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主题活动要与幼儿真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主题活动中,当活动的内容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研究、去尝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在一日生活当中,发现幼儿的需求和爱好,注意抓住幼儿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2.在互动中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提供适宜的帮助与引导。
在主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深切的体会到,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在学习上是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从纯粹意义上的教学计划执行者转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从关注自身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变了:从原来被动接受式转变为现在探索体验式;整个主题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建立起一种多元的关系:老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也是活动的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欣赏者;而孩子既是学习者、参与者、评价者,通过参与操作和活动学习,掌握知识或经验,并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又是互动者,能与周围的同伴、成人、材料及其他环境不断地接触、交往。
3.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主题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满足孩子需要的环境,从以往关注知识点传授,转变到关注幼儿主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4.在空间上的支持和保证。
1.首先主题探索材料要丰富,有可供幼儿操作探索的机会。
2.幼儿探索活动,需要家庭、社会、教师等方面的支持,只有得到全方位支持,幼儿才对探索活动感兴趣。
3.幼儿探索活动不要难度过大,或没有难度,都会减弱幼儿操作探索的兴趣。
4.在主题活动中,孩子是主体,教师创设有预备的主题环境,让孩子在探索中操作、在实践中总结,如果没有主题环境,幼儿没机会探索。
5.孩子自主、自助、自信,最大程度地受到老师的尊重,受到发展性评价;在与老师合作性的互动教学活动中,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如果幼儿的各种操作与探索,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或被零落,被批评,幼儿就不会有兴趣。
6.在主题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探究活动,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
7.幼儿总结且分享许多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立即得到肯定,幼儿在收集信息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看的到,幼儿学会了提问、质疑、与伙伴合作,共同体验学习生活的乐趣,教师都能放大表扬。
在正常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每月幼儿园安排的户外教学、庆典活动等工作,造成一日流程中安排的月计划与周计划内容没时间实施,这就要看班级主教是否清楚哪些课程是没完成的,可在其他时间补课完成。如幼儿园活动较多,自己安排的课程中又无法补课,那就把一学期中落下的课程利用上学期的一、二月份补课,下学期的七、八月份补课。
1.感知集合:物体的分类、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相等。
2.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基数(数的实际含义、数的守恒、相邻数、数的等差关系)、10以内的序数、10以内的组成、认读和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
3.10以内数的加减法:感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4.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5.量的初步知识:比较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正逆排序、量的守恒、自然测量。
6.空间方位初步知识:
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远、近。
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
7.时间初步知识: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一星期等的名称及其顺序;认识时钟:时钟的长针和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