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共情能力是指可以深入他人感受,理解他人的能力。
2.幼儿教师的共情能力应当是具有能够理解幼儿,包容幼儿的能力,当幼儿在情绪低落时,教师应当倾听幼儿的想法,试着去理解幼儿,教师在平日应多与不同的幼儿进行沟通,了解幼儿性格家庭的大概情况,时刻关注幼儿情绪,并去开导幼儿,只有这样才能与幼儿产生共情的能力。
3.教学管理者自身也要有对老师的共情能力,理解老师,爱老师,感受老师的不容易,老师在得到理解与尊重后,自然也会去理解孩子和尊重孩子。
4.每名教师家庭成长环境不同,情感经历不同,教学管理者多和教师沟通,了解教师的生活情况、家庭情况,帮助教师解决一些家庭带来的不良情绪。不要让教师带着情绪工作。
探究目标:
1.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2.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3.能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4.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5.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
6.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观察记录。
7.知道油比水轻,油会浮在水面上。
8.知道不同的纸吸水性是不一样。
9.能够说出电池有正负极,通过连接导线,使小灯泡亮起来。
10.能够说出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当杯子里的氧气被蜡烛燃烧完以后,蜡烛因缺氧熄灭。杯中空气减少,水面升高。
11.能够说出胶囊翻跟头的原因:是因为钢珠是圆的,他可以在胶囊内自由滚动。钢珠比胶囊重,当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改变了胶囊重心,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这样就连接不断的滚动。
12.能够说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面积越大,不倒翁站立的越稳。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13、在不品尝的情况下,能够说出哪个是清水,哪个是盐水。
13.能够说出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14.能够说出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15.能够说出苏打粉与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知道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观察目标:
1.能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2.能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
3.能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
4.能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5.初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也有利也有弊。
6.能够说出磁铁同极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7.能够说出蜡烛长短、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大瓶子里的空气支持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瓶子里空气支持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8.能够说出杯子里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杯子里的空气冷却,体积收缩。
9.杯中装满水,杯中没有空气,杯中水对纸片的压力小于杯外的大气压,所以当用纸把杯子盖住倒过来后,纸片不会掉下来。
10.能够说出密度大的液体沉在底部,密度小的液体浮在上面。
11.能说出平面镜成的像和实物是等大的,对称的。
12.能够说出为什么木珠在光滑的平面上比在粗糙面上滚得快。
1.科学小实验强调的就是幼儿操作性,所以,最好是每名幼儿人手一份实验材料。
2.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最好幼儿采购科学实验包+科学实验练习单。
3.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最好也是一组5~6人,一起做一个小实验。
4.不要只是老师操作实验,幼儿只是看,只有动手操作了,幼儿才便于理解和记忆。
1.积极与无私接纳的抚慰方式
家人一旦离开,儿童的情绪多半很快就会由愤怒和不满转换为担心,或许还有一定的恐惧成分。此时,孩子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照顾他的保教人员身上。老师使儿童得到安全感,而这种方式必须是积极的和无私的接纳。教师心中任何的不耐烦和不情愿,都一定会在给予孩子的抚慰行为方式上反映出来。而此时儿童的身体最为敏感,完全能够鉴别出你是不是他想依赖的人。
2.尽可能由同一位保教人员安抚
如果没有特殊情况,请尽可能在至少2-3周内,由同一个保教人员照顾和安抚新入园的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3.及时回应
在最初的两周内,许多新入园的儿童会在一天不同的时间内伤心啼哭。无论何时,只要是孩子明显表现出伤心和啼哭,教师都必须要给予立即安抚作为回应。哪怕是你没有时间把她抱起来,也一定要用身体接触的其他方式,如拥抱一下,摸一下头,拍拍背,语言安慰等,来作为回应。冷漠和忽略不仅仅延长儿童的焦虑期,更严重的是会使儿童丧失安全感。
4.避免过度安抚和特殊关照
儿童入园的前两周,每次安抚一旦达到目的,即孩子已停止哭泣,并允许你离开他时,你就应该通过某种方式转移他的注意力,去做别的事情和工作。不要一直抱着他,产生过分的依赖。
表达能力是指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清晰地表达出来地能力。其中,语言是逻辑的输出,逻辑是思维能力的体现。
幼小衔接表达训练课程通过词语、词语搭配、造句、扩句、听说训练、续编故事、看图写话、日记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该课程侧重于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本源,激发儿童的表达热情,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想象力。
1.如何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
语言教育中的听说能力训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渗透在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的。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应提醒幼儿认真倾听,在表达时强调把话说完整,表述清楚。
良好的表达从倾听开始,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孩子正式上学后,“倾听”对于他的听课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如果孩子在与他人的交谈中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做到了专注倾听,且倾听已经奏效,他不仅理解了对方的语言,还进行了思考。
2.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要想培养幼儿有条理地表达,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并鼓励幼儿讲“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事情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多引导孩子有目的地观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例如,春季来临之际,为孩子准备小蝌蚪、花种子等,指导孩子亲手培养、种植,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动态、生长过程及变化特点等,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并启发其将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以达到其综合表达能力的提高。
3.如何培养幼儿的图文理解能力
图片描述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看图说话:直接给出图片,让孩子对其进行描述;
2)图片排序:给乱序图片排序,并按照所排顺序讲故事;
3)故事复述:在观看短片或听故事后,准备一段时间,再把内容复述出来。
4.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逻辑能力
在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扩词、扩句、造句等训练,将丰富的感性经验运用到实际中。平时可以引导孩子编故事、玩角色扮演游戏,不仅要让孩子有机会说,还要有兴趣、充满想象力地说,从而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孩子扩散性思维是语言教育的重要部分。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5.如何培养幼儿的复述能力
课程中选择了一些故事性强、幽默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进而开始引导孩子复述。在复述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故事主要情节,对一些新词、新句加以强调,并让孩子说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倾听故事,还能真正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使孩子因为对故事内容感兴趣,从而在获得智力和情感上的满足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故事中的生动语言。
6.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
课程中选择了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积极诱发幼儿思维活动的问题,如:“天上的白云像什么?”、“××像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这都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又促进了孩子更自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为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最好的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