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从小班入园开始已经对孩子进行幼小街接的培养。如自理能力、社交能力、专注力、抗挫力等。到了大班我们要在学期初提前制定幼小衔接的工作计划,增强幼小衔接的意识。加强日常生活管理,促进幼小衔接。
1. 自理能力培养。让幼儿从自己起床、自己洗脸、刷牙、穿衣、系鞋带、背书包等,树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独立意识,不能让家长代替包办。每天早晨自己整理好书包。入园后自己把书包放进衣帽柜并且按要求整理好。
2.专注力培养。在孩子专心玩或专心做一件事情时,不要去打扰孩子。
3.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培养。上课不随便走动,没有小动作。每天放学按时完成作业、不拖拉。在游戏中加强幼儿遵守纪律并且努力达到目标。
4.倾听和表达。锻炼幼儿的倾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如通过让孩子听故事、提问问题、让孩子简单复述故事内容等。
5.家园共育。通过新学期家长会让家长了解我们的教育教学计划安排,以及学期末一对一家长会了解自己孩子的发展状况,有针对性的帮助幼儿发展各种能力。告知家长要在孩子进入学前的教育阶段,就应该对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如:孩子的学习意识、学习习惯、孩子的作息时间、孩子的各种生活能力(自我管理、与他人交往、应付突发事件、安全意识等)、孩子的心理素质等。
6.通过参观小学活动,体验和体会小学生的生活学习状态。真正走进小学,参观小学教室,准备问题向小学老师提问请老师答疑解惑。并且坐在小学桌椅上学习正确坐姿和举手姿势。另外我们还邀请了毕业生代表给孩子讲述小学生生活。
7.孩子们的学习方面要树立孩子自信,激发孩子升小学的强烈愿望,我们主要是带领孩子们参观小学和阅读、识字、写字、算术等一系列的活动。
8.从各方面提高幼儿的能力真正做到幼小衔接。
9时间上的互相靠拢,由半小时到45分钟之间的过渡。
10.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如:早起、自己整理书包、值日生活等。
11.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如:向家长传达作业等。
12.培养幼儿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如:分享、帮带等活动。
1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要求。减少物质奖励,培养幼儿专注力和学习的兴趣。
14.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故事、绘本、大语文表达训练中,多识字、多表达。15.增强文明礼貌,主动问好,遵守班级纪律。
主题墙的作用:它可以引导孩子的行为与活动,还能激发孩子的思考,改变孩子的认识和理解。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人,能与环境有效的对话。主题墙还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主题开展的意义,因而主题墙不仅是一座架在孩子、老师以及家长之间的桥梁,他更是孩子发展幼儿课程的有机结合体!而且主题墙需要随时变化,根据季节变化、节日等适当添减,不能太固定。这样在孩子体验设计的主动性中,让孩子获得新的知识,新的经验以及新的发现。通过主题墙创设,还可以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为孩子提供更好的表现平台!
幼儿园的语言活动,注重在一日活动中各环节的培养以及语言领域指导中完成的语言学习,幼儿园语言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完整流利的口头表达能力”,侧重幼儿说的部分。
小学语文教育注重书面表达的学习。幼儿园语言学习是以多听、多说、慢慢理解为主要内容。
小学语文学习是以识字、书写、阅读、多看、多写、多理解为主的教育内容。
可以看出幼儿园的语言活动是为小学语文学习打基础的,是为书面学习做铺垫的,因此,幼儿园语言教育一定多给孩子说的机会,而不是把小学语文课程内容提前进行学习。
跳绳是一项全身性运动。人在跳绳时,以下肢弹跳为主,同时配合手臂摆动,腹肌收缩提腿等动作,所有这些动作既能促进呼吸加深、血液循环、心肌增强,还能刺激脑下垂体分泌,增加脑细胞的活动,提高思维反应能力。这是一项有益身心的活动。幼儿园从大班阶段开始让孩子尝试学习跳绳。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跳绳的学习过程却非常的枯燥,所以帮助孩子学习跳绳关键是如何缩短这段枯燥的学习过程。以下几个方法可以借鉴:
1.熟悉绳性。
在幼儿学习跳绳之前首先要让孩子充分的来玩绳,其目的在于让孩子感受绳子的特性,激发幼儿学习跳绳的兴趣。熟悉绳性的方法多样,可以在区角中投放绳子,也可在日常的锻炼活动中让幼儿利用绳子进行一物多玩,还可以组织专门的绳子主题活动。充分熟悉绳子的特性能帮助幼儿更快的学习跳绳,增加学习积极性。
2.增强跳跃。
幼儿在真正拿绳之前还要巩固跳跃技能。跳绳这一运动下肢的跳跃是核心动作。幼儿在小班及中班的体育锻炼中跳跃技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相对于跳绳对“跳跃”的要求来说还比较薄弱。常表现为跳绳中跳跃力度控制差,脚掌落地缓冲差,身体保持平衡差等问题。所以在跳绳之前要有意识地针对以上几方面加强跳跃练习:
1)掌握跳跃落地缓冲要领,减少跳跃中对脑部及身体骨骼的冲击力。
2)控制跳跃高度,减少跳绳中的体力消耗,保证持久的跳跃。
3)保持跳跃落地时的平衡性,不前后趔趄,左右摇晃。练习跳跃的方法比较丰富。跳线是练习跳跃中身体保持平衡的好方法,教师可在地上划一直线,让幼儿根据直线前后跳跃,掌控身体的前后平衡,再根据直线左右跳跃,保持身体的左右平衡。待幼儿能熟练的根据直线跳跃之后可让幼儿跳十字线,教师喊口令,幼儿进行前后左右的混合跳跃,以此增强跳跃的灵活性,保持连续跳跃中身体的平衡性。
3.徒手摇绳。
当幼儿能有控制的进行跳跃之后还要学习如何摇绳。在此环节首先要让幼儿学习如何拿绳。幼儿一开始拿绳时绳子在手心中的方向经常要搞错,教师可提供多次示范。其次还要教会幼儿如何调节绳子长度。绳子过长的话可以通过在手掌上绕圈来缩短绳子,注意绕圈的时候要按照顺时针来绕。幼儿会握绳会调节绳子的长度后,教师就可以让幼儿两手放在齐腰的身体两侧前后摇绳。在摇绳练习中,幼儿经常出现以下问题:
1)摇绳起点过高。有的幼儿担心绳子不能顺利甩过头顶手臂举得很高,甚至到后脑勺处,这样其实不容易手臂发力,更难甩过头顶。对于这些孩子教师可让幼儿亲身感受一下放在腰部和放在头顶哪个更容易把绳子甩过去。
2)手臂分得过开。孩子刚摇绳时总是把手臂分得很开,他们怕绳子甩过去的时候会擦到身体。这样绳子虽然甩得过去但是手臂僵直坚持不住很长时间。对于这些孩子老师可提供示范,示范的时候请幼儿重点观察老师手臂分开的距离,让其明白不用伸得过开绳子也能够顺利通过。
4.分解练习。
在前几个环节的准备练习之后我们就可以请幼儿真正尝试拿起绳子跳过去了。但是在会连续性的跳绳之前幼儿还是得分解练习,即学会跳过一个。在这一环节幼儿往往会出现两个能力水平:
1)完全分解,即先把绳子摇过去落地之后,再双脚并拢跳过去,然后再摇第二次。
2)摇跳合一,达到这一水平的孩子已经能把摇和跳两个动作协调的完成了。第二种水平以第一种水平为基础。有的幼儿在此环节练习的时候往往容易操之过急,还没有熟练的完全分解练习就尝试着摇绳和跳跃同步,结果其表现往往是一个都跳不过去。老师得让他们宽下心来先进行完全分解练习,抡一下绳子跳一个。
5.连续跳绳。
连续跳绳是跳绳学习的最后一环节,在此环节既要帮助幼儿将分解练习连起来,还要使幼儿能更加协调的动作,跳得更多,跳得更快。在一开始练习的时候可以让幼儿跟着老师拍手的节奏来跳绳,拍一个跳一个,先慢后快,逐渐加快让幼儿没有明显的感觉,但是两下跳跃之间没有空闲停下来,其自然就会连续动作了。待幼儿会连续跳了之后还要引导幼儿提高跳绳技能:
1)身体各部位动作更加的协调,各种花样跳绳在这里非常有用,可以介绍给幼儿,如单脚跳、向后跳、跑步跳、跳长绳、带人跳等等。
2)跳得更快更多,这一方面与协调地动作有关另一方面与体力的消耗有关。要让幼儿减少体力消耗必须要求他们学会低低地跳有高度控制的跳跃。另外也可请协调性较好的幼儿学习分脚跳减少体力消耗。
据以上的分析,在跳绳学习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具体的练习目的和要求,前面阶段的练习是后面阶段的铺垫和准备,每个阶段的练习都会对跳绳学习产生影响,所以我们在指导孩子练习时要按阶段有侧重地练习,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因材施教、个别指导。
幼儿有个别能力差异,在跳绳方面表现的也非常明显。如有的幼儿学习跳绳非常快,没几天就已经学会了,有的幼儿可能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有的幼儿在第二阶段需停留的时间较长,有的幼儿第三阶段需要更塌实的练习。差异造成幼儿学习速度有快慢,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也不一样,教师要根据幼儿学习的程度遇到的问题困难有针对性的给予指导。
7.一线教师经验分享:
(1)绳子稍微长一点,每次甩绳子要能打到地上,而且两手要同时。甩绳子的方向是向中间甩,可以在前面画一个点,每次最好能甩到,进行练习!用力要求,主要是手腕用力!
(2)学习跳与甩绳子相结合起来,这是紧接着第一步学会之后:要求和第一步一样!跳和甩结合:跳的时候要求孩子听到绳子打地的声音,就跳一下!这样反复练习就可以了!直到协调为止!
(3)用一根绳子尝试跳!
(4)最关键的是多加练习,等到孩子掌握了跳绳的基本要领之后,试着让孩子连贯起来跳,一次跳两下、三下……逐渐加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