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官八件套由多种颜色的几何图形组成,让幼儿认识几何图形的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各种几何图形组合的分类、比较、排序等。能锻炼幼儿动手操作能力,促进幼儿手眼协调和逻辑思维的发展。
1.圆形组合:认识圆形形状,并对这些色彩和数量及形状认知,逐步的将圆形划分成2-4等分,观察这些形状之间的变化,提高宝宝观察能力。
2.圆圈分类:认识圆形的形状,并对这些色彩和数量以及形状认知,通过玩具的套塔功能锻炼幼儿的抓手能力,注意观察木珠的厚度变化,并将它们完好的套上去。
3.几何珠排序:可作为颜色分类,了解几何体,区别高低及平面与立体。
为教师提供了一座教学沟通的桥梁,使得教育理论与实践能以“研究的实践者”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园本教研中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是统一的。研究的起点是对自身实践的不满和反思,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践,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改变了现状。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观念,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确立。
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识培训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工夫的。要把新的观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园本教研促进教师内隐理论的改造和转化,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更新。
园本教研弘扬了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成为自身职业实践的真正主人。
园本教研形成“探究——反思——发展”这样一种日常机制,从而更新改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模式。
音乐欣赏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审美。因此,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应始终把握一个“情”字,使幼儿在与音乐的对话中,体验情绪、表达情意、表现情感,从而达成陶冶情操的目的。
1.以了解为前提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情绪体验应建立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之上:
一是了解幼儿。幼儿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因此所选择和提供的欣赏素材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解读,幼儿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小班可以通过视频情景展示;中班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感,并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句的起始;大班则重点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语言、动作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二是了解作品“音乐欣赏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幼儿的情绪体验也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品质和感人的艺术美,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
第一次欣赏时,以对过程的关注为要旨。
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净化着我们的心灵,美化着我们的行为。
第二次欣赏时,教师运用音画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乐曲开始部分,展现给幼儿的是日出东山、宁静的湖泊、摇曳的渔舟的动人画面,听到的音乐是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古筝的声音悠远回环,营造出清晨湖畔波光粼粼、水鸟栖息的优美场景;乐曲中间高潮部分,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渔民欢乐的生动画面,听到的古筝乐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幼儿的情绪也高涨和激动起来,似乎感受到了渔民丰收的欢乐;在乐曲的尾声部分,展现的画面是归舟远去、皓月当空,轻柔而舒缓的旋律使幼儿感受到月色的幽静,沉浸在美的遐思之中。
第三次欣赏时,教师采用了分段欣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辨别三段音乐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更清楚地感受到不同节奏和不同速度的音乐营造的不同情感。幼儿在教师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身临其境,情感的闸门顿时打开了,十分自然地跟着音乐模仿起渔民拉网的动作,幼儿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达到了升华。
关注幼儿动作表现的过程。如果说“听”能引导幼儿对音乐形象展开初步联想,那么“动”则使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因此,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是对音乐逐步熟悉和理解的过程。
2.情境的创设为主线
“情境”二字,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可让幼儿视、听、感、触、动的环境氛围,师幼共同分享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音乐欣赏的水平必须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提高、在情境中升华。一般来说,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由作品本身的需要、语言来创设情境。
音效创设情境。音效是指现代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如,利用废旧矿泉水瓶装上豆子、沙子、小石头等发出不同的声音,利用揉搓报纸模拟风雨声、敲击盆桶发出“雷电声”等。音效创设出的情境既能帮助教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又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如:古诗新唱欣赏《春晓》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了塑料袋、报纸、小响瓶、钥匙串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利用这些物品模仿风声、雨声、水声、鸟叫声等,有效地利用各种物品和声音源创设教学情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诗的意境,增强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肢体感受情境。单纯的播放音乐感受曲式,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的,是很难理解的。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肢体动作让幼儿感受曲式变化。如,“跳圆舞曲的小猫”这首音乐的曲式是ABA,为了让幼儿清晰的感受曲式变化,教师可先为幼儿讲述故事设定情境,A段小猫优雅的跳着圆舞曲;B段小猫看到一只小老鼠,快速的追上去;回到A段的时候,小猫再次优雅的跳着圆舞曲,听到小狗的叫声,迅速逃走。通过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情境后,引导幼儿自由创编小猫跳圆舞曲的动作,追老鼠的动作,逃跑的动作……教师引导幼儿随音乐进行肢体动作表演感受音乐曲式变化。通过这种形式,将抽象的音乐曲式用肢体动作情境表现出来,让幼儿记忆深刻。
奥尔夫教育体系是由当代著名的作曲家、音乐戏剧家、儿童音乐教育家卡·奥尔夫(Carlorff,1895—1982)创立。早自1924年起,他就和友人京特一起,就音乐与动作的结合进行综合的教育,写下了不少音乐教材,与1930年至1935年出版。自1948年起,奥尔夫在慕尼黑拜耶州广播电台先办儿童音乐节目,在这基础上,于1950年至1954年出版学校音乐教育五项奠定了他新颖、独创的音乐教育体系。1957至于1958年又在电视台举办相应的电视节目,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首先在西德广泛地采用。1949年起奥尔夫的长期合作者凯特曼按照奥尔夫的体系和教材,在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莫扎特音乐学院主持儿童音乐教学班。1961年起,又在该院专门成立了“奥尔夫学校”。不仅从事奥尔夫音乐教学的理论探讨和教学实践,更逐步扩大国际反响,历年来通过教师进修班为各国培养了许多师资,并通过他们以及举行的国际学术会议。
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和考验,如今在世界范围内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有关基础音乐教育的体系,首推奥尔夫体系。因为,它不仅完成了音乐素质的培养,更重要的是对人的生理及心理的整体素质进行了培养。美国称从海外传来的对美国影响最大的,正是奥尔夫教育体系,并已影响美国的教育方向。到目前为止,在澳大利亚、德国、中国、芬兰、希腊、美国、捷克、日本、加拿大、意大利、荷兰、奥地利、波兰、葡萄牙、瑞士、南非、英国、已成立了二十多个奥尔夫学会。奥尔夫出版了五卷《学校音乐教材》,在美、英、加、荷、法、意、葡等十六个国家或地区,以自己的语言文字出版。在非洲巴西、希腊还有结合本地区音乐以本民族语言编成的教材。
奥尔夫在教育理念上强调人类性、原本性、实践性、艺术性、系统性、挖掘人潜在的音乐性。在教学内容上从朗诵、声势、节奏、歌唱、形体、读谱、作曲、乐器、欣赏、戏剧等诸方面进行训练。
在教学形式上 通过元素的、原本的、综合的、探索的、即兴的、创造的等各种手段实现其教育理念。音乐教育必需是通过自己实际唱、奏来体验音乐并表现音乐感受。体验与尝试,在这里意味一切。奥尔夫教学法提供了具有创新的、独特的,充分考虑发展个性的、高度重视创造力培养的学习氛围,提供了帮助孩子体验和表现音乐的方法。特别是:引导孩子自己去探索音乐,创造感受体验音乐的方式;引导孩子自己去创造,对音乐感受及再现音乐的方法。
音乐及音乐教育本身并不是奥尔夫音乐教育的目的,人的整体素质教育,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科学家认为:影响人一生成功与幸福的因素,不是智商,而是情商。音乐对于个性、情感、毅力等情商因素的影响,尤为显著。因此,音乐教育因该是终身的教育。
1.培养幼儿喜欢看图书,听故事。进入区域找安静的地方坐下。不乱走动。
2.注意倾听别人讲话,理解日常用语。进入语言区要轻声细语。
3.乐意与人交谈,不胆怯,讲话有礼貌。进入语言区要有礼貌与人交流。
4.看完图书放回原处。保证区域物品干净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