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礼貌:入园主动问老师好同伴们好,主动与父母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会说“请您帮忙”,对帮助自己的人会说“谢谢你的帮助”。离园主动与老师说“再见”,会说“你好、谢谢、再见、请”。入园礼仪,知道入园时的礼仪要求,一见面时会与老师同伴主动问候,离园礼仪能按礼仪要求做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尊重:知道比自己年长的人要用尊称,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对于别人的语言行为,作品要抱着欣赏的心态去对待,不要随意贬低别人,初步认识到,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承担:初步渗透承担。
4.惜物:珍惜食物不浪费,节约用水,不摘花草,知道生活用品,食物,玩具等来之不易,熟悉常用物品,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损坏物品后,在成人帮助下修复。
5.合作:初步感知合作。
6.爱心:能感受他人对自己的爱,用语音,动作等形式表达对他人的爱。
7.诚实:初步渗透诚实。
8.帮助:愿意帮助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
9.整洁:知道饭前餐后要洗手,有漱口意识,自己的东西能放回原处。
10.分享:有好吃的能分给爸爸妈妈,有喜欢的玩具,能和熟悉的朋友一起玩。
11.快乐:体验快乐感,喜欢快乐的生活。
12.感谢:知道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
13.同情:听到故事中受伤的人或事,有同情的表情与语言。
如何进行学期教研计划书写:
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准绳,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为引领,以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为目的,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开展群众备课,定期进行课题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切实提高教师的教育技能。
因此需要涵盖以下几点:
1.学期教研重点(理论学习、业务培养)
2.教研方式分组研讨(年级组研讨和集中研讨)
3.各月工作细化安排等方面进行教研书写。
1、 幼儿散步回班后,提醒幼儿入厕、换鞋。 2、 培养脱衣服常规:鞋子放在椅子前边(鞋尖方向统一)。 脱袜子:袜子放在椅子前边的横杆上。 脱裤子(折裤子:统一折裤子方法,折好摆放) 脱上衣(系扣衣服解开扣子后,幼儿自己拽袖子或请别的幼儿帮助拽袖子;套头衫先拽袖子、在从头部脱下,并折好摆放) 3、上床后把拖鞋放在床边(在脚的一边)。 4、安全检查:教师检查幼儿被子是否都盖好,检查幼儿上床前是否有携带不安全的物品。 5、 教师打开素听故事或午睡音乐。 6、检查幼儿睡眠姿势是否正确(无蒙头、咬被角、俯卧等情况)。 7、检查幼儿是否有出汗现象、冬季蹬被现象。 8、定期巡视—及时处理异常情况。 9、提醒爱尿床的幼儿小便。 10、根据室温表,随时调整室内温度,不允许空调直吹幼儿(幼儿睡床要躲开出风口)。 11、老师不允许坐、躺儿童床,老师不能睡觉,要全神贯注的照顾幼儿,不干私活。不能离开寝室,教师不能在寝室内聊天、说话。
幼儿园应该给予幼儿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抓住幼儿感兴趣的物品、事情或人,及时给予正确名称、定位。
循序渐进的教会幼儿不要心急。毕竟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多看、多听,时常走出家门,从多种场合体会和充实经验。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用平等的心态与幼儿交流,给予幼儿练习的空间。
一、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相应的听觉和视觉。家长要抓住时机,在孩子的卧室周围摆设色彩鲜亮的、带有声音的玩具。拿着玩具(或其他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反复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让孩子接触,抚摩,建立词汇的概念。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当孩子开始发声时,家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幼儿继续“练习”。这个时候幼儿的发声为今后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言发育的第一期(12—18月),医学上称之为回音期。因为这时幼儿的说话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如:你多大?孩子也会重复:你多大。这个时期成人应该让幼儿多听、反复听故事,让幼儿建立自己的词汇库。
三、在语言发育的第二期(18—24月),又称称呼期。这个时期的幼儿知道物品各有名称,会把名称和相应的物品联系在一起。成人可以告之幼儿物品名称,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此一问一答来锻炼孩子的词汇量。
四、2到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说简单的句子,会使用代词你、我、他,喜欢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提问,爱问“为什么”,所以又称“好问期”。成人在这个时期中引导孩子用清晰的话语、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许孩子在这个时期里不能一下子准确的表达,即便你已经知道幼儿的意思,也要让他说完,千万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多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带幼儿去公园、动物园、商场及其他合适的场所,丰富幼儿的见解,帮助幼儿吸收良好的知识,更好的建立词汇量。 当幼儿提出:“为什么”时要耐心解答,不要因为心烦而简单回答或敷衍了事,这样起不到任何效果。
五、3—6岁的幼儿能够用成熟的句子与他人交流,这时教师要注意继续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多看多听少儿节目,与孩子一起看幼儿图书,边看边引导幼儿复述故事,还可以和幼儿一起续编没有看完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装饰画包括平面装饰和立体装饰,学前儿童的装饰画主要是指平面图案的装饰,是儿童运用各种花纹、色彩在各种不同的纸形上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装饰。装饰画对孩子在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手的动作的准确性的发展,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指导孩子画装饰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通过欣赏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装饰原理。学前儿童需要理解的装饰原理包括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等图案装饰的规律;图案花纹的变化、图案构成的组织形式和图案色彩的配置等图案装饰要素的变化规律。这些原理并不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而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家长在日常的观察、欣赏中要帮助他们逐渐理解和掌握。如:新衣服买回来,欣赏一下图案、色彩的搭配,比较一下不同图案和色彩的组合产生的不同效果;吃饭时,欣赏一下餐具的图案、色彩及变化规律以及围巾、手帕、床单、糖纸、地毯、花伞、脸盆、花瓶、地砖等的装饰图案;一家人出去郊游时,欣赏红花绿叶所具有的对称性、水波纹所具有的节奏与韵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欣赏专门的图案装饰画。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水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知识与原理。
2.学习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性。装饰画的规律性较强,孩子在开始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家长不要操之过急,注意引导的方法。首先,可引导孩子进行欣赏,多看多接触,形成对图案装饰美的感受力,同时在头脑中形成大量的表象,初步认识图案装饰美的规律。其次,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盖印章、贴图形、剪纸等活动,用这些方法让孩子体验图案装饰的规则,体验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的运用。在学习内容上,图案花纹可从简单的点开始,然后过渡到线和简易的几何图形,最后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创作,如给家里的花瓶进行装饰,亲子间做一些面具、头饰等。
3.不必过分强调孩子的装饰技法。由于装饰画较强的规律性,使得家长往往在引导的过程中会过分强调表现技法,而忽略创造力的培养。这违背了学前美术教育的宗旨,应该尽可能调动孩子的已有经验进行创造,积极地体验美、表现美,美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可以在基本技法学习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创造。如孩子在学习团花设计时,可结合玩具——万花筒帮助孩子理解图案的对称关系,引导孩子用常见的物体设计团花。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满足了他们的创造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