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欣赏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审美。因此,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应始终把握一个“情”字,使幼儿在与音乐的对话中,体验情绪、表达情意、表现情感,从而达成陶冶情操的目的。
1.以了解为前提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情绪体验应建立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之上:
一是了解幼儿。幼儿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因此所选择和提供的欣赏素材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解读,幼儿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小班可以通过视频情景展示;中班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感,并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句的起始;大班则重点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语言、动作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二是了解作品“音乐欣赏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幼儿的情绪体验也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品质和感人的艺术美,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
第一次欣赏时,以对过程的关注为要旨。
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净化着我们的心灵,美化着我们的行为。
第二次欣赏时,教师运用音画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乐曲开始部分,展现给幼儿的是日出东山、宁静的湖泊、摇曳的渔舟的动人画面,听到的音乐是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古筝的声音悠远回环,营造出清晨湖畔波光粼粼、水鸟栖息的优美场景;乐曲中间高潮部分,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渔民欢乐的生动画面,听到的古筝乐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幼儿的情绪也高涨和激动起来,似乎感受到了渔民丰收的欢乐;在乐曲的尾声部分,展现的画面是归舟远去、皓月当空,轻柔而舒缓的旋律使幼儿感受到月色的幽静,沉浸在美的遐思之中。
第三次欣赏时,教师采用了分段欣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辨别三段音乐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更清楚地感受到不同节奏和不同速度的音乐营造的不同情感。幼儿在教师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身临其境,情感的闸门顿时打开了,十分自然地跟着音乐模仿起渔民拉网的动作,幼儿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达到了升华。
关注幼儿动作表现的过程。如果说“听”能引导幼儿对音乐形象展开初步联想,那么“动”则使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因此,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是对音乐逐步熟悉和理解的过程。
2.情境的创设为主线
“情境”二字,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可让幼儿视、听、感、触、动的环境氛围,师幼共同分享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音乐欣赏的水平必须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提高、在情境中升华。一般来说,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由作品本身的需要、语言来创设情境。
音效创设情境。音效是指现代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如,利用废旧矿泉水瓶装上豆子、沙子、小石头等发出不同的声音,利用揉搓报纸模拟风雨声、敲击盆桶发出“雷电声”等。音效创设出的情境既能帮助教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又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如:古诗新唱欣赏《春晓》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了塑料袋、报纸、小响瓶、钥匙串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利用这些物品模仿风声、雨声、水声、鸟叫声等,有效地利用各种物品和声音源创设教学情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诗的意境,增强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肢体感受情境。单纯的播放音乐感受曲式,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的,是很难理解的。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肢体动作让幼儿感受曲式变化。如,“跳圆舞曲的小猫”这首音乐的曲式是ABA,为了让幼儿清晰的感受曲式变化,教师可先为幼儿讲述故事设定情境,A段小猫优雅的跳着圆舞曲;B段小猫看到一只小老鼠,快速的追上去;回到A段的时候,小猫再次优雅的跳着圆舞曲,听到小狗的叫声,迅速逃走。通过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情境后,引导幼儿自由创编小猫跳圆舞曲的动作,追老鼠的动作,逃跑的动作……教师引导幼儿随音乐进行肢体动作表演感受音乐曲式变化。通过这种形式,将抽象的音乐曲式用肢体动作情境表现出来,让幼儿记忆深刻。
1.集体教学活动以主课程、知识掌握、讲解讨论等为主,下午2:00~3:30这个时间段为宜。
2.集体教学要求教师必须提前备课,准备材料,教具等。
3.集体教学要求教师表情丰富,微笑,语气有变化,以免幼儿坐不住及注意力不集中。
4.集体教学活动坐在地毯上或者小椅子上进行。
5.集体教学要有常规,如:幼儿坐姿要端正、幼儿之间适度距离、小朋友起身走动要从其他小朋友身后绕行、不打断别人说话。
6.集体教学中幼儿讨论及表达时,引导幼儿轻声说话,不要大声说话。
7.导入活动:说儿歌、唱歌或讲故事,提示幼儿不可喊说、喊唱,让幼儿学会轻声说、唱。
8.集体教学需要演示教具或观看视频时,物品及视频不可过小,以免幼儿看不到或看不清楚。
9.集体教学尽量不要被幼儿的其他情况打断,因此,任何一位教师进行集体活动时,其他二位教师要进行辅助教学。
10.辅助教学的教师不要作为旁观者坐一边,而应参与教学活动中,起到辅助及协作的作用。
幼儿园老师要想丰富户外活动内容,首先要知道户外活动有包含了哪些活动:
1.户外活动操类:徒手操、器械操
2.户外活动集体游戏类:
歌谣游戏,一边说儿歌一边做游戏。例如:找朋友,丢手绢,吃毛桃等。
竞技游戏,教师为幼儿布置好场地,全班幼儿分组竞争进行的游戏。例如:快递员、小勇士、小司机等
教具类游戏,教师利用一些教具,带领幼儿一起参与的活动。例如:彩虹伞、体能训练、拓展运动等
1.户外活动分散游戏类:是一些幼儿自选的自制户外玩具。例如:沙包、飞盘、拍球、跳绳、赶小猪、放风筝、风车等
2.户外活动自然环境类:玩沙、玩水、攀爬、游泳、远足等
总之,幼儿园户外活动其实很丰富,教师要多利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出丰富多彩的适合幼儿玩的游戏。
一、激发幼儿兴趣,保护幼儿天性
幼儿最大的兴趣是对凡事都是好奇的,喜欢多问。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二、参与活动体验,体验活动乐趣
有位教育大师说过:“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也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很有必要让学生直接感知、进行亲身体验,并且动手操作,从而帮助他们以最迅速、最便捷的方式获得知识、经验,进而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在主题活动中,我为幼儿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如今的主动操作、探索和学习。
(一)在直接感知中培养兴趣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要和周围的事物及其社会现象紧密相连,我们尝试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听、看、摸等)直接感知周围的事物,以现象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探索中,幼儿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二)在亲身体验中学会探究
在主题探索活动中,给予幼儿充足的动手、体会的机会,让幼儿自主获得一些生活经验,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在动手操作中训练语言
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表达和表现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幼儿的兴趣所在,活动中他们积极与材料互动,运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主题活动的探索过程,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三、把握家教资源,引导儿童主动发展
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家庭教育资源在幼儿主动性的培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怎样开发家庭教育这块宝地,更好地为幼儿探究主题活动服务,是进行幼儿教育的的又一课题。在主题活动中,要发现那些积极参与到主题活动中的家长,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更让孩子容易接受,这一部分幼儿的主题探究的兴趣也明显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不断提高,已经积累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探索方法,知识经验也日渐丰富。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我们先向家长分发主题活动前的调查表,请家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然后请家长和我们一起设计主题,并请家长协助收集主题活动中的许多材料。
1.主题墙以幼儿作品为主。题墙作为幼儿开展活动的足迹呈现平台,作为班级的一部分,随时和幼儿在进行着“沟通”与“交流”。主题墙上呈现的材料应该是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完成的,那就让孩子也参与到创设中来。
2.主题墙与主题密切相关,幼儿根据主题创意美术作品,要求是:材料相同,内容不同。内容相同,材料不同。让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3.主题墙作品每周更新。幼儿作品要不断更新,不能一个月甚至半年都不更换,这样失去了主题墙的作用。因为幼儿随时根据主题都会制作手工作品。
4.主题墙主要作用是装饰性,不是学习目的,不要将学习资料上墙。有些教师将主题资料放在主题墙上,以为这样就是开展主题活动了,这样是错误的做法,幼儿不可能抬着头去看主题墙上的资料,图片,文字等,这些跟主题有关的资料:图片、文字、照片等,教师应该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做成小书,投放在语言区,供幼儿翻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