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光,水,电,磁,气,摩擦、力、化学反应等
大班实施一日流程中适量减少区域活动时间,增加幼小衔接课程时间。每周2次区域活动时间,三次幼小衔接时间,尤其到了大班下学期,可减少到一周一次区域活动时间,一周四次幼小衔接课程时间。具体实施安排如下:
晨间接待7:00~7:30
晨间拉琴练习 7:30~8:00
早餐时间8:00~8:30
区域活动时间8:30~9:15(一、三、五,为幼小衔接课程时间)
座圈时间9:15~9:30
加餐时间9:30~9:45
微课程时间9:45~10:00
户外活动时间10:00~11:00
微课程时间11:00~11:30
午餐时间11:30~12:00
餐后散步时间12:00~12:15
午休时间12:15~13:30
起床加餐时间13:30~14:00
主课程时间14:00~15:00(特色课程、幼小衔接课程时间)
户外活动时间15:00~16:00
微课程时间16:00~16:30
晚餐时间16:30~17:00
离园时间17:00~18:00(课外课时间)
1.区域活动接近尾声时,教师可以播放固定音乐,告知幼儿只要这个音乐响起,说明就要收玩具(操作材料)了。
2.要求幼儿玩具一定要放回原处,再取玩具(操作材料)时,就要知道从哪里拿的放回到哪里去。
3.收放玩具时要收放整齐,不能随便摆放,便于后面操作的幼儿使用。
4.摆放玩具时最好有标识,便于幼儿放回时不放乱,例如:相对应的照片,卡片,标记等(在玩具框上贴一张,在放置玩具的玩具柜相应位置上再贴一张。)
5.对于不按要求收放玩具的幼儿,教师可让其他收放好的幼儿示范指导幼儿收放方法。
6.对于幼儿已经拼搭好或者插好的玩具,幼儿舍不得拆收的,可找固定地方展示幼儿作品。
7.幼儿未完成的作品或者手工,单独存放在一个小筐中,便于下次活动时继续完成。
小班益智区有2个三层玩具柜,1张桌子和6把椅子组成。
两个柜子的第一层:都放高的材料,比较占空间的玩具。
中间层:磁铁类的,磁铁画板、磁铁迷宫,串珠。放拼图类的(另一个柜子中间层)
最下层:插片和积塑类。有六个绿色的盒子,每个盒子里放入插塑类,插片类。积木比较大放在另外3个绿色盒子里,放于最下层。
1.首先应该明确,观察笔记是教师对幼儿区域观察或者个案观察的记录,在记录的过程中加强对幼儿的认识和了解,便于教师自身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寻找更可行的教育方法。观察记录应该是一个连续性的观察,所以一个学期只对一个观察对象进行观察,观察对象的选择可以是教师平时认为比较“特殊”的幼儿,比如幼儿的行为、习惯、语言等有一些特别的表现。而观察目标一定是问句形式的,老师平时困扰的一些疑问,比如“小明为什么玩玩具时总是打人?”
2.确定了观察对象和观察目标,接下来较为重要的就是记录的过程,观察记录的过程应该客观、真实、具体,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描述,也不能出现笼统的概括性的用词,以便真实地记录幼儿当时的情况。
3.教师通过对过程的了解,进行原因的分析,并制定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制定的措施有可能是对的,也有可能是错的,所以在不断的发现探索中,反复地去研究,从而制定出更适宜的方法策略。
4.在批阅教师观察笔记时,发现教师观察记录是否目标明确?观察过程是否原汁原味地记录,观察分析是否科学专业,采取的教育措施是否可行等,给予老师适时的方法建议,帮助老师在自己记录、自己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帮助教师向学术型教师转变。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