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本性的音乐教育,即:人们不是作为听众,而是作为演奏者参与其间;它是先于智力的,它不用什么大型的形式,不用结构;它带来的是小型的序列形式、固定音型和小型的回旋曲形式。原本的音乐是接近土壤的、自然的、机体的,能为每个人学会和体验的、适合于儿童的。
1.综合性
奥尔夫音乐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教育整体。在奥尔夫的音乐课堂中,孩子们有机会进入丰富的艺术世界,音乐不再仅仅是旋律和节奏,而是与儿歌说白、律动、舞蹈、戏剧表演甚至是绘画、雕塑等视觉艺术相联系。他们可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去关注特定的一个声源,去倾听、辨别,想象来自生活和自然界的不同的声音。如小鸟的呢喃,和风的呼吸,汽车的抱怨,然后试着用自己的嗓音模拟,用自己的肢体去表现,用生活中一切可以发声的物品去表达,并用戏剧的形式来综合,最后还可能用画笔将发生在他生活周围的,经由他自己的想象而产生的这些故事视觉化……
在奥尔夫音乐活动中还培养了一种“团队”的意识,它需要孩子们互相配合协作,学会领导与被领导。譬如上面所说的那个指挥奏乐的游戏,它不仅让孩子体验音乐,同时也训练了他们合作、服从的意识。
2.即兴创造性
即兴性是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最核心、最吸引人的构成部分。在奥尔夫的课堂里,每个人都不是静坐着的,孩子们的思维和肢体都在积极地运转着。教师会经常地问:想一想,还有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办法……你可以拍手来表现节奏,也可以跺脚,可以拍肩膀,甚至拍小肚子拍屁股。即兴创造的根本目的就是去让孩子全身心去表现自己,表现音乐!想象一下,有着这样的创造体验的孩子对他(她)的一生有着多么深刻的意义。
3.参与性
奥尔夫不同与传统音乐教育的很明显的一点是参与性。在它的课堂里,没有旁观者,人人都在教师的带动下通过说、唱、动、奏……来体验音乐,而不是教师的说教、传授、和示范。奥尔夫说过:尝试和做在这里意味着一切,因为所有语言文字的解释,只有经过自己的体验,才能真正理解。奥尔夫音乐教室里不需要技能技巧的反复训练,需要的只是你一颗全身心投入音乐的心。
4.适合所有人
哪怕是在襁褓中的小婴儿,也能体会到音乐带来的愉悦。当孩子小的时候,对音乐感受能力的发展远远先于其表现能力,他们不会唱,也不懂得演奏,只能用稚拙的肢体摆动和含糊不清的儿语来表现他们听到音乐时的欣喜与兴奋。这就好像他们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明白成人的语义要远远先于他们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所以,在宝宝的小嘴还不会唱,小手还不能演奏,身体还不会跳舞的时候,他已经能感受音乐了!你可曾尝试过,抱着你尚在襁褓中的小宝宝随着轻快的音乐轻轻旋转摇晃,他会快乐地手舞足蹈——虽然他并不能用语言抽象地去表达对音乐的感受,但从中得到的快乐却已全然“溢于言表”。我看到孩子们的妈妈们,也同样那么快乐地游戏着,丝毫没有大人的矜持和羞涩。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妈妈对音乐有热情,才能带动宝宝更好地参与到活动中来。
幼儿舞蹈不等同于成人舞蹈,它直观、形象、生动活泼,是通过幼儿表演来体现幼儿生活的情趣,反映的是幼儿的生活、思想、感情和态度。它是陶冶幼儿性情,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幼儿园舞蹈教学,能够使幼儿受到美的熏陶,激发幼儿自我表现和自我表达的艺术潜能。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指出:艺术是幼儿的另一种表达认识和情感的“语言”。幼儿艺术教育应引导幼儿接触生活中的各种美好的事物与现象,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体验。艺术活动是一种情感和创造性活动。幼儿在艺术活动过程应有愉悦感和个性化的表现。教师要理解并积极鼓励幼儿与众不同的表现方式,注意不要把艺术教育变成机械的技能训练。而如今在幼儿园教授幼儿舞蹈的过程中,教师很容易把着重点放于训练幼儿的技能技巧上,忽略了幼儿情感的发展。没有为幼儿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创设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能注意以上两点,结合各种符合幼儿特点的教学手段,是能够给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的。
1.幼儿舞蹈的作用:
A.提高美感、塑造完美体形。
幼儿在没经过形体训练之前,很多有“驼背”、“端肩”等不良的站姿。小时候不对此进行矫正,长大后他们的体形和仪态必会出现如俗话所说的“站没站相、坐没坐相”等问题。在舞蹈形体训练中可利用“小小解放军”、“小警察”等形象,让幼儿能在角色的代入中自觉改变这种不良的习惯。使他们无论在舞蹈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能保持挺拔向上、活泼大方的形体。
B.发展智力,培养良好品质。
幼儿舞蹈活泼优美、符合幼儿好动爱跳的性格。在旋律、动作的模仿中提高自己的理性认识,加深幼儿对生活、事物的理解。舞蹈动作是无声的语言,幼儿常常依靠丰富的想象和心灵的感悟去表现这些动作的内涵。而这些动作又能激发、启迪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开阔创造性的思路。例如在一首轻快的乐曲中,启发幼儿想像是小白兔在玩耍,让幼儿用自己的身体动作表现出来。幼儿的动作可爱活泼,有的在模仿小白兔吃萝卜,有的在模仿小白兔在跳舞。在模仿创作的过程中,幼儿理解了音乐的特征,通过跳跃进行了节奏的练习。接着让幼儿仍然用同一首曲子,让他们联想其他的小动物,并尝试用不同的动作表现。幼儿在理解旋律和乐曲特征的基础上,展开无限的想像和创作。有的模仿小青蛙,有的模仿小松鼠。最重要的是他们大部分能根据乐曲的特点来进行选择模仿的对象。这就说明幼儿不是盲目的进行,而是有意识地模仿、创作。
C.在集体舞蹈中,需要赋予每个幼儿自己的小角色。告诉他们,自己是舞蹈队伍中不可缺少的一名队员。他们整齐的队形,划一的动作,常常是衡量整体美感的标准之一。如果有一个幼儿不认真,动作不协调,就会影响甚至破坏画面的美感。在这种气氛中,幼儿慢慢会增强集体荣誉感,培养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另一方面,舞蹈又是一门残酷的艺术,在舞蹈训练过程中,有些动作必须付出痛苦和艰辛才能完成。这就需要这些新一代的独生子女们具有坚强的意志和吃苦精神。
2.幼儿舞蹈的分类:
幼儿舞分两大类。A.自娱性幼儿舞蹈。B.表演性幼儿舞蹈
A.自娱性幼儿舞蹈:主要以娱乐性为主,于娱乐之中。常见的有:幼儿律动、幼儿歌表演、集体舞、音乐游戏。
(1)幼儿律动:又分生活类律动和动物类律动,是指在音乐和节奏伴奏下,以身体动作为基础,以节奏为中心的音乐活动,要求节奏感强,动作形象简单。
(2)幼儿歌表演:幼儿在唱歌的时候,配以形象生动的动作,用声音和形体共同去表达情感,其特点是以歌为主,动作为辅,以简单的动作表现出来。可以坐在凳子上全体围成圆圈,也可以站着跳。
(3)幼儿集体舞:是一种集体娱乐的歌舞形式。它以规定的队形和动作相结合,参加者成双结对。集体舞又分邀请舞、单圈集体舞和双圈集体舞。它能培养幼儿之间的一种情感文流和集体意识,达到相互了解,团结友爱的目的。
(4)幼儿音乐游戏:是通过有趣的身体活动,在音乐或歌曲的伴奏下进行的有一定规则的游戏活动,目的是为了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培养节奏感,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B.表演性幼儿舞蹈:是指编导者通过对幼儿生活的观察,经过艺术加工,提炼出的一种表演性来反省幼儿生活的舞台艺术作品。
(1)传绪舞蹈:如幼儿舞蹈“向前冲”通过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抬腿、摆肩、扭腰等动作。表现那股斗志昂扬、奋发向上的情绪。
(2)情节舞蹈:如“井冈山下种南瓜”表现一群苗族小朋友上山挖地、种地的场景后来通过劳动结出了一个大南瓜,孩子们高兴地围着南瓜跳起来,培养孩子们热爱劳动的好品德。
3.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
有人用简练生动的语言概括了舞蹈与音乐的亲密关系:音乐是舞蹈的灵魂,舞蹈是看得见的音乐。在幼儿舞蹈活动中,培养鲜明、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能动作优美地表达感情,并培养幼儿运用动作造型以及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去传情达意,为促进幼儿富有个性化的健康发展推波助澜,使幼儿在用动作传情达意的舞蹈活动中,感受舞蹈美,领悟舞蹈的内涵,让舞蹈成为幼儿展现艺术才华的舞台。这就是舞蹈的目的。也是我们开展幼儿园幼儿舞蹈教学的目的。
(1)创设良好的音乐环境,在音乐的熏陶下陶冶情趣。
《规程》第20条明确提出:“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和条件。”环境中的育情因素,是因为优美和谐的气氛能积极地、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审美活动,直接影响了学习效果。在幼儿舞蹈教学中,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离的整体,幼儿对音乐掌握的好坏,直接影响了其对舞蹈的表现和领悟。而课堂的几十分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对幼儿进行音乐熏陶。因此可以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项活动自然的把音乐带入幼儿的生活中,让音乐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从单纯的聆听过渡到对音乐的理解。在音乐的熏陶下幼儿情绪愉快,情趣得到潜移默化的陶冶,幼儿的感受能力逐渐得到提高。正像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童年不能没有游戏,同样也不能没有音乐。”
(2)选择合适的音乐、题材。
音乐和好的舞蹈题材是舞蹈的灵魂,任何舞蹈都离不开它们。教师在对幼儿舞蹈进行音乐、题材选择时首先应该考虑的有两点:
A.音乐鲜明,新颖别致,富有儿童情趣,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活跃幼儿的想象思维。可有时并不是每首音乐都能完美的把所要教授的舞蹈用音符表现出来,不与舞蹈动作相符合。或许每首曲子中都有所需要的乐句或不希望出现的旋律。因此可以把各种音乐中的乐句按照自己的喜好,用电脑把它们合成并适当的加上音效,使它成为一首独一无二的音乐。再进行舞蹈动作创编,使音乐情景和舞蹈动作和谐结合。
B.内容是否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幼儿的情感抒发与表达。内容生动活泼,选幼儿平时最喜欢进行的游戏。他们事先已熟练掌握了游戏的玩法,再配合夸张的表情和舞蹈动作,结合轻快的乐曲。一支具有童趣的舞蹈就产生了。
(3)熟悉感受音乐,将舞蹈形象化。
幼儿在舞蹈时如果对音乐所表达的情绪、乐曲的节奏节拍等没有感受,那么即使他们的舞蹈动作有多优美,他们的表情有多丰富,但他们的舞蹈仍然是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所以在舞蹈教学中,首先让幼儿用心去聆听音乐,在熟悉了乐曲节奏节拍基础上,将舞蹈音乐形象化,通过形成有趣的故事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将舞蹈和启发教育相联系,使舞蹈具有一定的思想性,让幼儿对音乐有一个理性的认识。如舞蹈“小孔雀”,可根据音乐及舞蹈动作,在幼儿熟悉音乐后,讲述小孔雀在树林中漫步、在河边河水、后来又翩翩起舞地故事。在幼儿的面前呈现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将幼儿引入美妙的音乐世界中,并理解了每段音乐所表现达的含义,勾起了幼儿学习舞蹈,学习小孔雀的欲望。
4.传身授的进行舞蹈教学。
传身授教学包括教师的口头讲解和以身示范两个方面。教师在舞蹈动作示范时应给予幼儿合适的讲解,因有时幼儿的视觉感受并不精细,对教师的舞蹈动作不一定能看清、理解和掌握。这时教师应用语言加以指明,让幼儿注意到细节部分。但如果教在舞蹈动作示范时用枯燥无味的语言“踢腿、转身”等或用舞蹈术语去进行教学,必然会让幼儿丧失了学习的乐趣和兴趣。所以在口头讲解时尽量用儿化语、形容词,如:踵趾小跑步可说成脚跟脚尖跑跑跑;三踏步可说成走走走跳等。或将故事情节带入舞蹈动作学习中,如舞蹈“小白兔”的教学,在身体动作示范时加上故事的部分内容:小白兔在草地上跳跳蹦蹦,这边看看,那边看看有没有萝卜(在场地的周围蹦跳),呀,那里有个大萝卜(用手捂嘴做惊喜样,并用手指向前方)。小白兔高兴地拿起萝卜回家了(用手从地上做拣起物体的动作并蹦跳离场)。在带领幼儿学习的过程中反复边舞蹈边讲述,幼儿的兴趣高昂,动作准确。另在舞蹈教学中教师还应注意的是要让幼儿学习随着音乐节奏的快慢、强弱舞动,而不是靠听口令或数拍子来进行舞蹈。
5.给予想象空间,适当进行创编。
许多教师认为舞蹈教学就是把现成的舞蹈成品教授给幼儿,幼儿在舞蹈学习中的角色是被动的,是接受的。很少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忽略了幼儿情感的发展。没有给幼儿营造自由感受和表现的环境和一个宽松的表达空间。在实际舞蹈教学中,可预留一小段音乐让幼儿自由地发挥。这个小小的空间让幼儿从中获得了体验成功的无限快乐。如舞蹈“蜜蜂和熊”,在舞蹈的结尾可让幼儿自己想象当蜜蜂发现熊偷吃蜜糖后,蜜蜂会用怎样的动作来表现自己内心的感受。
9月小班主题:小班《我的幼儿园》
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园里朋友多——各班参观
10月小班主题:小班《图形王国》
社会实践活动:图形朋友大世界——生活中找图形物品
11月份主题:小班《保护牙齿》
社会实践活动:牙医阿姨来讲课
12月份主题小班《好吃的食物》
社会实践活动:菜市场
1月份主题:《年的习俗》
社会实践活动:去拜年
2月份主题:《亚洲》
社会实践活动:亚洲歌舞表演
3月份主题:小班《玩具总动员》
社会实践活动:玩具城参观
4月份主题:小班《神奇的土地》
社会实践活动:植树节种树
5月份主题:小班《我喜欢的动物》
社会实践:饲养小动物
6月份主题小班《美丽的花》
社会实践活动:我在家里学种花
7月份主题:小班《昆虫朋友》
社会实践活动:参观蝴蝶园
8月份主题:小班《可食用的菌类》
社会实践活动:种植蘑菇
要想做与地面接触的翻滚动作,首先要理解圆或者球的道理。方块或有菱角的东西也能翻滚是因为力量的推动,但它不是平滑的翻滚。
身体从头到肩--第3.4节脊椎--腰--尾椎必须极大限度的收紧,把整个脊椎的大S抗压缓冲的能力发挥出来,不要让身体出现棱角,尽量保持圆的状态来进行训练。
一种是以身体的各个点为缓冲,放慢节奏,先以膝盖和手做第一个支撑和缓冲 收头,接下来以第二三脊椎为支撑点和缓冲,身体收成球,让身体的每个部分都充分的接触地面,肌肉松弛平滑的进行练习。
二种方式是以肌肉快速收紧的节奏来完成,要求迅速的将头、手、肩后背、双腿收成圆,过程中身体不要有菱角,快速完成。
一般是先练习后翻比较容易上手,因为最开始的部分孩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前半部分动作,这样不会害怕,马上向下扎是具有一定恐惧心理的。
在翻前发力的过程中不要向下使劲扎,而是先降低中心,使身体最短时间收成圆,起身时腰要向前带。
1.礼貌:入园主动问老师好同伴们好,主动与父母说“再见”。请求别人帮助会说“请您帮忙”,对帮助自己的人会说“谢谢你的帮助”。离园主动与老师说“再见”,会说“你好、谢谢、再见、请”。入园礼仪,知道入园时的礼仪要求,一见面时会与老师同伴主动问候,离园礼仪能按礼仪要求做事,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2.尊重:知道比自己年长的人要用尊称,知道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对于别人的语言行为,作品要抱着欣赏的心态去对待,不要随意贬低别人,初步认识到,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3.承担:初步渗透承担。
4.惜物:珍惜食物不浪费,节约用水,不摘花草,知道生活用品,食物,玩具等来之不易,熟悉常用物品,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损坏物品后,在成人帮助下修复。
5.合作:初步感知合作。
6.爱心:能感受他人对自己的爱,用语音,动作等形式表达对他人的爱。
7.诚实:初步渗透诚实。
8.帮助:愿意帮助家人做一些简单的家务,体验帮助他人的乐趣。
9.整洁:知道饭前餐后要洗手,有漱口意识,自己的东西能放回原处。
10.分享:有好吃的能分给爸爸妈妈,有喜欢的玩具,能和熟悉的朋友一起玩。
11.快乐:体验快乐感,喜欢快乐的生活。
12.感谢:知道对帮助自己的人说谢谢。
13.同情:听到故事中受伤的人或事,有同情的表情与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