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育活动是幼儿园一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内容丰富,灵活性大等特点,有利于发挥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质量高的体育活动不仅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达到强健体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目的,同时要具有合适的,丰富的活动环境和氛围也很重要,那么相对的说:环境和氛围的创设对体育活动的影响也很大。活动中不仅要运用显性的图画等装饰物,运用游戏手段开展,还必须关注音乐的使用,让体育活动蕴含在音乐之中。
1.转变观念,重视音乐在体育活动中的作用,把音乐整合到体育活动中。
现在很多人都存在“幼儿体育只是锻炼身体,发展基本动作”的看法。但在现实中的体育活动不仅能促进幼儿的生长发育,增强体质,而且对幼儿的心理发展也产生一定的影响,因为它能有效促进幼儿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心理因素的发展。转变观念,把体育活动整合到音乐中,更有效的提高两方面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的音乐使用应在体现音乐功能、内在价值的基础上,突出和强调两者的功能,使两者有机统一。在韵律操、器械操、音乐舞蹈等户外综合活动中,结合内容选择音乐很重要,音乐的配合能使活动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实生活中会同时蕴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和体育锻炼的元素,教师应敏锐的把两者结合。根据场地、时间、及活动内容让节奏鲜明的音乐贯穿始终,使幼儿体、智、德、美诸方面互相渗透。例如:在歌曲“嘻刷刷”中,幼儿一听马上就根据歌词创造性地用动作表现各种劳动过程中的有趣姿态,如果以此编成劳动模仿操,歌曲带领幼儿有目的锻炼,为幼儿的注入了极大的活力,活力激励着幼儿积极地参与锻炼。体育活动可以不只是体育活动,音乐教育可以不单是音乐教育,这正是整合课程给我们理念。
2.运用音乐融合,培养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
通过音乐激发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参与情绪,让音乐与体育活动相融合,提高体育活动的质量。音乐能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和动作的韵律感,也能激发幼儿的情趣和想象力,提高幼儿动作的表现力。
例如,在体育活动“好玩的报纸车”中,活动主要目的是利用各种不同大小的纸皮车,提高双手持物、保持平衡的能力,同时体验与同伴合作的乐趣。基于车的特点,可选择两种快慢不同的音乐“玩具兵进行曲”与“水仙花园舞曲”用于不同环节。在幼儿两两合作进场后,同时提出要求:听听这两种音乐谁快谁慢呢?音乐快车子要快,音乐慢车子要慢,音乐停车子也要停。幼儿两两合作,根据音乐的快慢及时调整车速。音乐结束时,幼儿会非常高兴。可见,适宜的音乐对于调节幼儿运动的状态和活跃运动的氛围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让音乐贯穿于体育活动,让音乐带动体育活动。
实践与观察证明,教师对幼儿体育活动的价值取向,决定着幼儿体育活动的质量。以往的幼儿体育教学虽然大多采用了幼儿最喜欢的体育游戏来达到活动的目的,但很少重视如何运用游戏与音乐相结合这种手段使教育要求转化为幼儿自身主动的发展。因此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应该克服体育活动中动作的单一性练习及组织形式的机械化,开展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又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幼儿的走、跑、跳、跨、平衡等能力。让音乐贯穿于体育活动,让音乐带动体育活动,灵活地用音乐与游戏结合开展体育活动,相信活动的质量会更高。
如何使用这一手段?结合目标、根据环节妙用音乐是关键。详细来说可以在体育活动的开始部分、基础部分、结束部分都可以结合音乐。
(1)在活动开始时音乐的使用:如果一开始用好、用妙音乐,不仅能使幼儿分地活动开身体,而且还能把幼儿引人活动的情境之中。比如在“小公鸡学本领”活动中,教师使可使用轻快的“公鸡进行曲”,音乐的节奏轻快、明朗,幼儿活动的激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
(2)活动过程中音乐的使用:大多数教师在活动的热身阶段比较重视音乐的使用,而在活动过程中能巧妙地、适宜地使用音乐的活动为数不多。因此,探讨怎样使用音乐,不仅能使幼儿很好地活动身体、融入活动的情境,而且能使音乐的参与促进幼儿在活动中更好地接受活动的规则。根据活动的进程和活动的需要巧妙地运用音乐,使音乐的节奏与活动的节奏、幼儿情绪节奏趋于一致,就显得非常重要。
如爬行活动“走迷宫”中,教师可充分地运用音乐这个手段,该活动的一个难点是让小班幼儿感受不同节奏的爬行,教师在创设一些图示的基础上可巧妙加入了音乐,音乐的节奏正好与图示代表的节奏一致。幼儿在慢爬的时候,音乐的节奏是缓慢的,在快爬的时候,音乐创设的氛围就是简洁、明快的。幼儿既能在愉悦、有趣、开心的环境中锻炼了一种能力,同时提高幼儿对音乐的欣赏与辨别的能力。
(3)活动结束时音乐的使用。
幼儿在经历一系列活动,尤其是运动负荷较大的活动之后,身体和心理也会相应地由高潮转向低潮,由亢奋转向疲劳。此时,教师适当地使用一些节奏较缓慢的、轻柔的音乐引导幼儿进行放松训练是相当重要的,音乐的参与可以使幼儿平稳地完成这一过渡。
(4)让音乐提高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非运动体能的发展。
体育活动除了要达到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与动作发展外,还担负着非运动体能方面的发展。这里所指的“非运动体能的发展”是在活动中把情感目标放在首位,培养幼儿乐意参与活动,轻松的体验参与体育活动中的乐趣,体验不同活动形式的情感,包括竞赛的乐趣、合作游戏的乐趣、战胜困难的喜悦、失败的气馁、着急的情绪等等。
体育游戏“打到大灰狼”中教师除了让幼儿体验战胜困难的乐趣让幼儿感受失败的气馁。活动中运用音乐帮助幼儿对喜悦、气馁的情感有更深的体会。当有幼儿来不及躲避被大灰狼捉住后,教师及时播放一段紧张而又带点沮丧的“单簧管波尔卡”,引导幼儿感受那种挫折、失望的感觉。当幼儿通过努力救回同伴,把大灰狼打跑后充满喜悦时,马上播放一首“欢乐颂”,把让幼儿体会高兴的情绪。例子说明音乐可以提高幼儿在体育活动中非运动体能的发展。
当今社会已越来越向着社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体育教育可以不单是体育教育,音乐教育可以不单是音乐教育,在体育活动中有机的加入音乐元素会让体育活动更丰富、有趣。
幼儿园老师要想丰富户外活动内容,首先要知道户外活动有包含了哪些活动:
1.户外活动操类:徒手操、器械操
2.户外活动集体游戏类:
歌谣游戏,一边说儿歌一边做游戏。例如:找朋友,丢手绢,吃毛桃等。
竞技游戏,教师为幼儿布置好场地,全班幼儿分组竞争进行的游戏。例如:快递员、小勇士、小司机等
教具类游戏,教师利用一些教具,带领幼儿一起参与的活动。例如:彩虹伞、体能训练、拓展运动等
1.户外活动分散游戏类:是一些幼儿自选的自制户外玩具。例如:沙包、飞盘、拍球、跳绳、赶小猪、放风筝、风车等
2.户外活动自然环境类:玩沙、玩水、攀爬、游泳、远足等
总之,幼儿园户外活动其实很丰富,教师要多利用幼儿园的户外环境,创设出丰富多彩的适合幼儿玩的游戏。
一、激发幼儿兴趣,保护幼儿天性
幼儿最大的兴趣是对凡事都是好奇的,喜欢多问。好奇心和探究欲是学习的原动力和内驱力,它不仅能提高认识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使认识活动成为一件快乐的事。
二、参与活动体验,体验活动乐趣
有位教育大师说过:“孩子的学习是听过就忘记,看过就记住,做过就理解。”这也阐明了孩子的思维和学习方式。很有必要让学生直接感知、进行亲身体验,并且动手操作,从而帮助他们以最迅速、最便捷的方式获得知识、经验,进而体验到活动的乐趣。在主题活动中,我为幼儿的亲身实践创设了大量的机会,变以往的被动接受为如今的主动操作、探索和学习。
(一)在直接感知中培养兴趣
在主题活动中,幼儿要和周围的事物及其社会现象紧密相连,我们尝试让幼儿通过各种感官(听、看、摸等)直接感知周围的事物,以现象激发幼儿积极参与探索活动。在探索中,幼儿能够增长见识,开阔视野,进一步加深对周围事物的了解,从而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的愿望。
(二)在亲身体验中学会探究
在主题探索活动中,给予幼儿充足的动手、体会的机会,让幼儿自主获得一些生活经验,并应用到日常生活中,解决了实际的问题,增强幼儿的自信心。
(三)在动手操作中训练语言
随着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孩子表达和表现越来越呈现出个性化和多元化的趋势。
主题活动的开展是幼儿的兴趣所在,活动中他们积极与材料互动,运用他们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主题活动的探索过程,充分体现幼儿的主体性。
三、把握家教资源,引导儿童主动发展
主题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家长的密切配合,家庭教育资源在幼儿主动性的培养中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怎样开发家庭教育这块宝地,更好地为幼儿探究主题活动服务,是进行幼儿教育的的又一课题。在主题活动中,要发现那些积极参与到主题活动中的家长,他们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更让孩子容易接受,这一部分幼儿的主题探究的兴趣也明显提高,幼儿的探索能力不断提高,已经积累了一些自己喜欢的探索方法,知识经验也日渐丰富。在开展主题活动前,我们先向家长分发主题活动前的调查表,请家长了解幼儿的兴趣点,然后请家长和我们一起设计主题,并请家长协助收集主题活动中的许多材料。
1.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注重全面发展的“和谐式”教育。幼儿能够顺利度过幼小衔接,不只是靠幼儿园大班的培养,而是建立在整个幼儿阶段的良好教育基础之上。尤其是幼儿园的教育既要尊重幼儿发展的年龄特点,强化幼儿发展的内在联系,又要关注幼儿的生理成长,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才能为幼儿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顺利实现幼小衔接做好充分的准备。
2.加强幼儿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学习兴趣的培养应重于幼儿知识的学习。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幼儿对学习产生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幼儿学会自我更新知识,提升幼儿的自我学习能力。
3.加强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做好入学前的社会性适应准备。幼儿园和小学应通过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来发展其遵守规则的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任务意识来发展其人际交往能力,通过培养他们的交往意识来发展幼.儿友好相处、合作共事、乐于助人的社会化技能等。这既是今后幼儿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现代幼儿教育的重要任务。
4.加强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双向衔接”。在幼小衔接工作中,幼园与小学的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而且衔接应是双向的,一方面幼儿园向小学靠拢,另一方面小学教师也应多与幼儿园教师联系,定期交流,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教学内容、探讨教学方法,研究教学对象的学习心理状况等。当然,“双向交流”并不单只研究教学方面,还包括如生活环境、师生关系、同伴关系其他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