己的东西能放回原处。
10.分享:有好吃的能分给爸爸妈妈,有喜欢的玩具,能和熟悉的朋友一起玩。
11.快乐:体验快乐感,喜欢快乐的生活。
12.感谢:知道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
13.同情:听到故事中受伤的人或事,有同情的表情与语言。
一、辩论的意义
辩论是人们基于本身对于某一事物的认知的不同立场而展开的争论的过程。开展幼儿辩论活动,就是要让幼儿在富有竞争意识的辩论语言环境中,在集体面前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举例说明,描述事物的过程,使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充分调动幼儿语言、思维的主动性、积极性,进而促进幼儿语言、思维的发展。
二、辩论的目的
通过辩论活动让幼儿能用多种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大胆质疑,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在相互交流中,恰当有效、灵活地使用语言。
三、辩论的教学方法
渗透性与针对性的语言学习。
在日常生活中,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提供良好的语言环境,丰富幼儿生活,提供交流机会,拓展幼儿视野,鼓励幼儿在解决同伴间的矛盾时善于表达自己的意愿,与同伴讲道理。教师对幼儿的日常教育管理如果能多以讲道理、摆事实的方式进行,也能给幼儿提供良好的语言示范。另外,可以寻找一些幼儿较喜欢并能发挥的题目,让他们去组织材料,围绕主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己的愿望,鼓励幼儿大胆设想,大胆表达,学习声情并茂地演讲。如:“假如我当市长”、“我当爸爸(妈妈)的时候”等,让幼儿尽情地表现自己,引导幼儿用恰当的声调、语气、表情、手势等,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提高语言表情技巧。
四、综合运用知识,学习辩论技巧
“辩论” 对幼儿来说是比较陌生的话题。教师可组织幼儿欣赏大学生辩论场面的录像,感受辩论场上的气氛,让幼儿了解辩论的基本常识,知道辩论应该以理服人,如果想战胜对方,就要集中注意力,倾听对方言谈,快速反应,然后才可以驳倒对方。训练幼儿辩论可以从争论入手,开始时选择一些内容贴近幼儿生活的话题。如:“爸爸好还是妈妈好”、“男孩好还是女孩好”等,都可以成为幼儿争论的话题,鼓励幼儿自由参加辩论。这时的教师既是观察旁听者,又是组织指导者。在幼儿语言出现障碍时,应适时地提醒帮助,在因辩论引起纠纷时,应及时协调解决。
五、辩论准备
让幼儿收集资料、观点。幼儿对所要辩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认识,在活动中才能发挥,才会有兴趣,乐于提出观点,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材料的收集很重要。准备时可以先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引导幼儿如何去讨论、调查、收集资料。资料来源可以是从家长、书籍、自己发现、经验回忆等等。在辩论准备过程中,教师要接纳和尊重他们的不同意见,让孩于们自由分组、自主选择、自己决定表达方式,可以用观察记录、画画、手工等方式表现。孩子有一百种语言,每个孩子都在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去观察世界、表达认识。我们要接纳和尊重孩子的百种语言,给予积极的支持和鼓励,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
六、环境创设和活动的组织
分组活动时,根据辩题的性质采取自愿或随机分组。活动环境的布置,主要以能方便快捷又能营造气氛为原则,如:在黑板上写“第X届班级辩论会,辩题:XXXXX。正方● ● ● ● ,反方▲ ▲ ▲ ▲ ”;桌子以正、反方两边对摆,让所有的幼儿都可以参与。
活动组织中教师要仔细倾听每位幼儿发言,有目的地提问、启发、点拨,把辩论引向深入。要鼓励幼儿彼此听取对方的论据,当幼儿就某个问题比较有争执时,教师可以放手让他们去讨论,尝试解决问题。当太过于离题时,就要适当提醒:“我们是在讨论XX,刚才的问题我们可以下次再进行讨论。”当出现冷场时,或有一方明显比较弱时,教师也可以以旁观者的身份加入发表自己的观点,启发幼儿的思维。当发现个别幼儿的辩论很有力、很精彩时,也可以及时让其他幼儿也体验一下辩论的巧妙与技巧。另外还要帮助幼儿掌握一些辩论的方法,如:举例证明,使用辩论的规范语言;辩驳时可以说明“我反对XX的观点”,并提出反例证明;在辩论结束时,对幼儿在辩论中没提到的观点,教师也可以适当地加以引导。
总之,教师在活动中既是主持者,也是活动的观察者、记录者和引导者。教师要尽可能多的把时间和空间留给孩子,让他们有表现机会,有成功体验,以使辩论会真正成为他们自己的舞台。我们开展辩论会,目的想让幼儿能用多种方式阐述自己的观点,并能大胆质疑,注意倾听对方讲话,在相互交流中,恰当有效,灵活地使用语言。教师要重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发展,在辩论会中,辩论技巧、辩论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敢于用自己擅长的方式说出哪怕是不成熟的想法,能初步形成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态度,树立正确的辩论观,以理服人。另外,还要积极引导辩论会上表现不积极或喜欢重复他人观点的幼儿,引导幼儿正确对待辩论的成功与失败,顺利、成功时不沾沾自喜忘乎所以,遇到挫折、失败也不消极悲观,失败了也能为同伴的胜利欢呼、庆祝。
1.整体性原则 :既要照顾本园特色,保证重点研究项目,又不能放松日常工作的指导。
2.循序渐进性原则:任何理论学习都不能贪多、求全,脱离老师的实际接受能力,否则会使老师对学习理论失去兴趣和信心 。
3.学习步骤要合理 :根据本园的实际,有的学习内容是一个阶段内连续几周的学习,有的是贯穿整个学期的学习,有的则是适宜集中学习一两次,立竿见影解决某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