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音乐开启智慧之源,以律动唤醒生命之根”,律动,是指伴随音乐做的有节奏的动作,很适合幼儿学习和操作。
音乐教育强调的是以幼儿为教学中心。而音乐教育中的律动教学形式,不仅能调动课堂气氛,引发幼儿兴趣,更适合低年段幼儿爱动的特点。
1.幼儿律动合适的音乐:与小动物有关的音乐,幼儿来模仿小动物的动作。与生活习惯有关的音乐,幼儿模仿生活习惯动作。无歌词,但节奏感强的音乐,幼儿根据较强的音乐按教师口令做动作。
2.律动一般都是放在音乐课导入活动中,幼儿听着音乐,做着动作在教室内随意站位。让幼儿在放松的状态下,进入下一个环节。
3.律动的动作,可以是教师指定,也可以是幼儿自编,大部分幼儿律动还是以幼儿自编为主,这样才能体现幼儿能随音乐感受音乐。
在音乐教学中,幼儿总是很容易被律动调动起来,对律动充满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与低年段幼儿生性好动、好玩、好奇的特点紧密相关。又有游戏性的组合还能培养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培养奠定基础。
班级幼儿作品墙创设时应遵循以下原则:
(1)幼儿在制作作品时应遵循“材料相同,内容不同”、“内容相同,材料不同”的原则。
(2)班级作品墙创设时应体现所有幼儿的参与性,让幼儿在作品创作中不仅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更能使每个幼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3)作品墙的创设应符合幼儿年龄的差异性。
(4)作品墙的创设应具有艺术性和美观性。 墙面的布置尽可能形式多样化。
(5)作品墙的创设应具有潜在的教育性。
(6)幼儿作品墙的创设要具有易变性,应根据不同季节特征和幼儿园课程进行不断更新。
作品墙可以从以下方面体现我们的优势:
(1)幼儿作品是遵循“材料相同,内容不同”、“内容相同,材料不同”的原则的。
(2)我们的作品墙是形式多样的,并具有潜在的教育意义。
(3)幼儿作品是符合幼儿年龄特征的,尊重幼儿个体差异,是充分发挥幼儿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
(4)班级作品墙具有易变性,教师会根据季节、节日和课程引导幼儿进行制作更换。
1.在教室里语言区划分的区域是最大的,老师的办公桌是放置在语言区的。老师带着孩子组织活动,比如坐圈时间、微课程要在这里开展,午睡也在这里。老师还可以在这里办公,处理教学工作内容等。
2.语言区里有两个书柜,其中一个是带画板的,有画板的放里面。两边的在外,在外的书柜放孩子的绘本和孩子借阅的图书,或者在家带来的都放在这里。
3.语言区有一个三层的玩具柜,要求摆放字卡、手偶、面具表演的道具,地毯放正中间。
4.语言区还有沙发和靠垫,当孩子阅读的时候可以在此愉快阅读。
5.语言区的圆桌,孩子拿到书后可以坐着这里阅读。
6.老师的办公文件柜子放置教师使用,挂靠牢以及幼儿的纸质作品收藏。
7.语言区的墙上可挂有触摸屏,可以将绘本图书以PPT形式投放在上面,便于老师教学使用,一目了然。电子课件的教学也可在此区域完成。
8.坐圈时间在语言区。一定不是坐在椅子上跟你交流,可以在地毯上面比较放松。
尤其托、小班孩子刚来园情绪不稳的时候,可以近距离的跟孩子们坐在地毯上讲故事,慢慢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增进感情。所以语言区是六区中最大的,可以进行很多活动内容。包括指读本的学习,表达中的讨论交流都是在这里完成的。
1.走的特点:走路基本上消除全身紧张的现象,但由于他们腿部缺乏力量,脚掌缺乏应有的弹性,身体左右摆动大,两臂摆动不自然,控制身体的能力差,很难避开障碍物。
2.跑的特点:跑步时已有明显的腾空,但仍以小碎步跑为主,步幅小且不均匀,动作缺乏节奏感,两手臂仍不能配合脚的动作来摆动,常常是直臂摆动,或是将臂夹在身体的两侧不动。
3.跳的特点:已经能够双脚跳起,但动作的协调性较差,弹跳力小,跳得低,手臂的摆动和脚的蹬伸配合不好,脚落地时沉重,不会屈膝缓冲,而且在做跳跃动作时,几乎全身都处于紧张状态,不会将重心前移。
4.投掷的特点:3—4岁之前,幼儿投掷时爆发力小,不会挥臂,物体出手的角度小、速度慢、距离短,不会转体和移动重心,常常将物体往地上扣。由于目测力和协调性差,物体投处的方向也不准,抛球时两手抓球比较困难,掌握不好挥臂和放手的时机。
5.攀登的特点:从双手双脚的攀登来看,3—4岁的幼儿多半会并手和并脚攀登,但动作不够灵敏,协调性较差,手握横木的姿势有时不正确。
6.钻的特点:3岁左右的幼儿通过学习和练习,基本上能掌握正面钻的动作要领,但在钻的过程中,有时还不能较好的地掌握屈膝、弯腰和紧缩身体的动作。
7.平衡能力发展特点:3岁左右的孩子,一般在走、跑、遇到障碍物躲避时都能保持身体平衡,但在快跑、转弯、突然停止、或者从高处跳下时,往往不能及时调节身体的平衡,容易摔倒。此时,孩子已经能走平衡木或窄路,但常常低头、耸肩,走时身体摇晃、两脚不敢交替向前迈步。
1.讨论的意义
讨论是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讨论活动可以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培养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有利于促进幼儿之间的相互了解、交流,提高幼儿的认识水平。
2.进行讨论的目的
通过讨论活动提高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讨论的教学方法
选择适当的题目进行讨论(教师不仅可以选择练习单中提供的讨论题目,还可根据幼儿需求、感兴趣的内容等制定讨论题目)
组织幼儿讨论时,教师要结合幼儿年龄特点,依据讨论内容,选择并提出恰当的讨论题目。首先,对讨论所涉及的问题、事物应该是幼儿认识和接触过的,有较多感性认识的。其次,讨论题目应该是难易适中的。过于简单,幼儿很容易就获得了结果,就失去讨论的意义;过难,幼儿就会因茫然不知所措而讨论不下去,也失去讨论的意义。最后,讨论的题目要提得具体、明确、有教育意义,富有启发性和可挖掘性。
(1)和幼儿一起搜集资料,获得经验
例:练习单中《我喜欢的节日》,在讨论之前可和幼儿一起收集都有什么节日,每个节日都有什么相应的风俗、活动、食物等,让幼儿了解节日及特点,丰富幼儿知识,以便能够在讨论的过程中加以运用,扩大讨论空间。
(2)采用灵活多变的讨论形式
教师在组织活动中应采用多种形式引发幼儿的讨论。如:利用“大家快来看”的墙饰,引导家长和幼儿讨论上面的问题。利用生活中发生的偶然事件,引导幼儿讨论“你应该怎样做”。还可设计童话剧,给其他班级幼儿表演等。幼儿在集体讨论和小组讨论中各自发表自己的见解,主动地动脑筋想办法从中明白道理,也增加了讨论的吸引力。
(3)可采用分组形式进行讨论
运用分组形式,可以提高幼儿讨论的兴趣和效果。在教师充分了解幼儿的基础上,根据不同的讨论内容和要求,可以有不同的分组方法,如:按认知水平的高低分;按兴趣、爱好、特长分;或者根据对某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来分。不同的组有不同的效果,讨论时组与组适当隔开,可分散在室内、外的各个角落。组与组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既不相互干扰,又能集中注意讨论,增强讨论的气氛,使每位幼儿专心投入于本组的讨论活动中。为了增加讨论的趣味性,让幼儿为自己讨论小组起一个好听的名字,如“小蜜蜂组”、“一休”组等等,以增加讨论的吸引力。
(4)注意随机指导
由于幼儿年龄较小,自我约束能力较差,讨论时可能会因观点不同争得面红耳赤,或同时抢着说,发生吵闹情况。因此,教师根据各组的不同情况,或鼓励支持,创造气氛,或民主参与,“推波助澜”,都是非常必要的。当幼儿在讨论中碰到冷场时,教师应该及时地加以指导,可以向幼儿提供信息或观点引出话题,使讨论继续下去。当幼儿讨论偏题时,教师可用提问、评价的方式,把幼儿的话题及时扭转过来;当幼儿讨论有偏差时,教师应给予点拨提示。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语言的运用,而讨论会使幼儿把自己的经验、认识,用语言的形式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中,幼儿自然就把已有的语言技能应用起来,语言的讨论交流也会促使幼儿语言的发展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