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温柔:
温柔是不论你说话和做事的时候,都非常细心、周到。它是指小心地接触物品,用温柔的声音说话。温柔能够体会和照顾他人的身体、情感,不去伤害他们。
为什么要实践温柔:
很多东西都是精细和易碎的,而最为脆弱的东西就是情感。当人们对彼此都温柔相待,情感就得到了保护,没有人会受到伤害。当你温柔地对待手中物品的时候,就减少了它们易碎的可能性。没有温柔,物品就会易碎,情感也会受到伤害。要做到温柔,你必须要想明白怎样才是温柔,过于粗鲁会伤害别人。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温柔,要学会控制自己说话的音量和语气。说话时候,不恶语相加,不伤害别人。教师首先要做到不对幼儿大喊大叫,要耐心地与幼儿交谈。
当幼儿出现不妥当的行为时,教师要引导幼儿用轻声说话,如:“小朋友,我们要学会说悄悄话,保护我们的嗓子。”
B.教师行为:
一个温柔的人,会让身边的人和动物都感到很安全。为了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氛围,老师要做到温柔,比如:小心地触摸周围的物品,轻柔地说话,平和地表达感情,保持友好的微笑等等。当你觉得自己不够温柔时,要让自己把手上的事情停下来,到一旁安静一下,平复心情。
口头作文的定义:
口头作文是由幼儿口头叙述自己的生活及心理活动,由成人帮助进行记录,但成人不能参与创作的一些简短的文章。
设置口头作文的目的:
提高幼儿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幼儿较为熟练的运用书面语言。
教材中口头作文的类型:
命题作文:《我的爸爸妈妈》
半命题作文:《国庆节我去________》
自选题作文:《自定题目》
口头作文的教学方法:
1.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敢于大胆表达。
日常生活中,教师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让幼儿看到什么就说出来,鼓励幼儿多描述。
2.口头作文需要家长协助完成,教师告知家长,孩子的口头作文是练习表达能力,为今后上学写文字打基础,家长只是原汁原味的记录,不要添油加醋,不用美化幼儿的表达内容。
3.每周周一微课程时间,口头作文点评,教师先选1~2篇念给幼儿听,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好的口头作文,学习借鉴。
4.口头作文对于小班幼儿,要求就是敢说话,多说话,只要说的字和话,家长就记录下来,即使语言不通,不连贯都没事,就是要看到幼儿今后的语言成长。
5.口头作文对于中班幼儿要求,把需要描述的事情,说的越详细越好,家长直接记录。家长还可以追问:”还有吗?还看到了什么?还有什么要说的?”等等,激发幼儿说,前提是不跑题,不乱说,要围绕主题说。家长不要引导太多成人的意思。
6.口头作文对于大班幼儿要求,除了会表述事情的过程,还会加入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家长可以追问:”大海是怎么想的?月亮是怎么想的?大树会怎样说?”等等,激发幼儿尝试学习形容表达。
7.口头作文开始时,有的幼儿说一两句就完成了:我去动物园了,爸爸妈妈带我去的。这时家长可继续引导,问:“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在动物园都看到什么动物啦?”通过这种谈话练习培养幼儿的自信感,让他们觉得说说也挺简单的,并愿意去跟别人交流、沟通。
8.做好家园同步工作
小班开始进行口头作文,在托班下学期家长会上,教师可利用一段时间跟家长讲明什么叫口头作文,为什么要做口头作文,特别要跟家长讲清楚口头作文是需要家长回家以后辅助幼儿完成的,让家长每周找时间帮助孩子完成练习内容。
9.真实记录
给家长讲明,完成口头作文时家长可做适当的引导,但不要刻意给幼儿的口头作文做修改,如果家长总是修改,教师看不到真实的成绩,长期积累下来幼儿的口头作文能力便不能有太大的提高。
10.多启发、不干扰、不刻意纠正字词
幼儿在刚开始完成口头作文时,可能不知道怎么去说,成人可以给予提示,多启发,但不要做如下干扰:今天是星期六,不是星期日;应该是一块饼干,你怎么说一个饼干等等。不要出现这样的话打断幼儿思路,一旦被打断不仅影响幼儿情绪,可能在被打断的同时就忘了后面想要说的话。
11.提前渗透口头作文内容素材
一般在幼儿完成一篇口头作文之前,教师先告知口头作文的题目,在班上引发幼儿讨论,说一说,然后再让幼儿回家完成口头作文。
例:《我的妈妈》让幼儿讨论:你的妈妈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工作?回家之后都做什么事情?妈妈辛苦吗?为什么?通过讨论,沟通,给幼儿素材积累的过程,周末回家就能较轻松完成口头作文。
渗透口头作文六要素:
教师在辅导幼儿做口头作文时,要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书面用语表达方法的练习,要帮助幼儿有条理的讲述事件的过程,渗透口头作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比如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故事结束后提问幼儿故事中的几点要素是什么。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故事发生在哪儿呢?”
“故事中的小朋友叫什么名字?”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呀?”
通过提问让幼儿理解时间、地点、人物……
并且,教师在阅读幼儿口头作文时也要注意帮助幼儿分析哪些要素写得好,有不合理的地方适度提出纠正,慢慢掌握六要素。
12.口头作文评价
A.每周朗读几篇,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有机会被朗读到。
B.朗读口头作文,给予幼儿表扬、鼓励,并给予一些简单的评价,告诉他如果这篇文章再添加些什么就更棒等。
C.给予及时完成口头作文的幼儿表扬
在朗读口头作文时给予完成作文的幼儿以表扬,在肯定了他的同时也刺激了未完成作文的幼儿为了得到表扬而完成作业。
13.口头作文园地
可在班级门口开辟口头作文园地,并布置美观,配以好听的名字,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我是小作家等,把每周幼儿完成的口头作文展示出来,可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欣赏,以提高其兴趣。
1.身高指标:男孩身高100.7-119.2cm,女孩99.9-118.9cm。
2.体重:男孩体重14.1-24.2kg,女孩体重13.7-24.9kg。
3.走
①上体正直,上下肢动作自然,较协调,落地轻;
②列队走时能听口令踏准节拍;
③能自然协调的走,走时步幅放开,有精神,列队走时能注意到与前后小朋友的距离。
4.跑
①上下肢协调轻松地跑,两臂自然屈肘于体侧;
②能听信号改变跑的速度和方向;
③能自然地跑,落地较轻,能较灵活地控制跑步的速度和方向;
④能快跑20米左右。
5.跳
①能立定跳远70cm,起跳前身体下蹲,双手后摆,双脚同时落地身体保持平衡;
②能立地跳远75cm,起跳前身体下蹲,双脚蹬地,双脚同时落地,双腿弯曲身体保持平衡;
③能助跑跨跳过一定距离或助跑跨跳过一定高度的物体;
④能单脚连续向前5m左右。
6.平衡
①能单足站立15秒;
②能在宽20cm,高30cm,长300cm的平衡木上走过去,两脚交替向前迈;
③能在宽20cm,高30cm,长300cm的平衡木上平稳走过去。
7.拍、抛
①能左右手交替连续排球五次以上,动作比较连贯自然;
②左右手连续拍球十次以上,动作比较连贯自然;
③能连续自抛自接球;
④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四米左右。
8.爬、耐力、躲闪
①能以匍匐,膝盖悬空等多种方式钻爬;
②能双手抓悬空吊起15秒左右;
③能连续行走1.5公里左右(途中可适当停歇) ;
④能与他人玩追逐躲闪跑的游戏。
9.画、剪、折
①能边线较直的画出简单图形;
②用笔描出画好的圆圈,并在轮廓内均匀的涂色(不出圈);
③会剪简单图形;
④阳炎轮廓线剪出由直线构成的简单图形,边线吻合;
⑤能边线基本对齐的折纸;
⑥会用集中一角折和双正方双三角折的方法折出平整物体。
10.手指灵活度
①30秒内穿珠子七个;
②能用筷子吃饭。
美国儿童教育家维克多.罗恩菲德把幼儿绘画发展分为六个阶段:2-4岁的涂鸦阶段、4-7岁的样式化前阶段、7-9岁的样式化阶段、9-11岁的党群年龄、11-13岁的推理阶段、13以上的的青春危机期。
2到4岁的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称之为“涂鸦期”。4到7岁称之为“前图示期”。
2~4岁的幼儿绘画处于涂鸦期至象征期的阶段,是幼儿绘画最初阶段,幼儿绘画教学应该遵循幼儿发展的自然规律,循序渐进,重视并鼓励幼儿从事涂鸦和符号活动,满足幼儿涂鸦需要。使他们心理得到充分满足,绘画兴趣得到培养,要让处于这个阶段的幼儿有机会自由涂抹,享受这种快乐,让幼儿从涂鸦期,渐渐进入下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给幼儿创设涂鸦的环境准备,让涂鸦成为幼儿的一种快乐。
两三岁的宝宝处于“直接行动”思维阶段,而涂鸦只是做为一种动作,一种游戏。他们享受纸上的涂抹快感,在随意涂抹的过程中摆动手臂在纸上留下痕迹,伴随这种愉快的“自我发现”,随之产生浓厚的兴趣与冲动,从中获得精神上的安慰和满足,获得乐趣,同时,涂鸦宣泄出孩子的心理感受和心理变化,对孩子的心理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因此,成人要给孩子创设涂鸦墙,一个涂鸦工作区。在合适的地方,可以贴白纸,高度和宝宝身高一致,让孩子可以自由在墙纸上涂鸦,涂满后更换纸张,对于较小的孩子站着涂鸦远比趴着在纸上画更自由和舒适。
2.准备丰富的涂鸦材料:
年龄小的幼儿,准备的彩笔要无毒无味的,颜色丰富一些,各种笔都可以尝试,以幼儿手握舒适为宜。还可以准备涂鸦画册、涂鸦本等,让幼儿随时可以进行涂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