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美术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1.首先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要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在看到美丽的花朵和好看的树叶时与幼儿一起讨论对美的感受。让幼儿观察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的物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美的方面,比如颜色,形状,形态等。《秋天的树》活动中组织幼儿观察园里的树,观察秋天树叶的数量、颜色、形状等。
2.给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贝壳、豆类、羽毛、彩色毛球以及碎纸片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造,老师不应该做过多的要求。如美丽的鱼装饰时幼儿可以选择太空泥,彩纸或者彩笔。
3.要了解并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幼儿敢于表现。不做过多的干预,或者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在幼儿需要时再给具体的帮助。对于幼儿作品不能简单的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标准来评价。
可以在孩子一开始拿笔时,就对孩子进行执笔姿势的顺序训练,教会孩子怎样握笔;怎样坐正;怎样写、画,写与画时,执笔姿势有什么不一样等等。在顺序训练一段时间后,孩子基本上习惯于正确的坐姿与执笔姿势了,还要时时提醒,经常观察、示范,直到孩子养成正确的执笔、书写习惯。每次书写,还要有一定时间的握笔练习。
步骤和方法:
1.右手拇指在笔杆的左侧,比食指稍靠后些;食指在前偏右,这两指紧紧夹住笔杆,中指在食指下面,用第一个关节托住笔杆,无名指和小指在中指之后自然地弯向掌心。
2.笔杆向右后方倾斜,紧贴在食指第三关节与虎口之间。
3.食指与大拇指捏笔时中间呈椭圆形。
4.手掌与手臂呈一直线。
5.捏笔手指与笔尖的距离为2.5厘米左右。
6.写字时手的支撑点在腕侧部位。
科学总目标:
1.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发展认知能力;
2.有好奇心,能发现周围环境中有趣的事情;
3.喜欢观察,乐于动手动脑、发现和解决问题;
4.喜欢探究简单的科学现象;
5.愿意与同伴共同探究,能用适应的方式表达各自的发现,并相互交流;
6.喜爱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的生活环境;
7.喜欢思考,善于思考,爱提问题,并能主动自己解决问题。
探究目标:
1.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总是刨根问底。
2.能经常动手动脑寻找问题的答案。
3.探索中有所发现时感到兴奋和满足。
4.能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
5.能用一定的方法验证自己的猜测。
6.在成人的帮助下,能制定简单的调查计划并执行。
7.能用数字图画,图表或其他符号做观察记录。
8.探究中能与他人交流与合作。
9.皮筋儿放在盒子的长边上时,能够说出:短橡皮筋发出的音调比较高,长橡皮筋发出的音调比较低。
10.能够说出使灯泡亮起来的是导体,不能使灯泡亮起来的是绝缘体。
11.能够说出生活中哪些物品是绝缘体,哪些物品是导体。
12.能够说出飞机能飞起来是因为空气的浮力。
13.能够说出风车转动是受到空气的阻力,空气阻力越大,风车转动的速度越快。
14.认识凸透镜和凹透镜,并能用凸透镜和凹透镜做望远镜。
15.能够连接串联电路,并让小灯泡亮起来。
16.能找出天平,杠杆,剪刀等的力点支点和重点。
17.能够说出同样材料,形状不同,他能承受的力也不同。
观察目标:
1.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
2.能发现常见物体的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3.能探索并发现常见的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或影响因素,如影子、沉浮等。
4.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知道变化的顺序。
5.初步了解人们的生活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知道尊重和珍惜生命,保护环境。
6.能够说出热水比冷水轻,所以红墨水会上升。
7.通过观察温度计的变化,能够说出热涨冷缩。
8.知道降落伞伞布的大小、重物的重量都会影响降落伞下降的速度。
9.能够说出水的三种状态(冰、液态水、水蒸汽)可以相互转换。
10.能够说出水的多少会影响压力的大小,塑料袋最底部小孔喷出来的水最远。
11.能够说出两种不同密度的液体放在一起,密度大的下沉、密度小的上浮。
12.能够说出指南针所指的方向,知道指南针在生活中的用途。
13.能够举出生活中有关惯性的例子。
1.当地教委检查时对幼儿练习单比较敏感的,提前收起幼儿练习单。即使幼儿练习单不是教材,如果教委认定是教材,我们不用过多解释。不出现为好。
2.一日流程、月计划、周计划等教委认定不接受的,暂时收起,只放一版普惠版的一日流程表。
3.教委检查注重安全、用安全的环境、干净卫生的厨房、准备充分的文档、诚恳虚心的态度接受教委检查。
4.京学教育理念与目标是科学的,不违反教育原则的,多强调我们的区域化教学、个别指导,注重发展幼儿各方面能力为主。
5.我们的九大课程是结合五大领域中的教育目标,不是灌输试教育。
6.教师必须清楚,我们没有教案,不允许教师教课方式让孩子学习,这就是去小学化。
7.九大课程实施都是以测评为基础,对幼儿进行不同能力的指导,不是教学。
1.根据幼儿的年龄和活动目标指导,让其满足探究愿望。
由于不同年龄幼儿有他不同的个体能力和培养目标,同年龄的幼儿有不同的个体差异,所以不同年龄的幼儿要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小班幼儿一般采用先知实验答案再实验的方法。如白开水怎么变甜了,先让幼儿尝一尝,比一比,白开水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会变甜,然后让幼儿实验知道是因为糖宝宝跑到开水里了,所以白开水变甜了;中大班一般采用让幼儿在实验中探索发现,教师再帮助小结整理出科学道理。如在《乌鸦喝水》的实验中,幼儿通过自己操作实验发现什么样的球体能使瓶子里的水位上升,从而联系实际得出结论,能沉入水中的物体才能使水位上升。
2.大胆“放手”让幼儿实验,积极引导幼儿做实验记录,使幼儿充分体验再次创作实验的乐趣。
幼儿实验过程,也就是开放幼儿“全脑”的过程,引导幼儿用眼、手、脑、口,实现教学知、情、意、行的融合,也是幼儿体验和感悟的思维过程。教师在整个操作过程中,要给予足够的时间,让幼儿充分摆弄材料、仪器,充分观察实验过程,多次尝试,让每个幼儿都能在实验过程中充分体验思维的再创造过程。 在科学小实验过程中及结束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将实验过程与结果记录在记录本上,幼儿通过实验记录获得的信息,能使幼儿关注探索过程和事物的变化,把抽象的信息变成具体的图表,有助于幼儿在尊重客观事物的基础上得出结论。不管幼儿采用哪种记录方法,幼儿的记录都将有助于将原有的认识与当前的操作结果相比较,调整原有的认识,促进新经验的主动建构,又可使教师及时了解幼儿实验情况,从而进行有目的的指导。教师对幼儿记录结果的肯定,也能使幼儿体验到创新的快乐。
总之,在科学小实验活动中,要为幼儿创设支持的环境,给幼儿真正的探索机会,让幼儿在活动中起主导作用,使幼儿能在愉快的探索、观察、动脑、动手的活动中得到答案,学习掌握科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