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柯达伊 左尔坦(1882—1967)是20世纪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匈牙利作曲家、民族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柯达伊教学法”是当代世界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体系之一。
这个体系具有深刻的教育哲学思想,有高标准的艺术、审美要求。特别在音乐教育中如何学习继承民族艺术文化,在实践中如何吸收、借鉴前人的、国外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等等,柯达伊教育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中都对音乐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柯达伊不但继承了匈牙利民族文化艺术传统,而且吸收并综合运用了欧洲传统优秀的音乐教学手段。
他的基本音乐教育思想主要包括:
一是以民族音乐为基础。柯达伊认为:简练、淳朴、富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曲是引导孩子热爱民族音乐、继承民族传统的必由之路。
二是歌唱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柯达伊认为,儿童只有积极参与艺术实践才可能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唱歌是普及音乐教育的切实可行又有实效的途径。
三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柯达伊倡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而不是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
柯达伊认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不要简单地按照学科知识结构的一般规律来进行教学,而应该采用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法则”。例如,在学习音符时,最先教儿童生活中熟悉的四分音符(即走路时节奏),比直接从全音符开始教起更为直观;学习音阶的时候,从儿童最早掌握的词汇“妈妈”的音调(Sol-MI)入手,再加入La,然后加入Do、Re便形成了完整的五声音阶。同时他还加入运用手势表现音高的方式,使抽象的音高概念更加直观化,便于儿童的理解。这秉承了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原理的同时,也实现了培斯塔洛奇的“顺应自然的教育原理”在音乐教育中的体现。实践证明,音乐教学中运用适合儿童自然发展规律的方法比生搬硬套地按照音乐理论的逻辑顺序进行教学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特别是在新音乐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柯达伊还受到了赫尔巴特提出的:“教学必须通过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四个阶段来完成”的教育过程组织原理的启发,强调在学生接受新知识之前必须有充分的“准备阶段”,然后才能进入到新知识的“挑明过程”,讲完新知识点后还必须有“强调阶段”和“评估阶段”。这四个步骤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这样,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做到真正的理解。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所强调的是以聆听为先导,以歌唱为中心,以创造为目标的理念,是从感性认识入手的”即一切教学都应尽量地放到感官跟前,从事物的感性知觉出发展开教学。
柯达伊强调儿童学习音乐的过程应该是快乐的、循序渐进的,而不应该是简单、枯燥的书写或识谱训练,更不应是一个纯粹为了传播音乐专业名词与概念的过程。早在20世纪60年代,柯达伊教法就引起了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广泛关注。20世纪80年代中期柯达伊教法进入中国。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柯达伊教法已经在中国音乐教育界产生了一定影响。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把柯达伊教法的思想贯彻进来。他们对从歌唱教学入手、注重结合本民族音乐和运用柯尔文手势等习以为常。特别是近些年各地出版的中小学音乐教材,基本上都借鉴了柯达伊音乐教育思想。从中国的音乐教育实际情况来看,班级人数多、硬件教学设施缺乏是目前我国中小学音乐课普遍存在的问题。所以,对于一般的学校而言,广泛普及乐器进课堂和倡导音乐课的自由律动可能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柯达伊教法所倡导的“从歌唱教学入手”,即以歌唱教学为中心,甚至在刚开始时不需要任何乐器伴奏的音乐教学法确实是很适合我们目前国情的。另外,在这么多学生的音乐课堂里,把柯尔文手势和简单的肢体动作当作教学辅助工具一定比自由律动时的场面容易控制得多、效果也好得多。特别是在解决学生音准问题时,用手势提示往往比弹钢琴带唱的效果要好。因为它不但能给学生视觉上的音高感觉的直接提示,而且能让他们学会聆听自己和他人的声音,并随时调整自己的歌唱。
环境创设一直是幼儿园生活的重要部分。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包含了各个班级在教育教学过程的痕迹,班级的环境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有效手段;是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学习和成长的见证;是为幼儿提供充分表现、观察和学习的机会与空间的平台。建构区幼儿非常喜欢去,钻石班建构区设计的用幼儿的照片做出相框,用树枝挂在上面营造出温馨的感觉。幼儿经常在建构区发生争抢,营造相对温馨的氛围也让幼儿在玩耍时情绪不那么激动。
在班级环境文化的创设过程中,我们教师要有效地将教育价值引入到环境当中去。著名教育家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在互动中学习,并获取知识。这样,幼儿才会在与环境互动的“平台"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和教育。
其实从小班入园开始已经对孩子进行幼小街接的培养。如自理能力、社交能力、专注力、抗挫力等。到了大班我们要在学期初提前制定幼小衔接的工作计划,增强幼小衔接的意识。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 自理能力培养。让幼儿从自己起床、自己洗脸、刷牙、穿衣、系鞋带、背书包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不能让家长代替包办。每天早晨自己整理好书包。入园后自己把书包放进衣帽柜并且按要求整理好。
2.专注力培养。在孩子专心玩或专心做一件事情时,不要去打扰孩子。
3.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培养。上课不随便走动,没有小动作。每天放学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在游戏中加强幼儿遵守纪律并且努力达到目标。
4.倾听和表达。锻炼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通过让孩子听故事、提问问题、让孩子简单复述故事内容等。
5.家园共育。通过新学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教学计划安排,以及学期末一对一家长会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帮助幼儿发展各种能力。告知家长要在孩子进入学前的教育阶段,就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孩子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孩子的作息时间、孩子的各种生活能力(自我管理、与他人交往、应付突发事件、安全意识等)、孩子的心理素质等。
6.通过参观小学活动,体验和体会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真正走进小学,参观小学教室,准备问题向小学老师提问请老师答疑解惑。并且坐在小学桌椅上学习正确坐姿和举手姿势。另外我们还邀请了毕业生代表给孩子讲述小学生生活。
7.孩子们的学习方面要树立孩子自信,激发孩子升小学的强烈愿望,我们主要是带领孩子们参观小学和阅读、识字、写字、算术等一系列的活动。
8.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9时间上的互相靠拢,由半小时到45分钟之间的过渡。
10.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如:早起、自己整理书包、值日生活等。
11.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如:向家长传达作业等。
12.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如:分享、帮带等活动。
1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减少物质奖励,培养幼儿专注力和学习的兴趣。
14.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故事、绘本、大语文表达训练中,多识字、多表达。15.增强文明礼貌,主动问好,遵守班级纪律。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幼儿园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课程教育的目标也正发生着时代性的变化,强调整合课程教育观。
什么是整合课程?即将幼儿园课程的各个部分、要素有机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的课程,它更能让幼儿全面和谐地在自主的活动中发展,有计划、有步骤的培养幼儿成为主动积极、有效的学习者。
音乐学科与各领域学科的整合,就是把各科领域完美地融合到音乐教育中去,各科领域与音乐整合,将给音乐学科带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幼儿期,学习及思维的特点具有具体形象性,幼儿的学习贯穿于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只有关注幼儿的已有经验,取材于生活的音乐素材,同生活密切相关,才能被幼儿理解,并产生共鸣。例如:在学习歌曲“小蛋壳”时通过让幼儿自己探索、家园共育等方式获得相关的知识,幼儿知道“鸡妈妈有一个孵蛋的本领,小鸡是从蛋壳里钻出来”等零碎的知识,通过游戏“小鸡出壳”,幼儿在做做玩玩中进一步了解小鸡出壳的全过程,歌曲的演唱又将幼儿已有的知识得到了巩固。同时因为有了经验为基础,幼儿在表现“小鸡出壳”时,能大胆地创编不同小鸡的动作和叫声,教师的辅导因为有情感与丰富的象征因素为基础,幼儿的表现变得丰富、细腻、音乐活动也变得和谐了。
音乐教育内容选取的生活化使幼儿有丰富的感性经验,能产生丰富的音乐联想,并且通过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有目的的引导与观察,增长知识,促进智力发展,培养观察力与探索精神。为此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收集及制作各种简单的道具,在音乐活动中让幼儿尽情想象,即兴表演。例如歌曲“小厨师”,歌词中出现的都是厨师的的形象,通过让幼儿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厨师炒菜的过程中耳闻目染,利用自制的锅碗瓢盆扮演小厨师,深切感受小厨师的辛苦,幼儿有发现、有体验、有表现。我们整合的教育内容要适宜,即要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整合的必要性,有机整合各领域的内容,看它们是否符合幼儿的现有需要;是否对音乐教育有辅助教育意义;是否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1.让语言与音乐相结合来训练幼儿的歌曲表达力及培养节奏感把歌词编成故事,提高歌曲表现力。
歌词,是音乐的一种文学形式,虽词语不多、篇幅短小,但却是幼儿与歌曲接触的第一步,歌词中所描绘的人物、情节、语言、动作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幼儿园的孩子还不具备独立朗读和理解词义的能力,此时若采用传统的条文式的灌输,对他们来讲则会由于抽象而失去吸引力。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歌词变化为幼儿爱听的小故事,作为教授新歌的导语,或者以故事情节贯穿整个活动,用生动的语言向他们讲解。例如:在教歌曲“小小猴”时,可先绘声绘色地讲述:“小小猴,真淘气,吃完西瓜乱扔皮,滑倒了熊大伯,又滑倒了兔阿姨,最后滑倒了了他自己,小小猴,一身泥,心理后悔真不该乱扔西瓜皮。”这样,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学习的积极性随之高涨。
儿歌朗诵可以直接起到培养节奏感的作用。语言中最明显体现音乐特点的就是儿歌朗诵。例如它们都有重音、节拍、节奏,有声调的轻重、快慢、高低的变化。在奥尔夫音乐教学法中,儿歌朗诵被称为节奏朗诵,可以直接起到培养节奏感的作用。因为儿歌短小有趣,琅琅上口,如果就一首小儿歌开发出各种 “玩法”,幼儿大多会乐此不疲。体验、感受稳定的节拍律动是培养节奏感的基础。例如:在音乐“摸耳朵”活动中,让幼儿朗诵儿歌“摸、摸、摸耳朵,小手摸摸小耳朵,摸、摸、摸耳朵,小手摸摸小耳朵”节奏为:X O │ X O │ XX X│ XX XX │ XX X║让幼儿看到O时小手停住摸的动作,在幼儿掌握了内容和节奏后,引导幼儿可以摸身体的任何部位:小脸、肩膀、肚皮、屁股、小脚丫等等,边朗诵边做节奏的练习,这是让幼儿即兴设计他们熟悉的生活动作来做伴奏,幼儿其乐融融;再配上旋律,幼儿很快能边唱边做动作,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掌握了节奏。
教师还可以通过边念儿歌边拍出强弱的方式,来帮助幼儿理解不同拍子的节拍特征,例如强拍拍手,弱拍拍肩,在幼儿对儿歌能建立稳定的节拍律动后,就可以渐入节奏的教学,引导幼儿发现和感觉儿歌中有的一拍一声,有的一拍有两个或更多的音。这样会引起幼儿对新节奏型探究的兴趣。
2.让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来培养幼儿的音乐能力
最初的音画相联活动,可以让幼儿听单个音或简单的音列开始。准备一些体形或走路速度相差悬殊的动物图片,例如大狗熊和小蚂蚁、乌龟和兔子。教师要求幼儿听到强音就给狗熊涂上颜色,听到弱音就给小蚂蚁涂颜色;听到快音出示小兔,听到慢音出示乌龟。到了中、大班,教师让幼儿听到音阶后让幼儿用图画来表示,例如:有的幼儿在听53 53│5 3 5 3║后画出了“∨∨│∨∨∨∨”。在此基础上,教师和幼儿一起为七个音名用不同的颜色来表示(如do用黑色,mi用红色表示)。幼儿掌握后,教师要求幼儿按音阶高低关系用图画来表示,如do mi sol,有的幼儿画成金鱼吐的泡泡,有的幼儿画成三盏高低不同的吊灯,还有的幼儿画成房子,而且还要求幼儿用相应颜色来表示对应的这几个音。在实践中,类似这样的活动,幼儿很感兴趣,这些对他们来说并非难事,其实音乐与美术在个体感知中具有相通性。
3.用动作、图形、声音的统一来表现音乐。
打击乐是音乐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打击乐中,尝试用彩色图谱,即用某个图形或颜色代表某种乐器来进行教学,实践证明,这种方式不仅对儿童的整体感知和帮助,而且会提高儿童感知音乐的兴趣。例如“一千零一个喷嚏”(故事),用符号来表示故事形象,设计成一张音乐图谱,以此来启发幼儿用身势动作、用乐器来表现故事内容。
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只要稍加留意,展开想象,就可以根据物体的发音原理,引导幼儿设计制造出各种敲击乐器甚至是有音高的敲击乐器。比如易拉罐、纸杯中放沙子当散响,也可以把酒瓶盖串起来当串铃;可以发出共鸣声的纸箱、饼干桶可以当鼓类乐器等等;在引导幼儿讨论制作乐器的技术问题,还加入了简单的数学、形状、重量的知识,和幼儿一起装饰乐器,幼儿的创造力、探索能力、动手能力、审美能力均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同时,还可以使教师因地制宜开展。
除此以外,律动教学也可以引入图形。例如:教师出示三种形状△○□,告诉幼儿三角形为甲组拍手,圆形为乙组跺脚,正方形为全体幼儿拍手或跺脚,让幼儿练习几遍后再出示一个大蜗牛的图形。教师用指挥棒沿着“蜗牛”的外围向中心运动,并指导幼儿做相应动作,使他们体验到身体运动是如何与形状或符号建立联系的,可选用几段无声画图,要求幼儿为该画面配上相应的节奏和乐器、动作(如万马奔腾有的幼儿选用了双响板边打出相应的节奏并学马跑)。这样让幼儿在动作、图形、声音中整体来感受乐曲,这比让幼儿独立去欣赏乐器演奏效果好很多。
各种废旧材料——易拉罐、饮料瓶、纸盒等幼儿在建构游戏中出现了替代意识,但没有辅助材料无法实施。
开辟辅助制作区:里面有废旧材料(瓶瓶罐罐、各种盒子、报纸、宣传单……)有辅助材料(扭扭棒、透明塑料纸、包装纸、铅化纸……);有各种工具(剪刀、双面胶、固体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