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做为教学管理者,在安排幼儿园其他活动时,尽量考虑到频次与内容,减少影响正常班级教学。
2.班级课表安排时间在具体操作中总出现不相符问题时,找出具体原因,调整课程安排表。
3.如班级教师在管理班级中总是不能按照时间安排落实课表,可在绩效中体现,给予减分。
4.各班应适当调整所影响的课程,在其他时间补课。
在以往的很长时间内,幼儿音乐与美术教育是两门独立的艺术课程,体现在许多幼儿园安排课程时音乐、美术互不联系,于是产生一种现象:一节音乐课,兴奋有余而形象感染不足,而一节美术课则静谧有余而活泼气氛欠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地把音乐、美术同划为“艺术”领域,使之有共同的教育目标、基本思想和原则。两者都能激发幼儿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两者都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两者都是幼儿的精神创造活动,同为发挥幼儿创造力的最佳载体。既然音乐与美术有如此多的共同点,我们可以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创造一种新的艺术活动形式。
音美融合的课程模式是以音乐活动(或美术活动)为主线,将绘画、手工、舞蹈、戏曲、音乐、歌曲、语言等艺术学科综合起来进行教学活动,并将艺术表现的内容、情感、形式、风格融为一体,创造一种主题鲜明、内容丰富、方法鲜活的的教学形式,引导幼儿在艺术能力上得到升华的。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点入手:
艺术活动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如果将音乐和美术一起,就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以美术为主线的活动中相应地引用音乐,会给整个过程渲染一种与绘画主题相应的情感,营造相应的情感氛围,创设相应的意境,激发幼儿情感。
如欣赏名画《梦》、《哭泣的女人》,我们一同配以音乐《江河水》、《小夜曲》共同欣赏。悲苦的音乐《江河水》配以作品《哭泣的女人》,恬美的音乐《小夜曲》配以作品《梦》。在这基础上,可以结合音乐与幼儿一起来分析两幅画中线条的表现手法,作品《梦》所采用的是弧线、曲线则与柔和、舒缓的音乐相对应;作品《哭泣的女人》采用的是折线、直线、三角线则与悲苦、凄凉的音乐相对应。让幼儿从小就接触经典,开阔眼界。音乐与美术作品同能给人以感觉,人类的各种感觉把艺术的不同表现形式巧妙地交织在一起形成通感。
如意愿画《音乐》,可准备许多的颜料,让幼儿欣赏各种不同感觉的音乐,如,喜庆的《欢庆锣鼓》、《金蛇狂舞》,悲凉的《二泉映月》、细腻流畅的《茉莉花》,雄壮有力的《西班牙斗牛曲》……随后让幼儿说说每段音乐的不同感受,并提问如果让你把这段音乐用颜色来表示,你选什么颜色?为什么?最后幼儿在音乐声中凭着自己对乐曲的不同感受选择了相应的颜料。活动中,幼儿用红、橙来表现喜庆;用灰、黑、蓝来表现悲苦;用粉色表现柔美;用纯色表现明快……音乐让幼儿感受到色彩的冷暖、色彩的明暗、色彩的对比。在活动中音乐与色彩的感觉是相通的,它们给人们的感觉在幼儿的画中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激发音乐与绘画的想象。
在现代绘画作品如:毕加索、马蒂斯、夏加尔、蒙可、达利等大师的作品中,都有着像孩童天真稚趣的心,他们用自由自在的手法去表现自己的绘画构思,他们的画风很浪漫,让幼儿的思维在那诗一般的画面中自由地驰骋,也可以鼓励幼儿在模仿、游戏当中展开想象的翅膀,活跃他们的思路。
想象是幼儿创造性自我表现的基础,没有一件事物能够像音乐一样,带给我们如此广阔的想象空间,因为同一音乐,每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就会产生不同的奇特的想象。幼儿在音乐中大胆想象,他们可以超越常理和常规,也能超越时空,跨越古今,能让河水倒流、时间倒转,使各种常理常规重新变换。
《野蜂飞舞》是一首情绪欢快、节奏简练的音乐作品。原作者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里姆斯基·科萨科夫。这首曲子是他的歌剧《萨尔丹沙皇的故事》中的幕间曲,音乐描写的是王子变成了一只野蜂,不停地飞舞,追叮他所厌恶的人。让幼儿欣赏这首有趣的曲子,并把自己对曲子的感受画下来,是启发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又一良机。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给幼儿每人发纸和笔,让他们边听边画,把自己真实的感受画下来。乐曲一开始就是节奏鲜明、旋律时高时低、快如流水的音乐,幼儿的情绪一下子就被吸引住。有的幼儿拿着笔点着头,随音乐摆动着;有的幼儿却一动不动地思考着什么,教师不会干涉。音乐开始许久,幼儿才渐渐下笔,教师不必给幼儿太多的指导。只需要引导幼儿将自己最真实的感受画下来就可以了,看谁画得最特别、最有趣。当欣赏完后。教师引导幼儿相互交流。有的在两个小孩头顶上画了几个很大很大的雷电,表示要下雨了;有的画的是很多很多的波浪线表示岩浆;有的画的是下了一场很恐怖的台风雨;有的画的是海啸,就要淹到房子了……他们每个人想出来的情景都不一样,但却跟曲子所表现出来的快、急、变化有着相同的感受。音乐欣赏活动启发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音美相融的课程模式,会让我们想到黑格尔在《美学》中一段言简意赅的话:“音乐和绘画都有密切的亲族关系,部分地由于在这两门艺术里内心生活的表现都占较大的比重,现在的艺术教学,在材料处理方面,绘画可以越过边境进入音乐的领域。”美术与音乐虽然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但它们都受到共同的艺术规律的制约,因此它们之间有许多相同或相似的特点。它们之间是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把艺术探索的步伐渗透到事物本质的深处去,合理的将音乐和美术想结合,培养幼儿的艺术鉴赏能力。
1.课程展示:以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课程,集中教学,教师准备好教具,幼儿操作材料,教学辅助用品(电脑、电视、课件、教具……)。重点是展示教师的授课技能,孩子掌握知识的能力表现。
2.活动展示:以游戏为主,不强调知识的灌输,重在幼儿技能的发展,教师准备场地及幼儿操作材料。教师讲的尽量少,多给幼儿自主参与的操作活动,重点是幼儿展示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与综合能力。
3.半日开放:以一日生活展示为主。注重幼儿各环节的常规培养、习惯养成、人际交往、自主服务能力、教师引领作用等,以幼儿为本的教育体现。
1.提供便于操作的材料,让幼儿在充分感知与发现中获得发展。
幼儿在认识事物时,总是喜欢摆弄、拼拆、移动等,这表明幼儿思维离不开动作,因此,我们为幼儿准备的操作材料不应该是只能看,不能动,而是必须为幼儿提供有利于他们动手的操作材料,吸引他们主动愉快地参与实验活动。 如小实验“溶解”,教师为幼儿准备了大量的盐、糖、奶粉、颜料水、木头、石子、铁钉、油、洗洁精等物品。孩子们通过在水中搅拌这些物品,能准确无误地知道哪些物品是可以溶解的,哪些物品是不能溶解的,然后让幼儿在游戏中比较,得出使物品溶解的最快的方法,最后让幼儿将不能在水中溶解的物品,想办法尝试借用某些条件让其溶解。幼儿对这一实验极感兴趣,持续玩了较长的一段时间,同时也知道了有关溶解的知识。选用各种各样不同材料可以做实验,选用同一种材料也可以做不同的实验。如提供幼儿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让幼儿想出辨别生熟蛋的办法。可以把蛋打开进行验证,也可以做一些有趣的小实验:把蛋放在盐水里观察蛋的沉与浮,以此来辨别蛋的生熟。同时让幼儿观察得知,蛋在不同比例的盐水中浮的位置也不一样。把蛋放在醋里,它不但会浮起来,还会冒泡泡。要是把蛋放入醋中浸大约一个星期左右,蛋壳会完全溶解,最后变成透明,只剩下蛋膜包覆的裸蛋了。幼儿通过对材料的操作,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观察能力得到发展,进而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更加关注,探索的兴趣也更浓了,只有这样全面考虑,才能有利于幼儿在探索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科学小实验的内容要科学、有趣、浅显,材料要多样化。
科学教育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幼儿园的科学教育重在启迪,而非深奥知识的传授。因此,在设计科学小实验时应该选择科学的、有趣的、浅显的内容。如小实验“盐”,我们先让幼儿动手操作,感知盐能溶化在水中,然后再引导幼儿观察教师做实验,通过观察获得的盐水经过蒸发,会变成盐的认识。除此以外,还可以进行把糖、橘子粉变回来的系列活动。又如小实验“好玩的水”,幼儿尝试用水冲击水轮机,使它转动,并观察水轮机转动的快慢。从而使幼儿知道流动的水有力量,叶轮转动的快慢与水质多少、水位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通过亲自制作“不倒翁”,使幼儿知道了上轻下重站得稳的科学常识;通过“玩万花筒”知道了万花筒是利用镜子重复反射的原理制作出来的。这些生活中常常会看到、碰到的小实验,能让孩子们既不陌生又感兴趣,通过动手操作,感知科学现象,获得直接经验,体验周围的科学世界。 在我们的身边可供实验的材料是丰富的,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有时甚至是一张纸、一根绳都能引来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当然教师在选择使用材料时也要检查材料是否安全。如把实验中的铁片磨成圆角,在玻璃片的四周贴上胶布等。在进行小实验的时候更要注意安全,时刻提醒幼儿不可随意吃实验中的材料;试管口不可以对着同伴和自己;不可单独用火做实验;实验前教师必须做准备性实验,估计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等。只有正确安全地使用材料,才能顺利地进行小实验,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3.科学有效地指导实验过程。
科学小实验由于存在探索对象的未知性和探究过程的开放性,又加之小实验在探究的内容、方法和探究的程度等方面都要受到幼儿知识基础、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使得幼儿在实验过程中会碰到很多问题,产生许多困难,影响幼儿实验继续进行,为此,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应该特别重视教师的组织和引导,同时幼儿的主体的不成熟,也决定了他们还不能成为完全独立的探究者,实验的探究过程还离不开教师的帮助,需要教师去引导支持,激发他们再次操作的兴趣。
具体操作如何:
1.操作材料的准备要充分:科学实验包+幼儿科学练习单
2.科学小实验的内容要科学、有趣、浅显。
3.开展科学小实验要充分发挥幼儿教师的指导作用。
(1)让幼儿带着问题做实验。
(2)引导幼儿在实验中仔细观察,并大胆表述。
4.实验记录要有针对性,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1)对不同年龄幼儿确定不同的记录内容。
(2)为不同年龄幼儿提供不同的记录工具、材料与方法。
由于幼儿园教育不同于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注重知识的学习,幼儿园注重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因此,幼儿园的教室里不能像小学教室那样只有桌子、椅子、课本,而应是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环境,在学中玩,在幼儿快乐的前提下,培养幼儿学习兴趣。幼儿园教室的区域,就是为幼儿提供玩的场所,区分不同兴趣玩的内容。所以,幼儿园注重活动区域的摆放与游戏材料的填充。适宜幼儿在自选活动中,以兴趣为主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