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口头作文的定义:
口头作文是由幼儿口头叙述自己的生活及心理活动,由成人帮助进行记录,但成人不能参与创作的一些简短的文章。
设置口头作文的目的:
提高幼儿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锻炼幼儿较为熟练的运用书面语言。
教材中口头作文的类型:
命题作文:《我的爸爸妈妈》
半命题作文:《国庆节我去________》
自选题作文:《自定题目》
口头作文的教学方法:
1.帮助幼儿建立自信心,敢于大胆表达。
日常生活中,教师多给幼儿表达的机会,让幼儿看到什么就说出来,鼓励幼儿多描述。
2.口头作文需要家长协助完成,教师告知家长,孩子的口头作文是练习表达能力,为今后上学写文字打基础,家长只是原汁原味的记录,不要添油加醋,不用美化幼儿的表达内容。
3.每周周一微课程时间,口头作文点评,教师先选1~2篇念给幼儿听,让幼儿知道什么是好的口头作文,学习借鉴。
4.口头作文对于小班幼儿,要求就是敢说话,多说话,只要说的字和话,家长就记录下来,即使语言不通,不连贯都没事,就是要看到幼儿今后的语言成长。
5.口头作文对于中班幼儿要求,把需要描述的事情,说的越详细越好,家长直接记录。家长还可以追问:”还有吗?还看到了什么?还有什么要说的?”等等,激发幼儿说,前提是不跑题,不乱说,要围绕主题说。家长不要引导太多成人的意思。
6.口头作文对于大班幼儿要求,除了会表述事情的过程,还会加入拟人、通感等表达方式,家长可以追问:”大海是怎么想的?月亮是怎么想的?大树会怎样说?”等等,激发幼儿尝试学习形容表达。
7.口头作文开始时,有的幼儿说一两句就完成了:我去动物园了,爸爸妈妈带我去的。这时家长可继续引导,问:“坐什么交通工具去的?在动物园都看到什么动物啦?”通过这种谈话练习培养幼儿的自信感,让他们觉得说说也挺简单的,并愿意去跟别人交流、沟通。
8.做好家园同步工作
小班开始进行口头作文,在托班下学期家长会上,教师可利用一段时间跟家长讲明什么叫口头作文,为什么要做口头作文,特别要跟家长讲清楚口头作文是需要家长回家以后辅助幼儿完成的,让家长每周找时间帮助孩子完成练习内容。
9.真实记录
给家长讲明,完成口头作文时家长可做适当的引导,但不要刻意给幼儿的口头作文做修改,如果家长总是修改,教师看不到真实的成绩,长期积累下来幼儿的口头作文能力便不能有太大的提高。
10.多启发、不干扰、不刻意纠正字词
幼儿在刚开始完成口头作文时,可能不知道怎么去说,成人可以给予提示,多启发,但不要做如下干扰:今天是星期六,不是星期日;应该是一块饼干,你怎么说一个饼干等等。不要出现这样的话打断幼儿思路,一旦被打断不仅影响幼儿情绪,可能在被打断的同时就忘了后面想要说的话。
11.提前渗透口头作文内容素材
一般在幼儿完成一篇口头作文之前,教师先告知口头作文的题目,在班上引发幼儿讨论,说一说,然后再让幼儿回家完成口头作文。
例:《我的妈妈》让幼儿讨论:你的妈妈长什么样子?穿什么衣服?做什么工作?回家之后都做什么事情?妈妈辛苦吗?为什么?通过讨论,沟通,给幼儿素材积累的过程,周末回家就能较轻松完成口头作文。
渗透口头作文六要素:
教师在辅导幼儿做口头作文时,要帮助幼儿建立一定的书面用语表达方法的练习,要帮助幼儿有条理的讲述事件的过程,渗透口头作文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比如教师可以以讲故事的方式,故事结束后提问幼儿故事中的几点要素是什么。
提问:“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故事发生在哪儿呢?”
“故事中的小朋友叫什么名字?”
“他做了一件什么事情呀?”
通过提问让幼儿理解时间、地点、人物……
并且,教师在阅读幼儿口头作文时也要注意帮助幼儿分析哪些要素写得好,有不合理的地方适度提出纠正,慢慢掌握六要素。
12.口头作文评价
A.每周朗读几篇,保证每个幼儿都能有机会被朗读到。
B.朗读口头作文,给予幼儿表扬、鼓励,并给予一些简单的评价,告诉他如果这篇文章再添加些什么就更棒等。
C.给予及时完成口头作文的幼儿表扬
在朗读口头作文时给予完成作文的幼儿以表扬,在肯定了他的同时也刺激了未完成作文的幼儿为了得到表扬而完成作业。
13.口头作文园地
可在班级门口开辟口头作文园地,并布置美观,配以好听的名字,如:小荷才露尖尖角、我是小作家等,把每周幼儿完成的口头作文展示出来,可让家长和幼儿一起欣赏,以提高其兴趣。
帮助就是帮别人完成他做不到的事情或者没有时间做的事情。帮助并不是去做别人想让你做的事情,而是主动去承担和完成的事情。帮助就是给予他人需要的东西而不是他们想要的东西。
为什么要实践帮助:
人们常常需要别人的帮助,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或者完成工作。很多事情需要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够实现目标,如果一个人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就不会合作。人们经常需要帮助,在学习和生活中,如果你乐于助人,你们就会相互关心,彼此信任,建立共同的目标,团结合作使工作完成得更加顺利。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教师用语言进行引导时,要注意区分两类幼儿:一类是被动帮助的,另一类是主动帮助的。对于主动帮助他人的幼儿要及时给予肯定,如“你真是一个爱帮助他人的好孩子,老师都应当向你学习。”
B.教师行为:
需要教师以榜样的作用引导幼儿。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经常主动地对幼儿说:“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幼儿自然也会学会这句话“你需要我的帮助吗?”并以行动去帮助他人。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具体形象特征和幼儿思维所表现出来的具体形象性相一致,这使音乐成为幼儿感受和表现自我的最佳方式之一,而且音乐生动活泼且具有愉悦的功能,音乐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情感极易激发幼儿的内心共鸣和表达。另外音乐中的动感旋律再配上优美的肢体语言使幼儿得到最强烈的审美享受,可以让单一的语言活动变的丰富多彩。以往的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很死板,语言本身的抽象性和幼儿有限的语言知识,常常不能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并减少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互动,使整个活动教师讲的多,幼儿说的少、想的少、做的少,从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语言教学活动的进行。所以可以通过以下形式:
(一)节奏和节拍融合在语言初学活动中,将音乐融入语言教学中。
音乐节奏有抑扬顿挫,有轻重缓急。在学习古诗和儿歌的过程中,教师都可以将语句编成一定的节奏和节拍与幼儿一起朗读。其间,幼儿在初次感受语句的时候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再者,幼儿和教师一起朗诵的时候琅琅上口,学的快,教师也可以通过节奏的快慢、强弱来突出语句中的关键词、关键字。例如在儿歌“比尾巴”这个教学活动中,可以把儿歌的语句都配以这样的节奏来朗诵:
谁的/尾巴/长,
猴子的/尾巴/长。
谁的/尾巴/扁,
鸭子的/尾巴/扁……
加上这样的节奏后幼儿有的边读边拍手,有的边读边点头,立刻就被儿歌吸引了。
(二)熟悉的旋律融合在语言记忆活动中。
幼儿在倾听乐曲时,大脑常常处于放松、活跃的状态中,借助优美和熟悉的曲调激活幼儿的语言神经系统,幼儿体会歌词表达的意境,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记住歌词,也就是记住了儿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儿歌的节奏为其配上幼儿喜欢并且熟悉的旋律,幼儿可以将儿歌的语句和音乐的乐句相结合,更流畅、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而且能进一步感受音乐的节奏、节拍、旋律与字、词、句的相辅相成的关系,可谓一举多得。例如在儿歌“比尾巴”的教学活动中,可以为儿歌编配这样的主旋律来“演唱”:
4/4
1=C
5 6 5 3 2-︳5 6 5 3 2-︳6 6 6 6 6 3 5︳
谁的 尾巴 长 猴子尾巴 长 谁的 尾巴扁又 扁
6 6 6 6 6 3 5 5‖
鸭子的尾巴 扁又 扁
这是音乐游戏“找小猫”的歌曲节奏和旋律,这个游戏幼儿很爱玩,不同的将儿歌“比尾巴”的语句来充当歌曲“找小猫”的歌词,让幼儿在熟悉的旋律带领下,像在唱一首“尾巴歌”,不一会儿就记住了儿歌内容。
(三)简单的动作融合在语言巩固活动中。
幼儿学会演唱歌曲,也牢记了歌词,教师再根据歌词内容结合旋律为其配上一些简单的、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这样不但能使幼儿更准确地理解歌词所表达的内容,而且能使幼儿通过对歌词动作的演绎满足他们好动的天性,使他们在身体协同性、平衡性、灵活性等方面得到锻炼。一次次不厌其烦的表演就是一次次复习巩固儿歌内容的过程,也是一次次感受语言和音乐的艺术感的过程。又如在儿歌“比尾巴”的教学活动中,可以儿歌编排肢体动作来表现:
谁的尾巴长——张开右手在右耳旁,头稍侧,身体前倾做问的姿态,左手在身后伸长,脸上出现奇怪的表情。
猴子的尾巴长——右手在脸前扮猴子的样子,左手在身体后面做尾巴,并且伸的长长的做尾巴,脸上出现高兴的表情。
谁的尾巴扁——张开右手在右耳旁,头稍侧,身体前倾做问的姿态,左手在身后大拇指和其它手指合拢,脸上出现奇怪的表情。
鸭子的尾巴长——右手在嘴前,大拇指和其它手指在嘴前一张一合扮鸭子的样子,左手在身后大拇指和其它手指合拢做尾巴,脸上出现高兴的表情……
这时幼儿们会更加高兴,认真地扮演着儿歌的各种角色,表演的兴趣会很浓。
(四)舞蹈创编融合在语言延伸活动中。
当幼儿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儿歌后,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更多动物的尾巴特点找出来续编儿歌,引导他们用自己喜欢的身体动作和表情来表现他们心目中可爱的动物。于是,大象、金鱼、刺猬……许许多多的动物被幼儿发现,幼儿的动作时而轻柔,时而沉重,时而高飞,时而匍匐。他们的动作渐渐变成优美的舞蹈,也渐渐从对尾巴的模仿拓展到他们所想到的一切。甚至那些注意力涣散的幼儿也加入到积极创作的行列。有集体创作,有小组创作,有个人创作;有音乐,有语言,有情感,还有更多的知识体验。我们分不清是音乐活动还是语言活动了,教学目标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
幼儿对这种音乐融合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方式适应快,发展快,提升快,在活动中即喜欢音乐又不忽视语言,幼儿在“音乐+语言”教学活动中艺术表现力增强,语言理解力增强,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主题活动就是幼儿主动参与的家长以及社会协助支持完成的,范畴广泛而深入的探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