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能用适宜的速度、力度演唱欢快活泼的歌曲。
2.能较准确地接前奏和间奏唱歌。
3.能演唱出四二拍,四三拍的歌曲,并掌握其韵律。
4.能够正确演唱自然音阶。
字卡(例如:水果图片配文字)
书(不少于20本,例如:绘本、故事书、小儿书)
手偶:动物系列(不少于5种,如:猴子、猫、兔、小猪、大象等)
指偶:动物系列不少于5种(如:兔子、小猫、小狗、老虎、马等)
小椅子(靠垫)、小沙发、台灯、书挡
图片:幼儿看图讲述的图片
1.感知集合:物体的分类、认识1和许多及其关系、比较两个物体数量的相等和不相等。
2.1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基数(数的实际含义、数的守恒、相邻数、数的等差关系)、10以内的序数、10以内的组成、认读和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
3.10以内数的加减法:感知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发现规律,举一反三。
4.简单的几何形体知识:
平面图形: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梯形;
立体图形:球体、正方体、圆柱体、长方体、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
5.量的初步知识:比较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宽窄、轻重、容积等、量的正逆排序、量的守恒、自然测量。
6.空间方位初步知识:
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远、近。
空间运动方向:向前、向后、向左、向右、向上、向下。
7.时间初步知识:区分早晨、晚上、白天、黑夜、昨天、今天、明天、一星期等的名称及其顺序;认识时钟:时钟的长针和短针及其功用、认识整点和半点。
1.主题活动要与幼儿真实生活紧密相连。
在主题活动中,当活动的内容是幼儿所喜欢的、所感兴趣的时候,孩子们就会调动全部的智慧,去探索、去研究、去尝试,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因此,教师要贴近幼儿生活实际,在一日生活当中,发现幼儿的需求和爱好,注意抓住幼儿生活中的热点问题,根据幼儿的生理特点,对幼儿进行生动活泼的教育。
2.在互动中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提供适宜的帮助与引导。
在主题教育的实施过程中,我们更深切的体会到,师生的关系是平等的,他们在学习上是相互促进的合作伙伴,从纯粹意义上的教学计划执行者转向教育实践的研究者;从关注自身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孩子的学习方式也变了:从原来被动接受式转变为现在探索体验式;整个主题活动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也建立起一种多元的关系:老师既是活动的支持者、引导者、观察者,也是活动的合作者、研究者、学习者、欣赏者;而孩子既是学习者、参与者、评价者,通过参与操作和活动学习,掌握知识或经验,并对他们自己的学习、探索活动进行评价;又是互动者,能与周围的同伴、成人、材料及其他环境不断地接触、交往。
3.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在主题教育开展的过程中,教师要创设满足孩子需要的环境,从以往关注知识点传授,转变到关注幼儿主动探索与创造的过程。
4.在空间上的支持和保证。
1.区域常规一定从幼儿入园就开始建立。
2.进入区域,幼儿有选择玩什么玩具(操作材料)的自由,要求幼儿从哪里拿的要记住,玩完放回原处,便于其他幼儿拿取。
3.进入区域,幼儿有选择在哪里玩的自由,要求轻轻走路,从别人身后绕行,不能影响别人操作。
4.进入区域,幼儿可自由选择玩伴,要求:说话小声,只能2人之间听得见,如果在选择玩伴时,对方拒绝,要接纳别人的选择,不要强行或者告状,老师也不能劝幼儿和谁一起玩,要尊重幼儿的选择,幼儿有选择的权利,也有拒绝的权利。
5.进入区域,幼儿有选择玩多长时间的自由,幼儿对现有操作材料不满意的话,可以不玩,如果对某些操作材料感兴趣,没玩够,也不能轻易阻止幼儿收放材料,而是给幼儿留着,有时间时继续玩。
6.对于区域常规,教师要不断强调,坚持每天重复数遍。坚持三个月,幼儿常规就基本建立起来了。
7.教师要有耐心,幼儿的常规培养需要时间,每名幼儿成长环境不同,教育方法不同,教师不要因为个别幼儿不遵守规则而对幼儿态度不好,造成幼儿逆反心理,教师越是过度要求,幼儿越反感来幼儿园,师生关系紧张的话,常规培养没建立好,反而造成幼儿不喜欢来幼儿园,家长对教师不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