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承担:
承担就是自己做那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期待别人为你做事。当你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时,就会信守承诺,体现出责任感。当你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时,无论做任何事都会尽心尽力做到最好,并且有始有终。
为什么要实践承担:
当你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时,别人就会信赖你。当你愿意负责时,就会做成很多事,人们也愿意相信你。不论事情成功还是不成功,人们都需要知道要去感谢谁或找谁来补救。如果你是负责的人,人们就会愿意与你合作,只有愿意承担责任的人,别人才会愿意信赖你。事情出错后,找借口不负责任的人,就会反复犯同样的错误,其他人就会开始怀疑你是否值得信任。
指导建议:
第一、为幼儿提供无私爱的心灵能源。
第二、与幼儿一起“行走”,利用实际案例身先士卒做出表率。
第三、帮助幼儿树立承担二字含义,懂得承担是一个人应有的美德。
第四、其它心灵能力的培养。
教师语言:
敢于承担,有责任心是成熟的表现,教师应通过指导语言,帮助幼儿建立敢于承担的美德。如:“请你帮我把书摆放好可以吗?”“你真是我的好帮手,能帮老师做这么多的事情。”幼儿顺利的完成工作时,教师要及时表扬,犯了错误,教师要引导幼儿接受指正,引导其学会承担责任。
教师行为:
教师引导幼儿建立承担美德时,首先自身要具备责任心。要守信用,不为自己所犯的错误找借口。在接受表扬的同时,也要欣然地接受他人给予的建议或者意见。
《家园联系册》是用来建立家园之间的沟通,起到家园共同教育的作用。然而,有的家长认为,教育孩子是幼儿园老师的责任,当家长的只要交了托费就行了;有的家长觉得老师在《家园联系本》上写的话过于空泛,不知如何与教师交流;有的家长是因为自身文化水平低,字写得不好而不愿意动笔;还有的家长是因为工作忙而忽视了与老师的交流,没时间看联系册更没时间回复等。因此,作为教师如何让家园联系册起到最实效的作用呢?
1.教师要善于抓住孩子的特点,有针对性地与家长交流。
《家园联系册》不同于《家长园地》。《家长园地》是面向全体孩子家长,就班上孩子共性的问题进行探讨,而《家园联系册》是就某一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进行交流。因此,教师必须抓准每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用具体、精炼的词语描述下来,使家长一看便知老师讲的是自己的孩子。家长在佩服老师独到的眼光的同时,了解到老师在关注他的孩子,这样就很容易与教师产生共鸣,从而愿意拿起笔与教师交流。
针对不同类型的家庭以及具有不同职业和文化素养的家长,教师要讲究一点交流的艺术。
如有的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父母文化素养比较高,对孩子的期望也比较高。对这样的家庭,教师要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儿童观和教育观,引导家长全面、客观地分析孩子的身心发展情况,准确地找出孩子的长处和不足,给孩子应有的指导与帮助。有的家庭祖孙三代同堂,祖辈对孩子的溺爱使得孩子的父母虽然恼火,可又无可奈何,时间长了难免发生矛盾。对这样的家庭,教师要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孩子的父母亲身上,引导他们既要体谅爷爷、奶奶疼孙子的心情,又要耐心做老人的工作,如聊天时经常涉及一些关于教育孩子的话题,请老人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观摩活动等。还有的家长文化水平比较低,生活比较困难,如父亲或母亲下岗,家中有患病的亲人等,处于情绪低谷的家长往往对孩子的教育持消极放任的态度。对这样的家庭,教师在写《家园联系册》时文字要通俗,语气要亲切、自然,必要时可以在家长接送孩子的时候进行简短的交谈,就怎么写《家园联系册》给予具体的指导。
2.要注意多向家长汇报孩子的长处。即使是淘气的孩子也要努力寻找他的闪光点,要充满热情地唤起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意识和对生活的信心:孩子就是未来,希望对家长的不同需求给予具体的指导和帮助。
3.怎样为孩子选购玩具?孩子爱哭怎么办?孩子发脾气怎么办?怎样指导孩子阅读?这些问题是家长经常提到的,教师要认真加以分析,将其中共性的问题和个性的问题区分开来,然后可以选择与此有关的文章或专家的一些观点,抄写下来或复印下来。共性的问题贴在《家长园地》中,个性的问题贴在相关的《家园联系册》上。并且,教师可以附上几点提示和自己的看法与家长进行探讨。
教师写《家园联系册》时要把家长视为教育合作伙伴,真诚地与家长交流,要让家长从字里行间看出这种感情,切忌居高临下,主观臆断。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帮助就是帮别人完成他做不到的事情或者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帮助并不是去做别人想让你做的事情,而是主动去承担和完成的事情。帮助就是给予他人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要实践帮助:
人们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完成工作。很多事情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实现目标,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就不会合作。人们经常需要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你乐于助人,你们就会相互关心,彼此信任,建立共同的目标,团结合作使工作完成得更加顺利。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教师用语言进行引导时,要注意区分两类幼儿:一类是被动帮助的,另一类是主动帮助的。对于主动帮助他人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肯定,如“你真是一个爱帮助他人的好孩子,老师都应当向你学习。”
B.教师行为:
需要教师以榜样的作用引导幼儿。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经常主动地对幼儿说:“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幼儿自然也会学会这句话“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并以行动去帮助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