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班级三个袋子的名称:晨检袋、照顾自己袋、座圈时间袋。
2.晨检袋:早晨来园幼儿晨检后,拿着保健医发给的入园健康卡插入自己名字对应的位置中,便于教师了解今天入园幼儿人数、健康状况。未晨检不得入班。
3.座圈时间袋:每天区域活动后,教师带领幼儿认识:日历、年、月、日、星期、节气等。
4.照顾自己袋:幼儿从入园到离园,一天中,喝水、如厕、大小便次数等幼儿自我统计,培养幼儿每日多喝水、勤上厕所,照顾自己的能力。
1.走的特点:上下肢摆动比较协调,并有了初步的节奏感。
2.跑的特点:4岁左右的幼儿在跑步时,上下肢已经能较好地协调配合,蹬地动作也较明显,幼儿已基本上掌握了跑步的正确姿势,跑时蹬地较有力,且表现出一定的节奏感,步幅也较大,动作的协调性较好,控制跑的速度和方向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和发展。
3.跳的特点:4岁以后,孩子的上下肢逐渐配合协调,落地会缓冲,而且还学会向上跳、单脚跳等各种技能,有的孩子还掌握了跳皮筋、跳绳、跳远等协调性要求较高的动作。
4.投掷的特点:幼儿4、5岁以后,投掷能力便有了较好的发展,能逐渐学会投掷时挥臂、摔腕动作,动作较有力、较协调,投掷的距离也较远,投掷的方向掌握较好。通常男孩比女孩掷远能力要强一些。
5.钻的特点:4——5岁的幼儿正面钻的动作掌握的较好,并且基本上学会了侧面钻的动作,但在两腿屈与伸的交替动作方面,有时还不灵活。
1. 1.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
埃米尔·雅科·达尔克洛兹,瑞士教育家。1900年前后,他任日内日瓦音乐学院音乐理论教授期间提出了“体态律动”学说,并在这一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洛兹音乐教育体系的理论核心可以归纳为: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审美情感教育,这种目标是通过儿童在音乐活动中不断获得积极情绪体验的过程来达到的。人对音乐的情绪体验与人对自身情绪的体验的认识,反映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和动作来进行的。因此,在音乐训练中,只训练脑子,耳朵或嗓子是不够的,人的整个身体都必须受到训练。鉴于以上观点,他在其音乐教育体系中主要安排了以下三方面的课程内容:合乐动作、即兴表演、视听练耳。
2.柯依达音乐教育体系
佐尔坦·柯依达匈牙利作曲家,音乐教育家。柯依达音乐教育体系创建于20世纪初,这一体系目前在匈牙利音乐教育体系中普遍采用,在世界范围内也得到广泛的承认。可以搭载其音乐教育体系的建设中逐渐形成以下主要特色:一个长活动为主要教学内容;以优秀音乐,特别是民族的优秀音乐为主要教学内容;以“儿童自然发展法”作为课程锦缎派的主要依据;强调乐谱读写能力的培养并为此建立了独特的教学方法体系。
3.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
卡尔.奥尔夫,德国作曲家,音乐教育家。1914年毕业于慕尼黑音乐学院。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军队服役,战后一直作为专业作曲家在地方歌剧院任职并继续从师深造。1924年和友人君特一起创办了“体操——音乐——舞蹈”学校,以成人为教育对象开始他作为音乐教育家的生涯。1930-1935年,奥尔夫完成了5卷《学校音乐教材》的写作,并开始对儿童音乐教育发生兴趣。二战之后,他和友人开设了一个第49工作室,专门从事设计、改制和制造奥尔夫乐器。19世纪末,欧洲艺术创作领域出现了一股强大的突破传统文化禁锢的回归自然的思潮。基于这种背景,奥尔夫发展了一种独特的音乐创作风格,他把这种新音乐称作“Elementar”,这种音乐的基本原则逐渐发展成奥尔夫音乐体系的基本核心。Elementar一词德文中具有原始的,基础的,初级的,元素性的,自然的,抚育证明力的等多种含义。
奥尔夫体系的课程内容包括嗓音造型、动作造型和声音造型三个方面。嗓音造型又可分为歌唱活动和节奏朗诵活动。动作造型又可分为律动、舞蹈、戏剧表演、指挥和声势活动。声音造型即指乐器演奏活动。
奥尔夫体系的教学组织形式是集体教学和综合教学。集体教学主要目的是为了给儿童创造交流,分享合作的机会。创作、表演、欣赏三位一体;歌、舞、乐三位一体的综合教学是为了给儿童创造获得全面、丰富、综合审美体验的机会。以上这些特点对于个体发展处在原始阶段的儿童来说,不仅十分适宜,而且也是十分必要的。
4.铃木音乐教育体系
铃木,日本小提琴家,音乐教育家。铃木出生在乐器制造家庭。铃木从小就学习小提琴,曾赴德国专门拜师学琴。1946年,通过教幼儿演奏小提琴的时间开始其“天才教育体系”的建设,到50年代已取得显著成绩,60年代中期,在日本受其才能教育的儿童已超过20万。由于这种体系能使许多儿童在较小年龄或较短时间内获得小提琴演奏技巧方面的可观进步,因此很快获得了世界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成为近现代儿童音乐教育领域又一重要体系。铃木音乐教育体系的教育思想是:才能是通过后天的有效教育发展起来的。因此,为儿童提供优良的教育环境时才能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
柯达伊 左尔坦(1882—1967)是20世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这个体系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有高标准的艺术、审美要求。特别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学习继承民族艺术文化,在实践中如何吸收、借鉴前人的、国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等等,柯达伊教育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柯达伊不但继承了匈牙利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而且吸收并综合运用了欧洲传统优秀的音乐教学手段。
他的基本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一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柯达伊认为: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孩子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
二是歌唱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才可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唱歌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
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柯达伊倡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
柯达伊认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要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而应该采用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则”。例如,在学习音符时,最先教儿童生活中熟悉的四分音符(即走路时节奏),比直接从全音符开始教起更为直观;学习音阶的时候,从儿童最早掌握的词汇“妈妈”的音调(Sol-MI)入手,再加入La,然后加入Do、Re便形成了完整的五声音阶。同时他还加入运用手势表现音高的方式,使抽象的音高概念更加直观化,便于儿童的理解。这秉承了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理的同时,也实现了培斯塔洛奇的“顺应自然的教育原理”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运用适合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方法比生搬硬套地按照音乐理论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在新音乐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柯达伊还受到了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必须通过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来完成”的教育过程组织原理的启发,强调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阶段”,然后才能进入到新知识的“挑明过程”,讲完新知识点后还必须有“强调阶段”和“评估阶段”。这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以聆听为先导,以歌唱为中心,以创造为目标的理念,是从感性认识入手的”即一切教学都应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从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
柯达伊强调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循序渐进的,而不应该是简单、枯燥的书写或识谱训练,更不应是一个纯粹为了传播音乐专业名词与概念的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柯达伊教法就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柯达伊教法进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柯达伊教法已经在中国音乐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柯达伊教法的思想贯彻进来。他们对从歌唱教学入手、注重结合本民族音乐和运用柯尔文手势等习以为常。特别是近些年各地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基本上都借鉴了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从中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来看,班级人数多、硬件教学设施缺乏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广泛普及乐器进课堂和倡导音乐课的自由律动可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柯达伊教法所倡导的“从歌唱教学入手”,即以歌唱教学为中心,甚至在刚开始时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的音乐教学法确实是很适合我们目前国情的。另外,在这么多学生的音乐课堂里,把柯尔文手势和简单的肢体动作当作教学辅助工具一定比自由律动时的场面容易控制得多、效果也好得多。特别是在解决学生音准问题时,用手势提示往往比弹钢琴带唱的效果要好。因为它不但能给学生视觉上的音高感觉的直接提示,而且能让他们学会聆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歌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