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培养幼儿音乐兴趣是关键。
遵循幼儿生理、心理特点,利用好奇,好动,吸引幼儿喜欢音乐活动。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采取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如采用音乐游戏的形式,选取适合幼儿的音乐教材,带孩子在音乐的伴奏下,动手、动脚、动口做一些活泼有趣的活动。幼儿只有在兴趣性较强的音乐活动中才能真正喜欢参与音乐活动,感受音乐的情趣。因此,在音乐教育中,小班可采用活泼愉快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大班可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绪,记忆音乐的旋律,使他们真正随着音乐的内容、情绪变化做游戏。幼儿在听听、动动、说说中,培养和发展了音乐听觉能力,音乐的记忆能力和动作的协调能力。
2.通过节奏训练,培养音乐兴趣。
幼儿活泼好动,总是蹦蹦跳跳,闲不住。节奏性活动是幼儿喜欢的活动。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拍手、拍腿、拍脚等动作来进行节奏训练。另一方面可以为幼儿提供一些打击乐器,引导他们在有节奏的身体动作和运用乐器演奏活动中感受节奏性活动的兴趣和美感。
3.拓宽幼儿知识面,提高唱歌兴趣。
幼儿歌曲来自幼儿生活,反映幼儿生活。引导幼儿了解与歌曲相关的知识,不仅可以拓宽幼儿知识面,结合歌曲内容培养动手动脑能力,还有助于对歌曲内容、情绪的理解与感受,提高歌唱的兴趣和表现力。
4.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
音乐和语言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一首活泼、动听的歌曲往往就是一首首好的儿歌、诗歌,一首首优美、诙谐的乐曲都好象讲述着一个个有趣的故事。音乐教学不仅能培养幼儿的音乐素质,而且能全面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其中,语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语言是开展音乐教育的重要保证,我们应该寓语言于音乐教育之中。
首先,我们在进行音乐教育时,要有意识地去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在幼儿听完一首歌曲或乐曲后,教师应及时鼓励幼儿讲讲自己的感受和对作品的理解。这样,既增加了幼儿表达的机会,又满足了他们表达的愿望,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能力。
其次,要把握好尺度,即在进行音乐教学活动时,要正确处理好音乐与语言的关系。让幼儿根据音乐进行自编故事,互相讲述,这就给幼儿创造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和说话的语境,幼儿可以凭借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编出自己喜欢的小故事。这使幼儿享受到了表现自我的乐趣,同时发展了幼儿的语言。
总之,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不应局限于音乐课中,应渗透于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当为幼儿创造多样化的环境,使幼儿的生活、游戏、劳动都有优美的音乐伴随,美化幼儿的生活,美化幼儿的心灵。
音乐欣赏是提高幼儿艺术素养和审美认知、审美情感的重要途径。幼儿园的音乐欣赏教学,是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途径,幼儿音乐欣赏活动的实质就是情感的审美。因此,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活动应始终把握一个“情”字,使幼儿在与音乐的对话中,体验情绪、表达情意、表现情感,从而达成陶冶情操的目的。
1.以了解为前提
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情绪体验应建立在两个“了解”的基础之上:
一是了解幼儿。幼儿是欣赏音乐的主体,因此所选择和提供的欣赏素材必须与幼儿的认知经验、情绪体验相吻合。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解读,幼儿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小班可以通过视频情景展示;中班重点在于引导幼儿感受音乐的情感,并通过欣赏活动感受乐句的起始;大班则重点引导幼儿展开丰富的想象,通过语言、动作来表达和表现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
二是了解作品“音乐欣赏以优秀的音乐作品为载体,幼儿的情绪体验也是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呈现出来的”。优秀的音乐作品凝聚着作者崇高的思想感情、伟大的品质和感人的艺术美,但并不是所有的音乐作品都适合幼儿欣赏。
第一次欣赏时,以对过程的关注为要旨。
关注幼儿情感体验的过程。音乐以其博大的情感魅力净化着我们的心灵,美化着我们的行为。
第二次欣赏时,教师运用音画结合的多媒体技术让幼儿感受乐曲所表达的情绪,乐曲开始部分,展现给幼儿的是日出东山、宁静的湖泊、摇曳的渔舟的动人画面,听到的音乐是一段自由节拍的引子,古筝的声音悠远回环,营造出清晨湖畔波光粼粼、水鸟栖息的优美场景;乐曲中间高潮部分,展现在幼儿面前的是渔民欢乐的生动画面,听到的古筝乐力度渐强、速度渐快、情绪欢快热烈,此时幼儿的情绪也高涨和激动起来,似乎感受到了渔民丰收的欢乐;在乐曲的尾声部分,展现的画面是归舟远去、皓月当空,轻柔而舒缓的旋律使幼儿感受到月色的幽静,沉浸在美的遐思之中。
第三次欣赏时,教师采用了分段欣赏的方式,让幼儿通过辨别三段音乐的不同和相同之处,更清楚地感受到不同节奏和不同速度的音乐营造的不同情感。幼儿在教师精心营造的音乐氛围中身临其境,情感的闸门顿时打开了,十分自然地跟着音乐模仿起渔民拉网的动作,幼儿的情感体验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达到了升华。
关注幼儿动作表现的过程。如果说“听”能引导幼儿对音乐形象展开初步联想,那么“动”则使联想进一步深化到具体形象,因此,幼儿在音乐欣赏活动中的动作表现是对音乐逐步熟悉和理解的过程。
2.情境的创设为主线
“情境”二字,勾勒出一个人的内在感觉与外部因素交互作用形成的音乐教学所特有的情感境界。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应创设一种可让幼儿视、听、感、触、动的环境氛围,师幼共同分享音乐所蕴含的情感世界。幼儿本身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音乐欣赏的水平必须在情境中进行、在情境中提高、在情境中升华。一般来说,幼儿音乐欣赏教学中的情境创设是由作品本身的需要、语言来创设情境。
音效创设情境。音效是指现代音乐欣赏教学中,为了提高幼儿的兴趣而选用的生活中的自然音响素材。如,利用废旧矿泉水瓶装上豆子、沙子、小石头等发出不同的声音,利用揉搓报纸模拟风雨声、敲击盆桶发出“雷电声”等。音效创设出的情境既能帮助教师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活动氛围,又能激发幼儿的创造意识。如:古诗新唱欣赏《春晓》中,教师可为幼儿提供了塑料袋、报纸、小响瓶、钥匙串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孩子们利用这些物品模仿风声、雨声、水声、鸟叫声等,有效地利用各种物品和声音源创设教学情境,惟妙惟肖地表现了诗的意境,增强了幼儿对作品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肢体感受情境。单纯的播放音乐感受曲式,对于幼儿来说是枯燥的,是很难理解的。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通过肢体动作让幼儿感受曲式变化。如,“跳圆舞曲的小猫”这首音乐的曲式是ABA,为了让幼儿清晰的感受曲式变化,教师可先为幼儿讲述故事设定情境,A段小猫优雅的跳着圆舞曲;B段小猫看到一只小老鼠,快速的追上去;回到A段的时候,小猫再次优雅的跳着圆舞曲,听到小狗的叫声,迅速逃走。通过故事让幼儿初步了解情境后,引导幼儿自由创编小猫跳圆舞曲的动作,追老鼠的动作,逃跑的动作……教师引导幼儿随音乐进行肢体动作表演感受音乐曲式变化。通过这种形式,将抽象的音乐曲式用肢体动作情境表现出来,让幼儿记忆深刻。
探究目标:
1.喜欢接触新事物,经常问一些与新事物有关的问题。
2.常常动手、动脑探索物体和材料,并乐在其中。
3.能对事物和现象进行观察比较,发现其相同与不同。
4.能根据观察结果提出问题,并大胆猜测答案。
5.能通过简单的调查收集信息。
6.能用图画或其他符号进行观察记录。
7.知道油比水轻,油会浮在水面上。
8.知道不同的纸吸水性是不一样。
9.能够说出电池有正负极,通过连接导线,使小灯泡亮起来。
10.能够说出蜡烛燃烧需要氧气,当杯子里的氧气被蜡烛燃烧完以后,蜡烛因缺氧熄灭。杯中空气减少,水面升高。
11.能够说出胶囊翻跟头的原因:是因为钢珠是圆的,他可以在胶囊内自由滚动。钢珠比胶囊重,当钢珠滚到胶囊的这一头时,改变了胶囊重心,胶囊的另一头就翘起来,这样就连接不断的滚动。
12.能够说出不倒翁不倒的原因:面积越大,不倒翁站立的越稳。不倒翁倾斜的程度越大,重力产生的作用就越大,摆动就越大。13、在不品尝的情况下,能够说出哪个是清水,哪个是盐水。
13.能够说出摩擦产生振动发出声音。
14.能够说出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
15.能够说出苏打粉与醋混合会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知道二氧化碳可以灭火。
观察目标:
1.能发现动植物的生长变化及其基本条件。
2.能发现常见材料的溶解、传热等性质或用途。
3.能发现简单物理现象,如物体形态或位置变化等。
4.能发现不同季节的特点,体验季节对动植物和人的影响。
5.初步常用科技产品与自己生活的关系,知道科技产品也有利也有弊。
6.能够说出磁铁同极相斥,异性相吸的特性。
7.能够说出蜡烛长短、粗细相同的情况下,大瓶子里的空气支持蜡烛燃烧的时间长,小瓶子里空气支持蜡烛燃烧的时间短。
8.能够说出杯子里的空气受热,体积膨胀。杯子里的空气冷却,体积收缩。
9.杯中装满水,杯中没有空气,杯中水对纸片的压力小于杯外的大气压,所以当用纸把杯子盖住倒过来后,纸片不会掉下来。
10.能够说出密度大的液体沉在底部,密度小的液体浮在上面。
11.能说出平面镜成的像和实物是等大的,对称的。
12.能够说出为什么木珠在光滑的平面上比在粗糙面上滚得快。
教学要求:
小班:手口一致点数4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理解4以内基数的实际意义,能按数取物。
中班:能正确点数10以内物体并说出总数,理解实际意义。知道10以内相邻两数多1少1的关系,掌握10以内数的守恒。
大班:会10以内倒数、顺数、倒接数,数的顺序。学习按群计数,学习三数相邻及自然数等差关系。
教学方法:
1.点数后说出总数。
2.理解数形成,在比较两数相邻的基础上,知道多1少1,理解添上、去掉。
3.相邻两数比较和转换(相等变成不等,不等变成相等)。
4.按数取物,按物取数。
5.运用各种感官感知数量。
6.学习数守恒的方法:同数异长、同数异位、异数等长。
7.学习接数、倒数、卡片游戏、口头游戏、拍手游戏。
8.认识三数相邻及自然数等差关系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