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幼儿音乐教育要符合教育学、心理学的科学规律。
幼儿音乐教育必须以幼儿发展的生理、心理特点、幼儿教育的原则、方法等基本理论为指导进行教育工作,违反这些带有规律性的问题,教育工作或事倍功半,或收效甚微,甚至给幼儿带来心理、生理上的损伤。譬如:同样一首歌曲,一位音乐技能技巧纯熟,熟悉幼儿年龄特点,按照正确的教育原则、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教师,会教得又快又好。反之,一位不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就教不到点子上,自己干着急,幼儿学不会。
2.幼儿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作品给人以情感体验和审美感受来实现其教育。
音乐审美感受就是使儿童在学习音乐过程中,通过感知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在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美的真切感受。专家说,音乐作品的艺术美包括旋律美、节奏美、和声美和演唱演奏中的音色美。儿童音乐作品以反映儿童生活中富有情趣的、积极向上的、健康活泼的思想情绪为主,同时表现出这些思想情绪背后所隐藏的称颂、赞扬、关心、同情、鼓舞、帮助等鲜明的态度。音乐艺术不是靠直接的说理,而是以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激励人的感情,给人以启示,发挥其感染教育作用,使人领悟其教育内涵。在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进行思想意识、情绪体验、品德行为等方面的教育,还是进行知识技能、认识理解方面的教育,都必须要通过审美感受的途径来进行。
3.寓教于乐也是幼儿音乐教育的特点。
音乐艺术具有娱乐性特点,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特点。利用音乐的娱乐性特点引导幼儿在乐中学,在玩中学,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学得高兴,学有所得。引导幼儿在活泼愉快的、具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中受教育,把教育寓于欢乐的音乐活动之中,把“乐”作为对幼儿进行教育的最有效手段,从而使幼儿性格变得活泼开朗,身心健康发展,精神得到满足,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
4.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是音乐教育的又一特点。
音乐教育是在幼儿愉阅的音乐活动中进行的,音乐教育的教育影响通常不像语言说教表述得那般直截了当,而是像春风化雨般点点滴滴渗透到幼儿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起着感染、熏陶的教育作用。所以,音乐教育中无论是能力培养、思想认识提高,还是心灵陶冶都需要经过一个连续不断的、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教育过程。而音乐艺术教育作用于人的内心情感、心灵深处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往往比说教更有说服力,更持久,更深刻。
1.确定主题,构思网络图
一个新主题的进入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网络图就是层层深入的具体体现,它包含一级主题、二级主题,然后每个二级主题下又包含课程。在主题墙上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同一级别的主题字体大小、颜色一样,字体大小随着主题范围的缩小而变小。
2.学习的过程即为主题呈现的过程
随着教育活动的学习,主题墙设计相应而生,它体现的是孩子学习的过程。任意主题的进入都是由浅入深的,主题墙设计也是随着活动学习一点点慢慢长大的,不应该只是为了应付检查。
3.幼儿的参与性
幼儿园教育是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主题墙是幼儿学习成果的体现,必须是幼儿参与其中的,体现的是幼儿真实的作品。曾经看到过许多主题墙布置的漂亮非凡,手工装饰惟妙惟肖,堪称艺术品,一看就出自教师的精雕细琢,教师可谓是大费工夫,但这样的主题墙却一文不值。
4.主题内容作品的表现形式应该多样化,避免一蹴而就
比如可以是照片、手工、绘画、海报等等,让整个墙面看起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平面、立体相得益彰。另外作品内容虽然各不相同,但整体布局应该有一致的东西贯穿首尾,让人感觉墙面设计是一个整体,不散乱,比如各勾边框的材质相同、各级主题轮廓造型同属一类等等。
数学感官区有两个三层玩具柜,一张长桌和6把椅子。
数学感官区其中第一个玩具柜是感官八件套。
(感官八件套柜:高的占空间的放上面第一层,长条的放中间层,最下面的放剩余两个以及触摸板。)
第二个柜子放感官数学教具。
(第一层:放钟表和插座圆柱体;第二层:粉红塔和色板;第三层:棕色梯和彩色串珠。)
数学感官区指导原则:
玩具放回要求:层与层之间不变位置,若孩子放错层老师要进行调整,同一层位置可以互换。
两个四层玩具柜、一张长桌、六把椅子其中,高配里面含工具车
工具柜:
第一层:笔类(毛笔、彩笔、蜡笔、铅笔、水彩笔、油画棒、胶水)
第二层:剪刀类(花边剪刀、压花器、手工剪刀)
第三层:颜料类(广告色、毛笔)
第四层:辅助类(调色盘等)
材料柜:
第一层:画画纸(手工纸、画画类、宣纸、折纸)
第二层:半成品类的(老师准备的)
第三层:日常生活收集的(棉花、布头、果壳等)
第四层:绿盒子(收集的树叶、贝壳、瓶盖、薯片桶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