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跳绳是一项全身性运动。人在跳绳时,以下肢弹跳为主,同时配合手臂摆动,腹肌收缩提腿等动作,所有这些动作既能促进呼吸加深、血液循环、心肌增强,还能刺激脑下垂体分泌,增加脑细胞的活动,提高思维反应能力。这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幼儿园从大班阶段开始让孩子尝试学习跳绳。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跳绳的学习过程却非常的枯燥,所以帮助孩子学习跳绳关键是如何缩短这段枯燥的学习过程。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借鉴:
1.熟悉绳性。
在幼儿学习跳绳之前首先要让孩子充分的来玩绳,其目的在于让孩子感受绳子的特性,激发幼儿学习跳绳的兴趣。熟悉绳性的方法多样,可以在区角中投放绳子,也可在日常的锻炼活动中让幼儿利用绳子进行一物多玩,还可以组织专门的绳子主题活动。充分熟悉绳子的特性能帮助幼儿更快的学习跳绳,增加学习积极性。
2.增强跳跃。
幼儿在真正拿绳之前还要巩固跳跃技能。跳绳这一运动下肢的跳跃是核心动作。幼儿在小班及中班的体育锻炼中跳跃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跳绳对“跳跃”的要求来说还比较薄弱。常表现为跳绳中跳跃力度控制差,脚掌落地缓冲差,身体保持平衡差等问题。所以在跳绳之前要有意识地针对以上几方面加强跳跃练习:
1)掌握跳跃落地缓冲要领,减少跳跃中对脑部及身体骨骼的冲击力。
2)控制跳跃高度,减少跳绳中的体力消耗,保证持久的跳跃。
3)保持跳跃落地时的平衡性,不前后趔趄,左右摇晃。练习跳跃的方法比较丰富。跳线是练习跳跃中身体保持平衡的好方法,教师可在地上划一直线,让幼儿根据直线前后跳跃,掌控身体的前后平衡,再根据直线左右跳跃,保持身体的左右平衡。待幼儿能熟练的根据直线跳跃之后可让幼儿跳十字线,教师喊口令,幼儿进行前后左右的混合跳跃,以此增强跳跃的灵活性,保持连续跳跃中身体的平衡性。
3.徒手摇绳。
当幼儿能有控制的进行跳跃之后还要学习如何摇绳。在此环节首先要让幼儿学习如何拿绳。幼儿一开始拿绳时绳子在手心中的方向经常要搞错,教师可提供多次示范。其次还要教会幼儿如何调节绳子长度。绳子过长的话可以通过在手掌上绕圈来缩短绳子,注意绕圈的时候要按照顺时针来绕。幼儿会握绳会调节绳子的长度后,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两手放在齐腰的身体两侧前后摇绳。在摇绳练习中,幼儿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1)摇绳起点过高。有的幼儿担心绳子不能顺利甩过头顶手臂举得很高,甚至到后脑勺处,这样其实不容易手臂发力,更难甩过头顶。对于这些孩子教师可让幼儿亲身感受一下放在腰部和放在头顶哪个更容易把绳子甩过去。
2)手臂分得过开。孩子刚摇绳时总是把手臂分得很开,他们怕绳子甩过去的时候会擦到身体。这样绳子虽然甩得过去但是手臂僵直坚持不住很长时间。对于这些孩子老师可提供示范,示范的时候请幼儿重点观察老师手臂分开的距离,让其明白不用伸得过开绳子也能够顺利通过。
4.分解练习。
在前几个环节的准备练习之后我们就可以请幼儿真正尝试拿起绳子跳过去了。但是在会连续性的跳绳之前幼儿还是得分解练习,即学会跳过一个。在这一环节幼儿往往会出现两个能力水平:
1)完全分解,即先把绳子摇过去落地之后,再双脚并拢跳过去,然后再摇第二次。
2)摇跳合一,达到这一水平的孩子已经能把摇和跳两个动作协调的完成了。第二种水平以第一种水平为基础。有的幼儿在此环节练习的时候往往容易操之过急,还没有熟练的完全分解练习就尝试着摇绳和跳跃同步,结果其表现往往是一个都跳不过去。老师得让他们宽下心来先进行完全分解练习,抡一下绳子跳一个。
5.连续跳绳。
连续跳绳是跳绳学习的最后一环节,在此环节既要帮助幼儿将分解练习连起来,还要使幼儿能更加协调的动作,跳得更多,跳得更快。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跟着老师拍手的节奏来跳绳,拍一个跳一个,先慢后快,逐渐加快让幼儿没有明显的感觉,但是两下跳跃之间没有空闲停下来,其自然就会连续动作了。待幼儿会连续跳了之后还要引导幼儿提高跳绳技能:
1)身体各部位动作更加的协调,各种花样跳绳在这里非常有用,可以介绍给幼儿,如单脚跳、向后跳、跑步跳、跳长绳、带人跳等等。
2)跳得更快更多,这一方面与协调地动作有关另一方面与体力的消耗有关。要让幼儿减少体力消耗必须要求他们学会低低地跳有高度控制的跳跃。另外也可请协调性较好的幼儿学习分脚跳减少体力消耗。
据以上的分析,在跳绳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练习目的和要求,前面阶段的练习是后面阶段的铺垫和准备,每个阶段的练习都会对跳绳学习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指导孩子练习时要按阶段有侧重地练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因材施教、个别指导。
幼儿有个别能力差异,在跳绳方面表现的也非常明显。如有的幼儿学习跳绳非常快,没几天就已经学会了,有的幼儿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有的幼儿在第二阶段需停留的时间较长,有的幼儿第三阶段需要更塌实的练习。差异造成幼儿学习速度有快慢,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幼儿学习的程度遇到的问题困难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7.一线教师经验分享:
(1)绳子稍微长一点,每次甩绳子要能打到地上,而且两手要同时。甩绳子的方向是向中间甩,可以在前面画一个点,每次最好能甩到,进行练习!用力要求,主要是手腕用力!
(2)学习跳与甩绳子相结合起来,这是紧接着第一步学会之后:要求和第一步一样!跳和甩结合:跳的时候要求孩子听到绳子打地的声音,就跳一下!这样反复练习就可以了!直到协调为止!
(3)用一根绳子尝试跳!
(4)最关键的是多加练习,等到孩子掌握了跳绳的基本要领之后,试着让孩子连贯起来跳,一次跳两下、三下……逐渐加量。
区域材料摆放应是以幼儿身心发展、幼儿兴趣、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相适合。材料摆放要考虑到与幼儿相互作用,促进幼儿主动探究。 区域摆放要温馨,体现区域教学的优势,材料丰富:
1.各区域有自制延申玩教具,结合班级主题,区域中每周有新增加材料的投放。
2.感官、数学区:材料数量不少于5种
语言区:语言区是最大的区域,指读本、挂图与手偶、图片讲述材料丰富(10种以上)
益智区:自制类玩具不少于5种,每周有更新
艺术区:工具类与材料类分开明确,材料丰富、每周有更新
科学角:工具种类不少于5种
建构区(小中大班):自制类玩具不少于5种,每周有更新
娃娃家(托班):材料不少于10种,帐篷能够为幼儿提供私密空间生活区。每学期有更换材料与延伸内容(更换添加不少于5种)
1.教师要多利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让幼儿在做其他事情中,边玩边吸收知识。
2.教师在不影响正常教学时,随时可播放素听故事、名曲欣赏等。
3.潜课程主要是以幼儿无意识吸收学习为主,不强调当时掌握了哪些知识。
4.在过渡环境中,教师提醒幼儿尽量小声说话和交流。教师在教室内也不要大声说话,学会轻声细语地与幼儿交流。
5.教师要能抓住随机教育的契机,潜移默化传授知识点和要培养的目标。
故事表演是幼儿非常喜欢的语言活动形式。它是以声音表情、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来创造性地再现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一种表演活动。幼儿在故事表演活动中,对表现人物外形特征和情绪情感体验的面部表情及身段表情掌握较好,但对故事表演中最关键的声音表情却很难掌握。究其原因,一是声音表情不像面部表情和身段表情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对幼儿来说不够具体形象,较难理解。二是缺乏系统的训练和指导。三是幼儿对文学作品内容理解与掌握有较大困难。那么,如何提高幼儿故事表演的能力,尤其是提高幼儿用声音塑造角色的能力呢?
方法如下:
1.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给孩子一碗水,教师必须有一桶水。故事表演也是一样,无论是语言教学活动时,还是餐前、睡前给孩子讲故事,教师都要坚持有表情、绘声绘色地给孩子讲述。用自己的声音给孩子们塑造纯洁美丽的白雪公主、骄傲自满的小公鸡、淳朴善良的长发妹、威武雄壮的狮子大王等生动的形象。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他们爱听老师讲故事,会在老师的带动和感染下,爱上自己讲故事,表演故事。他们耳濡目染,知道故事应该用心去讲述,用声音去表演。他们希望自己能讲得像老师一样动听,表演得像老师一样精彩。有了这样的愿望和要求,他们学习声音表情的各种运用,自然不会觉得枯燥、难懂了。
2.学习基本的声音表演技巧:声音也是有表情的,各种各样的声音传递着不同的信息,声音表情实质上就是语气、语调、语速的变化表达人物不同的情绪、情感及音色的区别代表的人物不同的形象特征。希望幼儿学习声音的表演技巧,首先要让他们理解,可采取了以下的步骤:
(1)知道声音有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声音表情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初步了解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如说同一句话:“下雨了”用较高的音高、较快的语速及向上的语调说出来,能表达一种快乐、欣喜的情绪;用较低的音高、较慢的语速及向下的语调说出来,表达的是一种沮丧、失望的情绪。通过此类具体、形象的例子,逐步引导幼儿对声音表情及正确运用声音表情的重要性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
(2)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学习,训练声音表情表演技巧。在幼儿理解的基础上,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训练、指导,给孩子设置一些情景,让他们用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表述一句话。比如:大灰狼看见了小白兔,大灰狼说:“我要吃掉你!”小白兔说:“救命啊!救命啊!”等等。接着让孩子分辨、学习运用不同的音色,请他们自己比较分析情景中的人物形象应该用什么样的音色来表现。比如:大灰狼和小白兔,大灰狼应该用粗重的声音还是尖细的声音?小白兔该用什么声音表现,引导幼儿自己分析、判断,培养他们使用不同音色表现人物形象的能力,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3)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结合作品进行训练。故事表演离不开文学作品,要想表演好故事,必须引导幼儿深入的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角色的形象特征、角色的内心活动、情绪变化等。比如表演故事《咕咚》,引导幼儿用尖、细、快的声音和心慌的语调表现小白兔。教师就可以问小朋友:”为什么要用这样的声音来表现小白兔?用粗、慢的声音行不行?小白兔心里在想什么?“等问题。要求幼儿用不同的声音去表现狐狸和猴子,则引导他们思考:狐狸的性格怎么样?谁更焦急?通过分析、比较,幼儿表演时用较慢、带波折的声音表现狐狸,用较直、较快的声音表现猴子。要求幼儿表现大狮子,则提问:大狮子是什么样子的?它在故事里是一只什么样的大狮子?应该用什么样的声音去表现它?引导幼儿用较粗、较慢、有力的声音表现出大狮子威武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