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运算能力是幼儿学习数学所具备的基本能力,是学习数学的基础。口算速算训练能够提高幼儿举一反三的能力、思维的灵敏度和自信心。
1.理解什么是口算速算
口算,就是一边心算一边口说的运算。口算就是用脑计算,用口头叙述记忆当时的结果。速算,利用数与数之间的特殊关系进行较快的加减运算。用一种思维、一种方法快速准确掌握任意数之间的速算方法。
2.具体实施策略
① 重视思维过程,形成技能技巧
口算能力的形式是一个渐进过程,在形成计算技能的过程中,幼儿思维活动逐层压缩,步骤逐步简化,计算推理过程也逐渐简化,随着熟能生巧,幼儿可达到脱口而出。
② 先慢后快的原则
初期训练,侧重于法则的理解和基本计算方法的掌握,只要求正确,不要求速度,着力于巩固口算知识,逐步形成口算技巧。在理解掌握计算方法上,逐步达到正确和速度的同步。
③ 加强目的性,有针对性的训练
首先,加强基本口算的训练。打好基本功,切实提高幼儿的计算能力。
其次,易错的题目要及时预防,反复练习。易混淆的题目比对练习,增强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④ 训练形式体现灵活多样
首先,训练形式以分散、集中相结合。在平时坚持分散训练,经过一段时间,可进行集中训练,帮助幼儿归纳方法,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由量到质的飞跃。
3.常用的口算速算方法
凑十法、借十法、去尾法、拆补法、分组凑整法
① 分类练习
在连加“凑整”速算练习中,先集中练“凑十”,再集中练习“凑百”,最后集中起来练习,引导幼儿整理“凑整”法的算理。
② 口诀法
进位加法(凑十法)
凑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退位减法(破十法)
破十法:减九加一,减八加二,减七加三,减六加四,减五加五,减四加六,减三加七,减二加八,减一加九。
平十法:看大数,拆小数,减为十,减剩数。
③ 趣味儿歌法
看大数,分小数,凑成十,加剩数。
小朋友,拍拍手,大家来唱凑十歌。
④ 做减法想加法
凡减8,被减数个位加上2,就是它的得数;
凡减7,被减数个位加上3,就是它的得数;
凡减6,被减数个位加上4,就是它的得数;
凡减5,被减数个位加上5,就是它的得数;
凡减4,被减数个位加上6,就是它的得数;
凡减3,被减数个位加上7,就是它的得数;
凡减2,被减数个位加上8,就是它的得数;
⑤ 退一加补法(100以内退位减法)
30-1,退1加9,等于29; 30-2,退1加8, 等于28;
42-3,退1加7,等于39; 51-4,退1加6, 等于47;
52-5,退1加5,等于47; 63-6,退1加4, 等于57;
76-7,退1加3,等于69; 85-9,退1加1, 等于76;
76-9,退1加1,等于67; 93-8,退1加2, 等于85。
通过科学系统的训练口算、心算,用头脑思考,在理解数理题的基础上加快运算速度,培养良好数学思维的孩子,掌握的是系统的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通过正确的口算、速算方法的培养。从而贯穿整个学习生涯。
1.利用各种“版”的这种媒介形式,表达儿童的思想感情。
2.版画的复数性,一版多印这就是版画的复数性。由于这一特点,所以便于参加各种形式的交流,同时参加异地展览、送亲友、同学、在家里和公共场所悬挂。这些作品都是以原作的形式出现的。
3.版画的制作必须使作者自画、自刻、自印这三个过程来完成,学生易于产生兴趣,在制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眼、手、脑这三者的协调性,同时启迪学生的思维,促进大脑发育,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
4.版画是画和操作的结合物,带有一定的手工性,学生更愿意参与,通过制作版画作品来展示小作者的劳动智慧和他们不锻炼技巧的坚韧精神,这些都是通过整个的创作过程体现出来的。
5.最后意外的印刷效果,学生刻制时有一种乐趣,一旦印出来,学生会更加兴奋,产生一种极大的满足感,增强了他们的创作信心,是他们创作版画的兴趣更浓。
6.版画和生活的结合。好的版画在作品,可以直接印在自己的背心上,以展示他们的劳动成果。学生便会有一种自豪感和荣誉感,把大家的版画装订成版画集,共同学之间互相欣赏传阅,还可以组织学生制作成贺年片的形式互相赠送,以表达关怀之情。
幼儿园不仅仅是把版画教育作为创办特色教学的一种手段,而更重要的是把版画作为对孩子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切人点,营造一个校园版画的创造情景与氛围,使儿童在版画实践活动中去体验。去领悟,实现三维目标的和谐发展。
由于现在的家长更注重智力发展,大部分孩子的身体素质普遍下降。儿童耐力训练有很大的必要性。
耐力素质是指人在长时间工作或活动中克服疲劳的能力。孩子跑不动、跑不长,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耐力素质低下代表了一个人的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机能低下,而这会使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高致命性的疾病发生率大大增加。现在家庭和学校之所以对这种危害没有重视,是因为危害造成的大面积的后果往往现在不发生、看不到,要等到中年甚至老年以后才发生。现在不跑,祸及的是40岁之后。
从有效性和组织工作的便利性出发,徒步远行是最好的选择。可以增强肺的气体交换功能,可以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提高人的抗疲劳能力。徒步走不需要装备,不需要器械,对场地没有特殊要求。
1.注意选择良好环境
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在心理上对儿童起着重要的作用,能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减少疲劳,同时,发展耐力素质,最主要是保证机体供氧充分,如在河边、树林、公园或在氧气充分的露天场地等进行快步徒步行走, 就能充分保证机体供氧,注意尽量不在坚硬的水泥地面上反复进行走、跑等。如果长期在硬地面练习,就会使下肢骨的骨化点受到过大、频繁的刺激,易引起过早的骨化或骺软骨的损伤,从而影响骨的正常发育。所以,选择良好环境是不可忽视的。
2.注意呼吸方法
在进行耐力训练时,由于儿童的大脑皮层对呼吸的调节机能较差,不注意呼吸的节奏,呼吸与动作往 往不协调,特别在速度加快时更为时显。所以,要教会他们采用科学的呼吸方法。 “二步一吸,二步一呼”或“三步一吸,三步一呼”的方法。
3.注意以有氧耐力训练为主
有氧耐力是指心血管耐力而言的。由于儿童的心脏血管正处在发育之中,与成人相比,他们心脏的心肌纤维短而细,弹性纤维分布较少,心脏发育还不完善,心脏的容积、重量都比成年人小,从而心脏收缩力较弱,心脏的每次搏出量和每分搏出量都比成年人小。根据儿童心血管系统这一特点,耐力训练应发展以有氧耐力为主的训练,用以改进氧气输送系统和肌肉代谢系统的功能,发展心血管系统功能。
4.注意控制训练的时间、量和强度
儿童在进行耐力训练时,运动时间不宜过长,运动量和强度不宜过大,必须严格地控制训练的时间、量和强度。因为儿童在安静时氧化过程比成年人旺盛,每公斤体消耗的氧量多,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比成年人相对较少,紧张练习不能持久,耐力差。同时,在紧张练习时,儿童血乳酸含量较少,说明他们无氧代谢的能量物质储备较少。所以,在耐力训练过程中,合理安排练习的时间、量和强度,因人制宜,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耐力素质。另外,儿童在耐力训练时,应注意男女区别对待。
听力训练
节奏训练:打击乐器奏法及应用。
律动训练:声势、形体、游戏等训练及应用。
语言学习:作为音乐语言教学训练及应用。
创造性能力培养。
“为孩子们的音乐”是奥尔夫教学法的基本内容。
这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说白。内容取自本民族、地区的儿歌、童谣等。在实际教学中常把所学歌词以说白形式教给学生,并配以音韵、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等。
②唱歌。对于初学音乐的孩子,奥尔夫教学法并不要求他们必须学会读谱。它选择的歌曲多为五声调式,并采用听唱法教学,从感知入手使学生摆脱纯理论的识谱、视唱、乐理知识等的学习。这种方法对于从幼儿园刚走进小学校门的低年级学生更为合适。
③声势。是以人体为天然乐器通过拍、打、跺、捻、捶、搓等发出不同力度的声响所具有的姿势。声势通常是和节奏连在一起的。它通过拍手、拍腿、跺脚、捻指等学生易学易做的方法做一些单声部或多声部的节奏训练,并多以“卡农”形式出现。
④打击乐器。这里所指打击乐器包括两种。即无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沙球、三角铁、双响筒、手鼓、西斯特等和有固定音高的打击乐器,如音条乐器(钟琴、钢板琴、木琴等)、定音鼓等。奥尔夫乐器具有简单易奏的特点,以五声音阶为主,通常是为主旋律伴奏。以一个低音或一个五度“波尔动”(通常为调式的主音与属音)或将几个音按固定节奏型组成“固定音型”反复使用于全曲,是奥尔夫乐器伴奏中常用的方式。
⑤舞蹈。这里指的舞蹈包括律动、表演等。同时,又都不能等同于有关艺术门类的专业概念,而具有“元素性”的含义。奥尔夫教学法所设计的舞蹈对于任何没有学过舞蹈的人也能学会。它所要求的是按音乐的节奏跳、按音乐的形象去想象,最重要的是即兴,学生们可以自由设计,自由编排自己理想的动作。
⑥音乐与美术。奥尔夫教学法经常把一首乐曲用美术图形表示。根据乐曲的旋律、力度、速度、重复等设计几种不同的符号把乐曲的结构明确地显示出来,形成一个极易看懂的图形谱。根据这个图形谱或说白或运用打击乐就能极方便而有效地为所学乐曲伴奏了。此方法多用于欣赏音乐。
⑦游戏。奥尔夫教学法要求每一节课都是游戏。当然这种游戏不是单纯地玩,而是通过游戏学习音乐知识。它所设计的游戏都是具有音乐性的,都和音乐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⑧戏剧。奥尔夫教学法把本民族的民谣、童话、民间故事等编成音乐舞蹈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小歌舞剧。当然,这里一切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他们的创造精神在欢乐和愉悦的课堂气氛中得发展。
⑩欣赏。奥尔夫教学法欣赏音乐的原则是让孩子通过自身的活动直接去感受音乐。它有时用不同的节奏乐或不同的声势表现音乐中某一特定乐句,有时则采用图形谱分析出乐曲的结构,让学生在读图形谱的过程中欣赏音乐。它提倡的欣赏是主动地欣赏,而不是被动地听,然后逐一地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