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音乐课以音乐为主,歌词是语言活动的主要手段。音乐活动的歌词就不是很重要的,毕竟有些歌词幼儿也理解不了,所以总唱错或记不住,教师不要要求幼儿去记歌词,就是跟着唱就行,唱歌不跑调,节奏感有了,就是算学会一首歌了。等孩子慢慢长大,就理解歌词的意思了。
如果教师认为歌词很重要的时候,就把歌词先教会,用说儿歌的方法多说几遍歌词,当幼儿对歌词背的像儿歌一样熟悉的时候,自然配上音乐就可以直接唱出来了。
第一、区域划分,要考虑到整个活动室的布局,科学合理规范划分。
第二、充分利用材料使各个区域活动相对独立而又开放。
第三、体现动静交替,各区域间互不干扰的原则。
第四、区域划分要体现各区域特点。
第五、区域划分,要从幼儿可方便参与,安全操作的原则考虑。
研究表明,4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了。对于一般的常用字,智力水平与知识水平一般(中等)的幼儿,一天可以学习2—4个,再经过3—4次的复习就可以掌握了。不少幼儿还能做到对一些字只认一次就长时间不忘。到了6岁左右,幼儿的认字、写字能力又有了明显的提高,此时在训练幼儿听说能力的同时,再教他们掌握一些常见字的读和写的能力是必要的。
有许多家长很喜欢教幼儿识字、写字。但是由于多数家长不了解幼儿心理特点和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只是让幼儿掌握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其结果反而对幼儿入学后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造成了很大的障碍。难怪不少小学教师极力劝阻家长说: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宁可不要教幼儿认字、写字。
但是,对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幼儿,进行认字和写字交叉全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因为幼儿园中不教幼儿认字和写字,一旦上小学后,学生要学习6门功课,负担明显加重,不少幼儿难以适应,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家长陪读现象”、“星期天变成星期七现象”、“每天要学到晚上10点钟左右”、“许多课余活动不能进行”等等。
实验表明,在入学前进行适当的认字和写字训练,入学后很有好处。
(1)幼儿有了初步的看书识字的能力和习惯,入学后,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教学方式,不会造成心理负担和因知识水平差而跟不上的现象。
(2)幼儿通过识字、看书,感受到了识字带来的了解事物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建立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幼儿有了一定的看书、写字的能力,就能够尽早地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以及用语言来进行文化和情感交流。这对于丰富幼儿的生活是有很大好处的。识字早的幼儿要比识字晚的幼儿各方面的经验多得多。
(4)进入小学后,对其他功课的学习,如自然常识等课,都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入学前没有进行过认字、写字教育的幼儿,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不能自己看懂数学中的应用题,需要教师讲解几遍;课后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需要家长的指点。而学前进行过良好的看书识字训练的幼儿,就能比较轻松地自己做应用题。
这里要指出的是,许多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不懂得写字的笔划笔顺,这样就会教给幼儿不正确的笔顺,有的成人甚至教幼儿写连笔字,这就为上学后学习正规笔划笔顺的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不懂得笔划笔顺的成人,最好只教幼儿看书、识字,不教或少教幼儿写字。
1.是一种要求师生共同合作计划的活动。
2.是以一个问题为中心的活动。
3.是一种由幼儿生产的探索活动。
4.是一种评价的和有目的的练习。
5.是主张幼儿自发的决定学习目标和内容,在幼儿自己设计、自己负责实行的单元活动中获得有关的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第一阶段(2岁半—3岁半):学数前的准备阶段。
这阶段主要是在不用数的情况下,发展对集合中元素的感知和学会对应比较。
第二阶段(3岁半—4岁半):学会计数和初步理解数的实际意义阶段。
口头说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
第三阶段(4岁半—5岁半):计数能力的巩固与初步数概念形成阶段。
1.较好地掌握计数活动。
2.认数范围扩大到10。
3.初步理解相邻两数之间的关系。
4.初步理解数的守恒。
5.认识序数。
6.认读10以内阿拉伯数字:其中0不是自然数,0是空集合的标志。
第四阶段(5岁半—6岁半):进一步认识数的关系及数群概念初步发展阶段。
1.理解三数相邻关系和自然数列的等差关系。
2.能按群计数。
3.初步掌握数的组成:集合与子集存在等量、互补、互换关系,是概念水平数的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