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域包括益智区、美工区、数学区、生活区、阅读区、建构区、植物角、科学角。
在光线充足的地方布置图书区,美工、建构区、生活区布置在离水源较近的地方,动静分离,建构区远离图书区,环境布置温馨丰富,充分发挥功能性。
1)玩具柜不靠墙(用环境控制行为)
2)玩具柜不衔接
3)明确教室家具数量,一区一桌,以防相互干扰,大的空地用玩具柜隔开,以免孩子在教室跑动发生危险。
培养和训练幼儿的节奏感是幼儿园音乐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幼儿学习音乐基本技能、技巧的基础。节奏被称作音乐的骨骼,是音乐情绪和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是使幼儿能体验感受节奏在音乐艺术中的情绪,感受节奏美,并能准确地再现节奏的能力。
1.带领幼儿发现和理解节奏
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充满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动物的叫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告诉幼儿 ,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 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
2.用语言通过歌词培养节奏感
在幼儿对节奏有了一定的感受和理解后,可组织他们用语言来表现节奏。 幼儿歌曲的歌词具有一定节奏性,幼儿可以一边说,一边用手打出节奏,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还让幼儿比较分析那些儿歌和歌曲节奏与他们学过的那些节奏型相同。这样,不仅训练了幼儿打击节奏的能力,同时还训练他们听辩节奏的能力。
3.一对一式教学。针对每个幼儿的特点进行个别有针对性的练习。
4.对实在不喜欢打节奏的幼儿,不强求孩子一定去做,幼儿在旁边听也是一种学习和熏陶,随着年龄增长,会有所提高。
5.在多次训练后,一般指一学期后,如果某些幼儿仍然节奏感差,教师就安排在一节音乐课中跟随音乐做动作(律动)即可或做其他辅助工作。
1.根据儿童的年龄分餐,冬季保温、夏季降温。
2.分餐的公平性,掌握每个孩子的食量。
3.低龄儿童进餐为少食多餐为宜,每次一小勺饭,一小勺菜,不可用大饭勺舀一大勺子给孩子,尤其不能饭菜同碗,避免孩子感觉无食欲。
4.进餐慢的先盛饭。
5.肥胖儿先喝汤,后进餐。
6.提前分餐,确保分餐无幼儿过多等待现象。
首先在教研时,应当明确教研的主题、题目。在教师分享时,先可以让老师把她的观点表达完整。如果发现跑题,再委婉的提醒老师,询问她此次教研的内容是什么?再与老师们一起讨论本次教研的内容。
2.教学主任把控会议能力,能引发讨论,也能收回,随时控场。
3.出现偶尔一名老师的跑题不可怕,可怕的是全体跑题,而教学主任全然不知。所以,预防万一,主持者应该把会议大纲列出来:从始到终主持人要问大家的问题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什么问题?围绕问题去讨论。
语言区里面有:手偶、指偶、头饰、百科卡、多米诺纸牌、三幅识字卡片。
1.靠门书柜:进门的一侧,放从家里带来的书或者从绘本图书室借阅的,这样孩子一进门看到比较醒目。内侧格子里放孩子教材类图书,比如:《素听字卡》、《三字经》、《古诗接龙》等。
2.三层柜:第一层摆放指偶和手偶用来套在手上进行表演
第二层:多米诺、百科卡、头饰
第三层:三幅字卡放最下面一层
每层三种,一共是三层,语言区里一共是九种玩具。
3.靠近晨检袋的柜子:上层放教师的文案类。下层可以依次放孩子的九大课程练习单。
4.语言区因为看书所以要求光线要好,区与区之间要考虑。
5.语言区属于安静的区域,所以旁边不能靠近吵闹的区域,这块要选择清楚。
6.两个玩具柜之间不衔接。
7.玩具柜不靠墙。
8.玩具柜中间不留过道。起到隔档、隔断的作用,不是一个只是放玩具的作用。
9.玩具放回的原则:层与层之间不变位置,若孩子放错层,老师要进行调整。同一层位置可以互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