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获得一些简单的数学初步知识和技能
知识:感知集合及元素、认识10以内数和组成、10以内数的加减运算、简单的几何形体、常用量、空间、时间等。
技能:对应、计数、简单加减、自然测量。
2.发展学前幼儿的思维能力
智力包括:感知、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其中思维是智力的核心部分。
A.激发幼儿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B.充分依靠幼儿具体形象思维。
C.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
敏捷性指:反应速度的快、慢。
灵活性指:从不同方向思考问题。
3.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A.内容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B. 能引起积极思维的活动形式和方法。
C.多种多样的直观材料和新颖的教学形式。
D.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E.创设数学教育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什么是耐心:
耐心是保持平静,在等待一些事情的时候不抱怨;耐心是坚持不懈地完成我们的工作;耐心是当发生困难的时候,可以做到容忍。耐心意味着自我控制,因为你不能控制别人的做事方式,所以事情并不是如你所愿的进展。耐心就是在困难发生的时候,保持冷静和容忍。
为什么要实践耐心:
没有耐心,人们会急于求成,他们难与承担需要辛勤耕耘将来才有结果的事情;没有耐心,人们会不能忍受等待他人;如果没有耐心,当事情不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进行时,或者别人犯错误的时候,他们的行为就会变得急躁、易怒。当有耐心的时候,你不会发牢骚、抱怨和指责,你会原谅自己,也会原谅别人,你能让这个世界成为善良和温柔的地方,让周围的人感到安全。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做一个有耐心的人,就要学会冷静、坚持。在幼儿排队的时候,往往最没有耐心,教师可以给予引导:“我们班的小朋友真有耐心,不推不挤,排得真整齐。”当幼儿搭积木失去耐心时,老师可以说:“别着急,我们再坚持一下,你看高楼就快搭好了,我们慢慢来。”
B.教师行为:
耐心,能够帮助你坚持做完你想做的事情。要培养幼儿的耐心,我们首先要让气氛平静下来,不浮躁。老师要平和、温柔地对待幼儿,并和他们一起坚持完成每件事情,设定目标,坚持下去,做到中途不放弃、不抱怨,直到目标完成。当小朋友犯错误的时候,教师要有耐心与他交谈。
 
                        好奇好问、喜欢探究是孩子的特点。孩子对生活和事物的探究成了幼儿学习科学、探索世界的重要途径。半日活动围绕主题,追求探索性、操作性的动态性。
1.从环境的隐性铺垫——活动环节的细节安排——教学活动的选择,都为幼儿提供了探索和发现的机会,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体现以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探究。
2.晨间的区域活动、餐前谈话都是从幼儿身边入手,激发幼儿探索的热情。
3.将主题贯穿于半日活动中,让幼儿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4.半日活动的价值在于教师是否能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是否有利于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5.发放详细活动过程,让家长了解半日活动的流程。
6.在半日开放的活动中,加入家长参与部分,让家长感受主题活动的乐趣。
 
                        1.水的实验
实验一 热水比冷水轻
实验二 温度与温度计
实验三 盐的饱和
2.声音的实验
实验四 音调的高低
3.光的实验
实验五 光的多次反射实验六 平面镜的反射
4.电的实验
实验七 什么能导电实验八 摩擦起电
5.空气的实验
实验九 空气的浮力
实验十 空气阻力(一)
实验十一 空气阻力(二)
6.力的实验
实验十二 感知反冲力
实验十三 感知重心
7.化学实验
实验十四 自制洗手液
实验十五 酚酞遇碱变红
实验十六 自制再造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