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表明,4岁左右的幼儿就有一定的识字、写字的能力了。对于一般的常用字,智力水平与知识水平一般(中等)的幼儿,一天可以学习2—4个,再经过3—4次的复习就可以掌握了。不少幼儿还能做到对一些字只认一次就长时间不忘。到了6岁左右,幼儿的认字、写字能力又有了明显的提高,此时在训练幼儿听说能力的同时,再教他们掌握一些常见字的读和写的能力是必要的。
有许多家长很喜欢教幼儿识字、写字。但是由于多数家长不了解幼儿心理特点和没有好的教学方法,所以只是让幼儿掌握了一些支离破碎的知识,其结果反而对幼儿入学后系统知识的学习和掌握造成了很大的障碍。难怪不少小学教师极力劝阻家长说:没有好的教学方法,宁可不要教幼儿认字、写字。
但是,对幼儿园中班和大班的幼儿,进行认字和写字交叉全是可行的,而且是必需的。因为幼儿园中不教幼儿认字和写字,一旦上小学后,学生要学习6门功课,负担明显加重,不少幼儿难以适应,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如“家长陪读现象”、“星期天变成星期七现象”、“每天要学到晚上10点钟左右”、“许多课余活动不能进行”等等。
实验表明,在入学前进行适当的认字和写字训练,入学后很有好处。
(1)幼儿有了初步的看书识字的能力和习惯,入学后,能很快适应学校的教学方式,不会造成心理负担和因知识水平差而跟不上的现象。
(2)幼儿通过识字、看书,感受到了识字带来的了解事物和交流思想感情的作用,培养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建立良好的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幼儿有了一定的看书、写字的能力,就能够尽早地学习各种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知识,以及用语言来进行文化和情感交流。这对于丰富幼儿的生活是有很大好处的。识字早的幼儿要比识字晚的幼儿各方面的经验多得多。
(4)进入小学后,对其他功课的学习,如自然常识等课,都需要一定的语言基础。入学前没有进行过认字、写字教育的幼儿,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学习任务。他们不能自己看懂数学中的应用题,需要教师讲解几遍;课后也无法独立完成作业,需要家长的指点。而学前进行过良好的看书识字训练的幼儿,就能比较轻松地自己做应用题。
这里要指出的是,许多幼儿园教师、幼儿家长不懂得写字的笔划笔顺,这样就会教给幼儿不正确的笔顺,有的成人甚至教幼儿写连笔字,这就为上学后学习正规笔划笔顺的教育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不懂得笔划笔顺的成人,最好只教幼儿看书、识字,不教或少教幼儿写字。
1.环创中体现教育优势:主题墙与主题内容结合,公共环节布置与节日、季节结合。
2.环创中体现幼儿创造性:材料相同内容不同,内容相同材料不同。
3.环创中体现统一性,结合总部统一设计的环创配饰,体现与其他幼儿园的不同之处。
4.环境创设标准化,所有物品摆放标准统一。
1.班级三个袋子的名称:晨检袋、照顾自己袋、座圈时间袋。
2.晨检袋:早晨来园幼儿晨检后,拿着保健医发给的入园健康卡插入自己名字对应的位置中,便于教师了解今天入园幼儿人数、健康状况。未晨检不得入班。
3.座圈时间袋:每天区域活动后,教师带领幼儿认识:日历、年、月、日、星期、节气等。
4.照顾自己袋:幼儿从入园到离园,一天中,喝水、如厕、大小便次数等幼儿自我统计,培养幼儿每日多喝水、勤上厕所,照顾自己的能力。
两个四层玩具柜、一张方桌、六把椅子组成。其中一个柜子以数运算为主,一个是以数学感官为主(摆放要求以教具的长短来摆放)
数运算柜:
第一层:数棒、砂数字板
第二层:彩色串珠、粒珠、片珠、块珠、一百数字板
第三层:加减法板
第四层:乘除法板
感官教具的摆放:粉红塔放在玩具架的旁边
第一层:立体小人 数学数字架
第二层:棕色梯 立体几何组
第三层:纺锤棒箱 三项式
第四层:塞根板(一)(二)
数学感官区各材料学习内容:
1.红蓝数棒:配合砂数字板进行学习。主要让幼儿理解10以内数的形成(10可以分成1和9 ,2和8……) 分解组合、连续量和数字的学习,单双数的学习,递增递减关系
2.彩色串珠:主要学习10以上的数形成比如:11、12、13的形成、加减法学习、点数的认识、从十到百的学习、通过粒珠、片珠、串珠理解增加一个就变成了10。
3.一百数字板:认识1和100、学习1-100的唱数和点数、学习单双数、相邻数认识。
4.加法板、减法板:学习基本上要用定规尺配合学习。
5.乘除法板:大班下学习会使用到掌握20以内加减法的时候再使用它
感官教具柜:
1.立体组:学立方体有几个边几个面、对应学习配合学习形。
2.棕色梯:有10个大小长短不同的棕色梯,学习高宽 越来越细或越来越粗。
3.数字与筹码:点数1-10
4.立体小人:学习整体与部分的含义,立体小人可以分成二等分、三等分、四等分。
5.三项式:建构三项式帮助孩子学习三项式打基础。
6.塞根板:塞根板分(一)和(二) 塞根板分(二)是学习11-50如学习 19如何进位到20,29怎样进位到30 ,39进位到40,49怎样进位到50.
7.纺锤棒箱:数学数棒和量的练习。
1.走的特点:上下肢摆动比较协调,并有了初步的节奏感。
2.跑的特点:4岁左右的幼儿在跑步时,上下肢已经能较好地协调配合,蹬地动作也较明显,幼儿已基本上掌握了跑步的正确姿势,跑时蹬地较有力,且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步幅也较大,动作的协调性较好,控制跑的速度和方向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3.跳的特点:4岁以后,孩子的上下肢逐渐配合协调,落地会缓冲,而且还学会向上跳、单脚跳等各种技能,有的孩子还掌握了跳皮筋、跳绳、跳远等协调性要求较高的动作。
4.投掷的特点:幼儿4、5岁以后,投掷能力便有了较好的发展,能逐渐学会投掷时挥臂、摔腕动作,动作较有力、较协调,投掷的距离也较远,投掷的方向掌握较好。通常男孩比女孩掷远能力要强一些。
5.钻的特点:4——5岁的幼儿正面钻的动作掌握的较好,并且基本上学会了侧面钻的动作,但在两腿屈与伸的交替动作方面,有时还不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