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和许多关系:整体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2.对应关系:是比较2组物体数量多少的唯一方法。
3.大小关系:量与数都存在大小的关系。
4.等量关系:整体可以分成若干相等与不相等得部分,各部分之和等于整体。
5.守恒关系:不受物体特征及排列形式的影响。
6.可逆关系:从正反两个方向排序和运算。
7.等差关系:也叫双重关系和相对关系:比前一个数多一,比后一个数少一。
8.互补关系:整体分成2部分时,部分之间存在消长、增减关系,总数不变。
9.互换关系:部分位置的变化不影响整体。
10.传递关系:A>B B>C 所以:A>C 简单推理过程。
11.包含关系:整体包含部分,部分包含于整体。
12.函数关系:当整体变成相等的部分时,份数越多每份数就越少。
1.老师为幼儿添饭:少量、多次,及时为幼儿添加饭菜。
2.中、大班幼儿可自己添饭,添菜。
3.偏食幼儿可能对喜欢的食物进食较快,并要求再添加,教师一定要求幼儿将其他饭菜都吃完再添加。
4.人均定食定量的食品不能多,也不能少。
5.尽量不要给幼儿盛太多,给幼儿感觉吃不完。不要让幼儿面对饭菜发愁。
6.不要饭菜同碗。
7.汤太烫的时候不要给孩子盛。等温热的时候给孩子盛。
什么是惜物:
惜物就是珍惜和爱惜周围的一切。包括物品、植物、动物、环境、人、情感等等。惜物要从个人生活做起,减少资源的浪费,比如不浪费粮食。注意报纸、垃圾等物品的回收再利用,水资源的节约和保护等,从点滴做起。资源是有限的,如果我们不懂得惜物,最后一滴水将是我们的眼泪。为了保持生态平衡,我们要爱惜每一棵小草,每一个小动物,让人类和动植物在地球上共存。
指导建议:
第一、以身作则,提供孩子一个俭朴的生活环境。
第二、和幼儿讨论“爱惜”的方式。
第三、培养幼儿妥善保存物品的习惯。
第四、培养幼儿动手操作、利用废旧物品的习惯。
第五、及时纠正幼儿的不良浪费行为。
教师语言:
惜物是一个很好的习惯,教师要从周围的每件小事去引导幼儿,让幼儿养成惜物的好习惯。如:“小朋友看,水龙头哭了,我们来把它关好,别让它流泪了。”“农民伯伯种粮食很辛苦,我们要爱惜粮食,不浪费一粒粮食。”从点滴中培养幼儿惜物的习惯。
教师行为:
教师在一日生活中,要做到惜物,给幼儿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比如:班级中的废旧材料要充分利用,制作成玩具。自己在洗手时候,要节约用水,进餐时要爱惜粮食,离开教室时要随手关灯。教师的以身作则对于培养幼儿惜物的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1.教师每天提前备课,实施中随时看班级家园联系栏中的周、月计划内容与一日流程时间结合实施教育教学活动。
2.园长及教学主任定时与抽查相结合进班检查各班一日流程实施情况。
3. 一日流程实施与日计划相结合。
4.一日流程实施中、各活动进行时间不能出现拖拉延误或提前等现象,不要因个别幼儿动作慢而停止下一个环节活动,教师以大多数幼儿为主。
5.因校园活动占用当日某个活动,教师需修改日计划,调整周计划及月计划完成时间。
6.为保证幼儿的身体健康与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幼儿的三餐、两点、午睡时间不可以随意更改或取消,尤其是加餐时间,不能因为任何活动而延误或取消。
7.教师实施一日流程时间的把控与绩效挂钩,保证一日流程时间实施严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