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小衔接是为幼儿入小学打下全面基础,养成良好学习习惯与行为习惯。
1)心理准备:
1.了解小学的纪律和规则
2.学会承担责任
3.培养做小学生的自豪感
4.有上小学的愿望和积极面对新事物的心念
5.合群、乐于助人
2)生活、习惯准备:
1.培养正确的坐姿和握笔姿势
2.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管理文具等良好习惯
3.逐步适应小学的作息时间
4.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3)知识准备:
数学:
1.引导对数、量、形、时间、空间的兴趣。建立各概念,促进思维初步发展,为小学数学的学习做好准备,提高幼儿入小学后学习数学的能力;
2.以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为基础,重点强化以下数量关系:等量、守恒、互递、互补、互换、传递、包含、函数、集合;
3.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发展幼儿方位知觉和空间知觉。
中文:
1.符号学习和规则适应;
2.激发幼儿对文字、符号、言语、阅读的兴趣;
3.提高对语言的理解力和语言的表达能力;
4.善听、敢讲、乐说。
英语:
1.通过强化英语的学习;
2.提高英语表达和阅读能力。
兴趣技能:
1.美术:绘画、手工、民间工艺制作
2.音乐:唱歌、舞蹈、器乐
3.体育:体操、基本动作训练、游戏
综合训练:记忆、快速阅读、文学欣赏
4)社会性准备:
1.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能够独立思考,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愿望,独立完成自己的作业,遵守学校常规,有时间概念,为适应小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2.了解自己、认识自己、超越自己。激发孩子向往学习,向往获得知识的动力。并穿插了参观国际小学名校、国内小学名校,建立孩子对未来学校的直观感受。
倒:倒水、倒豆子、小盘子、小碟子
舀:长、短把勺子,金属勺子、塑料勺子
夹、筷子、衣服夹子、铁夹子、塑料夹
捏、珠子、扣子、小铃铛
抓:铃铛、彩色珠子、乒乓球、彩色球
摁:彩色图钉、软木板
擦:抹布
洗:手绢、抹布
搓:搓衣板
拉:拉锁类用品、拉链(五连包)
系:系扣子类、系扣包
开:开锁类、开锁(各种不同的锁)
配对:各种发夹、杯子
生活工具类:削皮刀、刮皮器、扫把、拖把、榨汁器、梳子、镜子……
1.概念:把一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形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集合中的元素。
2.必要性: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础,整个数学都可以建立在它的基础之上。
3.理解集合实际意义:在不交给幼儿术语的情况下感知集合及元素。
4.幼儿数概念的发生起始于集合的笼统感知。
折纸活动是指用双手将纸折成立体形象的活动,是我国民间传统的手工活动之一,它利用几何造型来完成立体形象的制作。是幼儿美术手工活动中的一个分支。折纸可以锻炼幼儿手部动作的灵活性,还可以培养幼儿的目测力、空间知觉能力和对图形变幻的思维能力。
1.教师在开展剪纸活动中需要做到以下工作:
第一、让幼儿明白折纸基本术语的含义,如边、角、中心线、中心点、对边折、对角折等术语的具体含义及指向,便于幼儿明白指导与与制作步骤。
第二、引导幼儿掌握折纸的基本规则及对齐、抹平,并使幼儿明白不对齐、抹平的形象不美观,易松掉。
第三、学习折纸的基本方法。有对边折、对角折、集中一角折、集中一边折、双正方形折、双三角折、四角向中心折和组合折等,通过多次实际练习,帮助幼儿掌握基本折纸技能。
2.指导幼儿折纸方法:
第一、幼儿易忘折纸步骤,教师可采用引导幼儿学习看折纸图的方法学习折纸。教师先按折纸顺序画好步骤图,图上符号要简单、明确、易懂,然后让幼儿熟悉并识别折纸涂上符号的含义,培养幼儿识图能力,为独立进行折纸活动打基础。
第二、第一次学习看图折纸时,教师可边教他们识图边进行折纸演示,让幼儿理解如何按照步骤图上的符号折纸。
第三、演示纸要大一些,有正反面,手的动作要明确,讲解用语简练、准确、易懂,每折一步都应指明折叠的依据和标准部位,利于幼儿理解模仿。
第四、根据幼儿折纸技能的掌握程度适时改变自己的教程与策略,对幼儿难以理解的复杂步骤,如正反面的反复交替折叠等,需教师进行多次讲解演示。待幼儿能自己理解图示后,教师可逐步过渡到只演示难点,其它部分让幼儿根据图示自己折叠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