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的人生底色。古诗词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诗词带给孩子的不单单是考试时的答案,而是一种对美的体会和享受。这就是为什么小学教材中古诗词的比重一直在增加。新版“部编本”教材最引人关注的变化之一是古诗文篇目的大幅增加。
幼小衔接诗词精选的诗词涵盖了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生必须背诵80首优秀古诗。这些古诗词都是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是中国五千年诗歌史上的精华之作。对孩子们的眼界、胸怀、志气、品格修养的提高大有帮助。能够增强自身修养、培养诗书气质、增强记忆力、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陶冶儿童的审美情趣。
1.幼小衔接的古诗词学习首先应激发兴趣。课程所选古诗词一般都是画面感很强的诗文,比如《敕勒歌》《望庐山瀑布》《小池》等,诗词内容通俗易懂、篇幅适中、语言上琅琅上口、图文并茂、易于诵记。如《池上》:“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篇幅短小,内容生动,语言浅近,画面感强,极适宜背诵和记忆。
2.重点突出“诵读”,做到:熟读成诵,读中识字、解词、析句,触景生情;读中朦胧体验,读得兴味盎然。
3.适当拓展。叙事性较强的古诗如《竹里馆》《送元二使安西》《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等古诗,其教学内容可立足诵读,适当理解,并借助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诗文内容转换当下的语言和情景。
4.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同样,丰富的想象又可以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在诵读中要善于调动学生的记忆表象,激发其想象。
5.所选的古诗词强调了经典性和文质兼美。诗词中充满了美好的意境,希望所有孩子都不要把这种学习当成负担,而把它当做一种美的历程。能在聆听中感受美,让他们在以后漫长的人生路中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备注:
在整理和朗读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古诗文中的字音已经发生了变化,和我们以前学习过的读法不同,比如说“天似穹庐,笼盖似野”的“野”字,在现行语文教材中不读“yǎ”而是读“yě”;“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我们念“cuī”念了多年,现在教科书上的注音是“shuāi”。“京口瓜洲一水间”的“间”字,现在要念“jiàn”,而我们一直以来读的好像都是“jiān”,但这个字确实存在着争议。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只要向学生解释清楚就可以,再就是大家也要适应这种读音的变化,毕竟时间有古今,地理有南北,文字有修改和弃除,读音上有变化也是时代发展的产物,所以我们认为两种读法没有孰对孰错,只要符合文意,就都可以接受。再就是“版本异文”的问题,很多读者会发现一首古诗竟有两个、三个甚至多个版本, 如《墨梅》这首诗来说,《墨梅》是元代诗人王冕的作品,一首七律古诗也就28个字,流行的三个版本中却有着3处不同,分别是“我”和“吾”,“朵朵”和“个个”,“颜色好”和“好颜色”,究竟哪个是对的?再比如《石灰吟》有2个版本:“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还有“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凿”字变成“击”字;而在刘禹锡的《望洞庭》中,也是“遥望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翠”。类似的还有很多,我们就不一一列举。其实这可能就是上面所说的“版本异文”的问题。很多古诗流传至今,多是通过笔记、口传等,年代久了容易出口误、笔误,还有就是因为翻刻等多种原因,出现“版本异文”。
《家园联系册》是用来建立家园之间的沟通,起到家园共同教育的作用。然而,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当家长的只要交了托费就行了;有的家长觉得老师在《家园联系本》上写的话过于空泛,不知如何与教师交流;有的家长是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低,字写得不好而不愿意动笔;还有的家长是因为工作忙而忽视了与老师的交流,没时间看联系册更没时间回复等。因此,作为教师如何让家园联系册起到最实效的作用呢?
1.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
《家园联系册》不同于《家长园地》。《家长园地》是面向全体孩子家长,就班上孩子共性的问题进行探讨,而《家园联系册》是就某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必须抓准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用具体、精炼的词语描述下来,使家长一看便知老师讲的是自己的孩子。家长在佩服老师独到的眼光的同时,了解到老师在关注他的孩子,这样就很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愿意拿起笔与教师交流。
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以及具有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家长,教师要讲究一点交流的艺术。
如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父母文化素养比较高,对孩子的期望也比较高。对这样的家庭,教师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引导家长全面、客观地分析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准确地找出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给孩子应有的指导与帮助。有的家庭祖孙三代同堂,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孩子的父母虽然恼火,可又无可奈何,时间长了难免发生矛盾。对这样的家庭,教师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孩子的父母亲身上,引导他们既要体谅爷爷、奶奶疼孙子的心情,又要耐心做老人的工作,如聊天时经常涉及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请老人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观摩活动等。还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生活比较困难,如父亲或母亲下岗,家中有患病的亲人等,处于情绪低谷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教育持消极放任的态度。对这样的家庭,教师在写《家园联系册》时文字要通俗,语气要亲切、自然,必要时可以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进行简短的交谈,就怎么写《家园联系册》给予具体的指导。
2.要注意多向家长汇报孩子的长处。即使是淘气的孩子也要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要充满热情地唤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和对生活的信心:孩子就是未来,希望对家长的不同需求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3.怎样为孩子选购玩具?孩子爱哭怎么办?孩子发脾气怎么办?怎样指导孩子阅读?这些问题是家长经常提到的,教师要认真加以分析,将其中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区分开来,然后可以选择与此有关的文章或专家的一些观点,抄写下来或复印下来。共性的问题贴在《家长园地》中,个性的问题贴在相关的《家园联系册》上。并且,教师可以附上几点提示和自己的看法与家长进行探讨。
教师写《家园联系册》时要把家长视为教育合作伙伴,真诚地与家长交流,要让家长从字里行间看出这种感情,切忌居高临下,主观臆断。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1.幼儿每次完成的平面作品叠放整齐后放到作品柜里。立体作品摆放在平面作品上面,避免挤压。
2.作品柜放满后可以定期让幼儿带回家。
3.幼儿作品可以及时拍照上传至幼儿的成长时光。
4.班级教师电脑中给全班每一名幼儿建立:幼儿文档,将幼儿所有作品拍照,逐一放入相对应幼儿文档中存档,学期末用U盘转给家长。
5,幼儿作品,不仅仅是美术作品,其中包括口头作文等也要拍照存档,便于保留。
首先各园的教研活动都是针对自己园所教师实际在一线工作中遇到的困惑,通过教研活动来找解决方案与教育策略。因此,教学主任非常重要,一定要做到不是为了教研而教研,应该通过教研活动解决教师的教育方法上的困惑。
1.教研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只有充分考虑到教师们教研和教育新理念的真正诉求,不断的推陈出新,改进教研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才能适应教师们教研活动的需要,让教研不再流于形式。
2.教研组长要真正起到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教研活动的作用,因为教研组长自己要看中自己组长的身份,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努力提高自己的教研能力。
3.在教研的过程中,要注意认真倾听每一位教师的发言记录,有价值的观点。与教师平等的对话,讨论争论,在总结性发言中,要注意欣赏教师,欣赏教师有价值的教研活动的过程和有价值的观点。要运用当前教育教学先进的理念,或者从共性的角度对学科教研提出建议,或者从个性的角度对所讨论的教育教学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4.教研活动必须坚持科学精神,必须真正服从和服务于教育教学,离开了教育教学实践,教研活动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是教研的真正出发点。
5.教师对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才是最有价值的。
1.托班(2—3岁)
2岁到3岁是孩子口语发展的最佳年龄,这时期是孩子掌握最基本语言的阶段,孩子学话既容易又迅速,尤其对听和说有高度积极性。若是能抓住这个最佳年龄时期进行口语教育,为以后语言的继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这一年当中,是孩子词汇量迅速增长的时期,可由掌握300个词,猛增到1000个词左右。对词义的理解也日益接近成人用词的含义。词的概括性程度明显提高,对有些词(如树、花等)已能理解为代表一类事物的词。
2.小班(3—4岁)
3—4岁幼儿由于神经系统发育还不完善,发音器官和听觉器官的调节、控制能力相对较差,所以他们有些音发得还不够准确和清晰。此时是他们语音发展的关键期。这时的幼儿已经能听懂日常生活用语,会向别人表达自己基本的想法和要求,只是语句不够完整,有时会出现时断时续的现象。他们对词义的理解比较表面化和具体化。
3.中班(4—5岁)
4—5岁幼儿基本能够发清楚大部分语音,已能听懂日常一般句子和一段话的意思。他们掌握词汇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在使用简单句的基础上,其语言逐渐连贯起来。
4.大班(5—6岁)
5—6岁幼儿在正确的教育和影响下,能够清楚地发出母语的全部语音,并能听懂更多较复杂的句子,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能够掌握表示因果、转折、假设关系的连接词,掌握表示各类概念的词汇。能够用语言描述事物发展的顺序,并且会有意识地组织句子,表达时运用各种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