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倾听能力在幼儿园中运用广泛,从听故事、听诗歌到听一句话及每个字的听,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需倾听。倾听是用心听,把听到的信息整合、分析、思考。只有听得越认真,越仔细,思考得才越缜密。
要发展孩子的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基础。
1.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作相应动作。
2.在日常生活中教给孩子一些任务,让他完成,以锻炼他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3.结合注意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老师的手势,一边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4.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游戏:传话员。
5.利用听故事提问,引起幼儿对听的内容有目的性,达到专心的听。例如,今天的故事是:小马过河,故事讲完后,老师要问问,小朋友,故事里都有谁?发生了什么事?牛伯伯对小马说了什么?小松鼠对小马又说了什么?看谁听得认真仔细,一会儿故事讲完了,能快速回答这些问题。这样幼儿是带着问题听故事,有目的的听,慢慢幼儿就形成了听细节,听全部内容的习惯。
1.每次教研都要做有准备的工作,提前布置任务和下次相关的内容每个老师都提前准备。
2.在教研的过程中要紧扣主题,对于课题的展开每一个参加的老师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建议,大家可以对此观点进行讨论,进行细致性的展开。研究要细致,要深入。
3.每次教研后,能讨论出一个新的点子或新的教法,让教师们去实践和体验。
4.每一次的讨论,把教师们的新思路、新点子记录下来。
5.保证每次的教研活动都是一层一层递进,而不是每次都一样,不要出现讨论半天没结果的局面。
1.讨论的教研内容要切合实际,是从教师当前遇到的困难点出发去研讨,这样研讨出来的解决方案才会让教师运用到工作中。(如:每学期由教研人员根据各班的问题制定教研)
2.研讨所针对的题目要有具体性,每次教研所抛出的问题要有具体性,有针对性,概念不能模糊,题目不能定义得太宽泛。举例说明,事例结合。把抽象的问题以真实案例结合,就可以让教师能够更好地去理解、吸收并运用。
3.针对这次教研所得到的教研内容,可以让教师实施。下次教研时可以让教师来讲一下实施后的效果如何,再根据教师所得到的结果总结分析。
4.教研后,教学主任进班跟踪,检查教研效果,教师落实情况,做到上行下效,研做合一。
概念:分类是把相同的或具有某一共同特征(属性)的东西归并在一起。
分类的意义:
1.能帮助幼儿感知集合。
2.是计数的前提。
3.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4.促进幼儿分析综合等思维能力的发展。
1.发现
1)封面
孩子阅读绘本时首先要从封面看起,让孩子通过封面的图画和文字来猜猜内容,这样能激起孩子的阅读兴趣。
2)环衬
环衬是封面与书芯之间的衬底,它并不只是装饰图案。
3)扉页
扉页就是环衬之后、书芯之前的一页,这个页面会写有书名以及作者的名字,从这一页可以告诉孩子谁是故事的主人公,它有时还会讲故事。很多时候它与正文故事息息相关,有时也会提升主题。
4)正文
孩子的思维与大人的不一样,他们总能发现正文内隐藏的神秘内容,也总能讲故事读出意想不到的意思,应该尊重孩子的不同感受,要积极鼓励孩子边发现边猜想故事,鼓励他们融入故事中去。
5)封底
读完正文的内容,合上书本并不意味着绘本就已经看完了,有时候封底会有故事的延续,并且与封面相呼应,所以家长应该引导孩子在合上书本后认真看封底的内容,或许能让孩子继续发挥想象力。
2.思考
可以引导孩子再现情节,让他们说出自己看完这本书的感受,以及对故事中感兴趣的人物的理解,从而逐渐引导他们联想到自己的行为习惯或者周边的生活环境。
3.表达
阅读绘本,能给孩子创造表达的舞台。绘本不仅能让孩子学习语言,还能让孩子丰富自己的表达。比如让孩子重述看过的故事,进行讲故事演故事或者是续编故事,又或者是让孩子改一改结局或者是情节,这些都能激发出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力。
幼儿拼音文本阅读:
1.对故事题目的解读。
2.教师可以引导幼儿探索内容的故事结构,根据故事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引导幼儿达成对读本内容结构的完整理解。
3.由阅读文字联想的情景画面(可以用简笔画示意)的解读。
4.情节:绘声绘色带有表演性的解读。
5.谈谈读了这个故事的收获。
5~6岁幼儿在阅读习惯、阅读兴趣、阅读策略等能力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高。5~6岁幼儿的阅读教学还需培养幼儿的概括、评价及前书写准备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尝试概括单页内容、分段内容,甚至是整篇读本的大意,并尝试表达自己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