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教师提供了一座教学沟通的桥梁,使得教育理论与实践能以“研究的实践者”的形式联系在一起。园本教研中的研究者与实践者是统一的。研究的起点是对自身实践的不满和反思,研究的对象是现实中出现的具体问题,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研究的过程是为了改善现实的实践,研究的结果则是切实改变了现状。
教师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岗前培训,也不在于过程中的脱产培训,教师能力的显著提高是在教学实践中。新的教育观念,只有在教育教学实验的探索之中确立。
课程的最终实施者是教师,学校教育发展的动力是教师,教师观念的转变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通识培训把表层的土刨了一下,下面的土还非常坚硬,根深蒂固的东西要打破,是要下一番工夫的。要把新的观念转变为教师的教学行为,需要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
园本教研促进教师内隐理论的改造和转化,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更新。
园本教研弘扬了教师的主体性,使教师成为自身职业实践的真正主人。
园本教研形成“探究——反思——发展”这样一种日常机制,从而更新改造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传统模式。
表达能力是指把自己的思想、情感、想法和意图等,用语言、文字、图形、表情和动作清晰地表达出来地能力。其中,语言是逻辑的输出,逻辑是思维能力的体现。
幼小衔接表达训练课程通过词语、词语搭配、造句、扩句、听说训练、续编故事、看图写话、日记等形式相结合的方式来提高儿童的口语表达与书面表达能力。该课程侧重于以儿童的日常生活为本源,激发儿童的表达热情,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想象力。
1.如何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
语言教育中的听说能力训练是最基础的,也是最容易渗透在日常生活各个环节中的。在与幼儿沟通交流时,应提醒幼儿认真倾听,在表达时强调把话说完整,表述清楚。
良好的表达从倾听开始,倾听属于有效沟通的必要部分。在集体中能注意听老师或其他人讲话。孩子正式上学后,“倾听”对于他的听课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听不懂或有疑问时能主动提问。如果孩子在与他人的交谈中能够提出问题,说明他做到了专注倾听,且倾听已经奏效,他不仅理解了对方的语言,还进行了思考。
2.如何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
要想培养幼儿有条理地表达,就要重视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并鼓励幼儿讲“听到的、看到的、经历的”事情有条理地表达出来。
多引导孩子有目的地观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激发他们说话的愿望。例如,春季来临之际,为孩子准备小蝌蚪、花种子等,指导孩子亲手培养、种植,并仔细观察它们的动态、生长过程及变化特点等,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并启发其将看到的、想到的都说出来,以达到其综合表达能力的提高。
3.如何培养幼儿的图文理解能力
图片描述类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看图说话:直接给出图片,让孩子对其进行描述;
2)图片排序:给乱序图片排序,并按照所排顺序讲故事;
3)故事复述:在观看短片或听故事后,准备一段时间,再把内容复述出来。
4.如何培养幼儿的语言逻辑能力
在培养孩子表达能力的过程中,进行扩词、扩句、造句等训练,将丰富的感性经验运用到实际中。平时可以引导孩子编故事、玩角色扮演游戏,不仅要让孩子有机会说,还要有兴趣、充满想象力地说,从而提高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培养孩子扩散性思维是语言教育的重要部分。能结合情境理解一些表示因果、假设等相对复杂的句子。
5.如何培养幼儿的复述能力
课程中选择了一些故事性强、幽默有趣的故事,讲给孩子听,进而开始引导孩子复述。在复述过程中有意识引导孩子回忆故事主要情节,对一些新词、新句加以强调,并让孩子说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不仅能让孩子懂得如何去倾听故事,还能真正发挥故事的教育作用,使孩子因为对故事内容感兴趣,从而在获得智力和情感上的满足中不知不觉地学习故事中的生动语言。
6.培养丰富的想象力,提高表达能力。
课程中选择了富有想象力、创造性、积极诱发幼儿思维活动的问题,如:“天上的白云像什么?”、“××像什么、是什么、怎么样……”等,这都大大激发了孩子学习语言的兴趣,而扩散性思维的培养又促进了孩子更自觉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为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最好的素材。
教学要求:
小班: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理解4以内基数的实际意义,能按数取物。
中班:能正确点数10以内物体并说出总数,理解实际意义。知道10以内相邻两数多1少1的关系,掌握10以内数的守恒。
大班:会10以内倒数、顺数、倒接数,数的顺序。学习按群计数,学习三数相邻及自然数等差关系。
教学方法:
1.点数后说出总数。
2.理解数形成,在比较两数相邻的基础上,知道多1少1,理解添上、去掉。
3.相邻两数比较和转换(相等变成不等,不等变成相等)。
4.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5.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
6.学习数守恒的方法:同数异长、同数异位、异数等长。
7.学习接数、倒数、卡片游戏、口头游戏、拍手游戏。
8.认识三数相邻及自然数等差关系的方法。
音乐活动不分男女,其实孩子们都很喜欢音乐课,只是有些音乐活动需要做动作,打节奏,需要控制自己的行为,而部分男孩子可能是坐不住,也可能是因为音乐活动中有舞蹈律动部分,他们觉得难,所以不喜欢。
做为幼儿园老师,首先要改变教育观念,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引发兴趣,重过程,不重结果。
只要过程中,孩子感兴趣,开心、积极参与就可以了。不能要求幼儿做的一定要好,叫做什么就做什么,教师限制幼儿自由,限制幼儿想象力,限制幼儿创作和发挥,都会影响幼儿对音乐课的兴趣。
要想让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男孩子在音乐课中发挥最佳效果,老师就要关注这个孩子,和他一起做,一起想,一起玩,多表扬,多重视,孩子一定会喜欢上音乐课,还会充分去表现,让老师肯定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