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个幼儿心里都有一颗美的种子,幼儿美术的学习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1.首先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和欣赏能力,要让幼儿多接触大自然,感受和欣赏美丽的风景。在看到美丽的花朵和好看的树叶时与幼儿一起讨论对美的感受。让幼儿观察常见的动植物以及其他的物品,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他们的美的方面,比如颜色,形状,形态等。《秋天的树》活动中组织幼儿观察园里的树,观察秋天树叶的数量、颜色、形状等。
2.给幼儿提供丰富有趣的材料,贝壳、豆类、羽毛、彩色毛球以及碎纸片等让幼儿自主选择,用自己喜欢的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创造,老师不应该做过多的要求。如美丽的鱼装饰时幼儿可以选择太空泥,彩纸或者彩笔。
3.要了解并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尊重幼儿的创作意图,给幼儿创造良好的氛围,让幼儿敢于表现。不做过多的干预,或者告诉幼儿应该怎么做。在幼儿需要时再给具体的帮助。对于幼儿作品不能简单的用像不像、好不好等标准来评价。
1.主题墙以幼儿作品为主。题墙作为幼儿开展活动的足迹呈现平台,作为班级的一部分,随时和幼儿在进行着“沟通”与“交流”。主题墙上呈现的材料应该是教师和幼儿一起收集完成的,那就让孩子也参与到创设中来。
2.主题墙与主题密切相关,幼儿根据主题创意美术作品,要求是:材料相同,内容不同。内容相同,材料不同。让每个幼儿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
3.主题墙作品每周更新。幼儿作品要不断更新,不能一个月甚至半年都不更换,这样失去了主题墙的作用。因为幼儿随时根据主题都会制作手工作品。
4.主题墙主要作用是装饰性,不是学习目的,不要将学习资料上墙。有些教师将主题资料放在主题墙上,以为这样就是开展主题活动了,这样是错误的做法,幼儿不可能抬着头去看主题墙上的资料,图片,文字等,这些跟主题有关的资料:图片、文字、照片等,教师应该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做成小书,投放在语言区,供幼儿翻阅。
小班孩子的思维特点是以直观的具体形象为主,而且他们对于事物的认识是很肤浅的,往往仅限于表面的形象,所以在创设小班主题墙时,首先要从外观上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让孩子一眼过去就对主题墙产生兴趣,进而激发孩子的欣赏以及探究的欲望!要想孩子参与性比较高。通常,幼儿园的小班主题墙的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贴近孩子的身高距离,方便孩子参与的主题墙,另外一部分高度远远要高于孩子的身高,甚至超过孩子的视线范围,视线以上的主题墙。主要表现的是主题的背景框架,目的是给孩子一个宏观的认识,可以以欣赏为主,让孩子去感受体验!视线之下的主题墙,主要是对主题内容的展开,就是对孩子的思考进行探索,是比较微观细化的,所以要想让孩子更多的参与,必须要从孩子的实际点出发,贴近孩子的生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