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要求:
1.让幼儿学会解答简单的(求和、求剩余)口述应用题。
2.让幼儿学习10以内加减法:理解加减含义、认识加减号、认识加减算式、会运算。
教学安排:
1.先用小数量(4以内)学习解答、自编(描述、模仿)口述应用题。
2.再运用口述应用题(包括解和自编)向幼儿讲明加减含义、符号及运算。
3.从2开始逐个数地进行数的组成结合加减的学习。
教学方法:
1.学习描述和模仿自编口述应用题,让幼儿获得加减法和应用题结构的感性经验。
2.借助直观教具和口述应用题讲明加法和减法的含义。
3.教幼儿认识加减符号及算式。
4.用数的组成学习加减的方法:学习某数的组成、数的组成向加减过渡。
5.多种形式的教学:游戏、感知练习、书面练习、口头练习、编题练习
1.用图画、文字、建筑、模型、戏剧表演、舞蹈、音乐、讲故事等形式来分享主题的经验和知识。
2.用简要的素描草图和笔记来记录实地考察的内容。
3.用图画、表格、文字、地图、模型、表演等展示新学会的知识或新经验。
4.总结这项活动的过程并与其同学、教师及家人分享这个主题活动。
1.水的实验
实验一 热水比冷水轻
实验二 温度与温度计
实验三 盐的饱和
2.声音的实验
实验四 音调的高低
3.光的实验
实验五 光的多次反射实验六 平面镜的反射
4.电的实验
实验七 什么能导电实验八 摩擦起电
5.空气的实验
实验九 空气的浮力
实验十 空气阻力(一)
实验十一 空气阻力(二)
6.力的实验
实验十二 感知反冲力
实验十三 感知重心
7.化学实验
实验十四 自制洗手液
实验十五 酚酞遇碱变红
实验十六 自制再造纸
第一、教育性:使环境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功能。
第二、生动性:随教学需要不断更新,以丰富的教玩具来刺激幼儿感官从而诱发幼儿快乐学习的情绪。
第三、安全性:注意所使用材料的安全性及所陈列物品的安全性,以免幼儿因好奇、好动而发生意外。
第四、实用性:能为教学活动服务,让幼儿通过与环境互动更深刻地理解学习内容,能配合教学活动的展开帮助幼儿观察、思考和实践、具有实用价值。
第五、美观性:在造型设计和色彩选择上要力求简洁、美观、协调,让人感到舒适、愉悦。(即有观赏性和操作性)
第六、展现特色:可根据班级特色和班级幼儿的差异,合理规划,使其富有特色。
第七、参与性: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参与班级墙饰布置,体现以幼儿为主体,使其真正成为环境的主人。
幼儿园公共环境包括幼儿园户外以及室内(门厅、回廊、通道、平台)等一切开放的公共区域,这些共同构成了幼儿园的整体大环境。
安全性、适宜性、整体性。要尊重幼儿的审美情趣,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幼儿的审美情趣就是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幼儿自己对美的理解、感受和评价。
1.符合幼儿园特点的同时体现园所文化。
2.符合审美要求的同时体现教育功能性。
3.从幼儿角度出发,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主体。
4.从环境内容出发,提供更多真实的物品和材料。
5.活动作品更换要及时,可以偶尔穿插一些创意式的、有变化的作品展示。
6.结合教育活动,营造互动式环境,幼儿园教师设计不应该仅仅为了满足幼儿的审美需要,而是在吻合幼儿审美情趣的前提下,结合适当的教育活动,使幼儿接受一些教育。
7.教师要结合主题和季节,经常更换走廊的吊饰环境,让走廊吊饰成为幼儿认识世界、探索世界的窗口。
8.幼儿参与创设,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作用,《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吊饰设计是体现学校文化,展现幼儿风貌,传达幼儿思维的一个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