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装饰画包括平面装饰和立体装饰,学前儿童的装饰画主要是指平面图案的装饰,是儿童运用各种花纹、色彩在各种不同的纸形上按照形式美的规律进行的装饰。装饰画对孩子在形式美的敏感性和创造能力的发展,手的动作的准确性的发展,耐心、细致、整洁、有序的良好习惯的养成等方面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指导孩子画装饰画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通过欣赏的形式帮助孩子理解装饰原理。学前儿童需要理解的装饰原理包括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等图案装饰的规律;图案花纹的变化、图案构成的组织形式和图案色彩的配置等图案装饰要素的变化规律。这些原理并不是以概念的形式出现在孩子的面前,而是融合在日常生活之中,因此,家长在日常的观察、欣赏中要帮助他们逐渐理解和掌握。如:新衣服买回来,欣赏一下图案、色彩的搭配,比较一下不同图案和色彩的组合产生的不同效果;吃饭时,欣赏一下餐具的图案、色彩及变化规律以及围巾、手帕、床单、糖纸、地毯、花伞、脸盆、花瓶、地砖等的装饰图案;一家人出去郊游时,欣赏红花绿叶所具有的对称性、水波纹所具有的节奏与韵律等。除此之外,还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水平欣赏专门的图案装饰画。值得注意的是,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他们的实际水平,用浅显易懂的语言来引导他们学习一些知识与原理。
2.学习过程中注意循序渐进性。装饰画的规律性较强,孩子在开始学习时会有一定的困难。家长不要操之过急,注意引导的方法。首先,可引导孩子进行欣赏,多看多接触,形成对图案装饰美的感受力,同时在头脑中形成大量的表象,初步认识图案装饰美的规律。其次,可以引导孩子进行盖印章、贴图形、剪纸等活动,用这些方法让孩子体验图案装饰的规则,体验对称与均衡、对比与调和、节奏与韵律、连续与反复的运用。在学习内容上,图案花纹可从简单的点开始,然后过渡到线和简易的几何图形,最后结合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事物进行创作,如给家里的花瓶进行装饰,亲子间做一些面具、头饰等。
3.不必过分强调孩子的装饰技法。由于装饰画较强的规律性,使得家长往往在引导的过程中会过分强调表现技法,而忽略创造力的培养。这违背了学前美术教育的宗旨,应该尽可能调动孩子的已有经验进行创造,积极地体验美、表现美,美的修养才是最重要的。可以在基本技法学习的基础上自由地进行创造。如孩子在学习团花设计时,可结合玩具——万花筒帮助孩子理解图案的对称关系,引导孩子用常见的物体设计团花。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满足了他们的创造欲望。
1.导入活动:儿歌、谜语等。比如:今天画小动物,就说一个小动物的儿歌或谜语。引发幼儿兴趣。
2.欣赏活动:教师出示今天学习绘画主题相关的图片、视频。比如:画小动物,就观看小动物的图片或视频。教师讲解小动物的主要特征,颜色、形状等。
3.幼儿创作绘画。教师带有好奇心的观摩幼儿创作,不干预幼儿创作。
4.辅助有困难的幼儿,但不能替代幼儿创作和绘画。只是用提问和鼓励的方式,例如:你喜欢什么小动物?你喜欢它哪里呢?它是什么颜色的?它头是什么形状的?教师一点一点引导幼儿抓住主要特点,鼓励幼儿大胆下笔,并及时给予赞美。
5.幼儿作品展示与点评。
6.延伸活动,对本节课效果不理想的幼儿,提供课后辅导、课后观察、课后练习等。
1.数感的培养
数感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A.在生活体验中培养数感。
会用数表示生活中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区分基数与序数、奇数与偶数。能够准确地认识钟表上的整时或半时。
B.在动手实践中培养数感。
在动手操作中,感受数的组成与分解,理解数字的意义。看到数字能够找到生活中相应数量的事物,能够用描点、画图、摆实物等方法表示出相应的数。在生活实践中体会千米、米、厘米的含义,会进行简单的换算,会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
C.在估数过程中培养数感。
能结合生活素材感受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计。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重量等,并进行测量。
2.运算能力的培养
在生活中、游戏中理解加减法的含义,理解算式之间的转化关系,提倡算法多样化。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图形和空间想象思维的培养
在生活中感受和辨认点、线、角、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圆等简单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
在动手操作中感受图形和观察物体,可以通过剪图形、折纸、搭积木、拼七巧板等活动来从不同角度感知图形和物体,培养图形和空间想象能力。
在生活中感受前后、上下、左右等表示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在具体情境中自主探究确定位置,说出某一物体的位置。从不同位置观察事物,培养空间观念。如:去动物园参观,参看路线图规划自己的参观路线等。
空间知觉敏感的孩子,在别人看来杂乱无序的图形或某种事物组合里,总能伸出敏锐的触角,捕捉到隐藏着的规律或逻辑。
4.有序思维的培养
有序是思维的基础。有序思维,即思考的时候,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例如:从前到后、从小到大、从远到近、从简单到复杂等。过渡到解题过程中,不给出明确指令,而是给出关键性提醒;进而过渡到孩子将有序思维内化,形成有序思考的习惯。
5.分步思维的培养
分步思维是将很多小问题看成一个完整的事物,从大处着眼,由整体入手,突出对问题整体结构的分析和探究。把握事物之间的关联,发现问题的整体特征,有意识从整体处理。让孩子们从整体上把握问题的内容和解题方向的策略。
6.对应思维的培养
对应思维,即用“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生活中的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借助实物和图形,从抽象的数与具象的形之间的对应、再到图形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而过渡到孩子将对应思维内化,分析事物时,能主动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例如:小朋友的年龄和身高体重之间也有关系等。
7.类比思维的培养
这是一种对并列事物相似性的同实质进行识别的思维形式。如:能够选择不同标准,(如数量、形状、颜色、长短等),正确地将现实情境、图示情境、文字情境中相应的事物分类。在分类活动中,体验分类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感受分类在生活中的应用。
8.逻辑推理思维的培养
推理是逻辑思维过程,是一种抽象的智力活动,是重要的智力因素。如发现给定的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找图形排列规律的方法、按照颜色重复的规律、按照形状重复的规律、找数列排列规律的方法、按照数重复的规律;计算相邻两个数的差,找出规律。
9.归纳思维的培养
归纳思维,是指从许多个别事物中概括出一般性概念或结论的思维方法。例如:从部分到整体,由个别到一般。归纳思想是解决归纳规律题目的基本思想。如在不同物品中寻找规律,练习归纳思想。探索发现有关数学对象所具有的规律性和不变性。再过渡到一组变化的数、式子、图形或条件。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观察、分析、猜想来探索归纳规律
10.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培养孩子用数学眼光看待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运用数学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