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以往的很长时间内,幼儿音乐与美术教育是两门独立的艺术课程,体现在许多幼儿园安排课程时音乐、美术互不联系,于是产生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兴奋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把音乐、美术同划为“艺术”领域,使之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基本思想和原则。两者都能激发幼儿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两者都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两者都是幼儿的精神创造活动,同为发挥幼儿创造力的最佳载体。既然音乐与美术有如此多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艺术活动形式。
音美融合的课程模式是以音乐活动(或美术活动)为主线,将绘画、手工、舞蹈、戏曲、音乐、歌曲、语言等艺术学科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并将艺术表现的内容、情感、形式、风格融为一体,创造一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方法鲜活的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在艺术能力上得到升华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点入手:
艺术活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如果将音乐和美术一起,就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美术为主线的活动中相应地引用音乐,会给整个过程渲染一种与绘画主题相应的情感,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创设相应的意境,激发幼儿情感。
如欣赏名画《梦》、《哭泣的女人》,我们一同配以音乐《江河水》、《小夜曲》共同欣赏。悲苦的音乐《江河水》配以作品《哭泣的女人》,恬美的音乐《小夜曲》配以作品《梦》。在这基础上,可以结合音乐与幼儿一起来分析两幅画中线条的表现手法,作品《梦》所采用的是弧线、曲线则与柔和、舒缓的音乐相对应;作品《哭泣的女人》采用的是折线、直线、三角线则与悲苦、凄凉的音乐相对应。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开阔眼界。音乐与美术作品同能给人以感觉,人类的各种感觉把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通感。
如意愿画《音乐》,可准备许多的颜料,让幼儿欣赏各种不同感觉的音乐,如,喜庆的《欢庆锣鼓》、《金蛇狂舞》,悲凉的《二泉映月》、细腻流畅的《茉莉花》,雄壮有力的《西班牙斗牛曲》……随后让幼儿说说每段音乐的不同感受,并提问如果让你把这段音乐用颜色来表示,你选什么颜色?为什么?最后幼儿在音乐声中凭着自己对乐曲的不同感受选择了相应的颜料。活动中,幼儿用红、橙来表现喜庆;用灰、黑、蓝来表现悲苦;用粉色表现柔美;用纯色表现明快……音乐让幼儿感受到色彩的冷暖、色彩的明暗、色彩的对比。在活动中音乐与色彩的感觉是相通的,它们给人们的感觉在幼儿的画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激发音乐与绘画的想象。
在现代绘画作品如: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蒙可、达利等大师的作品中,都有着像孩童天真稚趣的心,他们用自由自在的手法去表现自己的绘画构思,他们的画风很浪漫,让幼儿的思维在那诗一般的画面中自由地驰骋,也可以鼓励幼儿在模仿、游戏当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活跃他们的思路。
想象是幼儿创造性自我表现的基础,没有一件事物能够像音乐一样,带给我们如此广阔的想象空间,因为同一音乐,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奇特的想象。幼儿在音乐中大胆想象,他们可以超越常理和常规,也能超越时空,跨越古今,能让河水倒流、时间倒转,使各种常理常规重新变换。
《野蜂飞舞》是一首情绪欢快、节奏简练的音乐作品。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这首曲子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地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让幼儿欣赏这首有趣的曲子,并把自己对曲子的感受画下来,是启发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又一良机。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给幼儿每人发纸和笔,让他们边听边画,把自己真实的感受画下来。乐曲一开始就是节奏鲜明、旋律时高时低、快如流水的音乐,幼儿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吸引住。有的幼儿拿着笔点着头,随音乐摆动着;有的幼儿却一动不动地思考着什么,教师不会干涉。音乐开始许久,幼儿才渐渐下笔,教师不必给幼儿太多的指导。只需要引导幼儿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画下来就可以了,看谁画得最特别、最有趣。当欣赏完后。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有的在两个小孩头顶上画了几个很大很大的雷电,表示要下雨了;有的画的是很多很多的波浪线表示岩浆;有的画的是下了一场很恐怖的台风雨;有的画的是海啸,就要淹到房子了……他们每个人想出来的情景都不一样,但却跟曲子所表现出来的快、急、变化有着相同的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启发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音美相融的课程模式,会让我们想到黑格尔在《美学》中一段言简意赅的话:“音乐和绘画都有密切的亲族关系,部分地由于在这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的比重,现在的艺术教学,在材料处理方面,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美术与音乐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都受到共同的艺术规律的制约,因此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它们之间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把艺术探索的步伐渗透到事物本质的深处去,合理的将音乐和美术想结合,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1.要求幼儿进餐完毕,保证饭菜吃干净,再送餐具。
2.送餐具前将自己座位处餐桌残渣、掉的饭菜等擦干净。(每张餐桌中间位置提前放一块抹布),将残渣擦扫在自己的碗中后,推椅子入位。
3.如果是一盘一碗,盘子在最地下,碗在中间,勺子放碗中,筷子放碗上,双手四指两边端盘,双手大拇指两边压住筷子,起身送餐具。
4.如果是餐盘,幼儿将勺子或者筷子放在餐盘中,端起后,起身送餐具。
5.教师指定幼儿送餐位置,餐盘、碗、筷子(勺子)各放一个位置。固定位置不要变动。
小班益智区有2个三层玩具柜,1张桌子和6把椅子组成。
两个柜子的第一层:都放高的材料,比较占空间的玩具。
中间层:磁铁类的,磁铁画板、磁铁迷宫,串珠。放拼图类的(另一个柜子中间层)
最下层:插片和积塑类。有六个绿色的盒子,每个盒子里放入插塑类,插片类。积木比较大放在另外3个绿色盒子里,放于最下层。
1.首先应该明确,观察笔记是教师对幼儿区域观察或者个案观察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加强对幼儿的认识和了解,便于教师自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更可行的教育方法。观察记录应该是一个连续性的观察,所以一个学期只对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观察对象的选择可以是教师平时认为比较“特殊”的幼儿,比如幼儿的行为、习惯、语言等有一些特别的表现。而观察目标一定是问句形式的,老师平时困扰的一些疑问,比如“小明为什么玩玩具时总是打人?”
2.确定了观察对象和观察目标,接下来较为重要的就是记录的过程,观察记录的过程应该客观、真实、具体,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描述,也不能出现笼统的概括性的用词,以便真实地记录幼儿当时的情况。
3.教师通过对过程的了解,进行原因的分析,并制定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制定的措施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所以在不断的发现探索中,反复地去研究,从而制定出更适宜的方法策略。
4.在批阅教师观察笔记时,发现教师观察记录是否目标明确?观察过程是否原汁原味地记录,观察分析是否科学专业,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可行等,给予老师适时的方法建议,帮助老师在自己记录、自己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