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程目标是否明确。
2.幼儿可操作材料是否充分。
3.教态是否亲切和蔼。
4.是否有师生互动。
5.是否有幼儿之间的互动。
6.是否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材料。
7.课程设计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8.是否完成目标。
9.教师示范讲解时间是否能控制在5分钟以内。
10.幼儿动手操作是否保证15分钟以上。
11.是否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12.是否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教材准备有层次性。
1.教学内容要删繁就简,不要那么多繁琐的东西,把主要的内容写进去。
2.好母版决定了整份PPT的颜值,可以找一个好一点的母版,把内容填充进去,可以使整个课件看起来更完美。
3.目录要简洁,要让其他人看到简单易懂的目录。
4.用图表、音视频表达,多加一些图片、视频和音频,让课件内容更丰富一些。
5.细节处理,在字体和颜色上下功夫。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1.结合幼儿园主题教学,因地制宜,挖掘与运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
主题探索活动,需要幼儿走出教室,探索大自然,而幼儿园周边社区,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例如:我小区的植物,我小区的建筑,我们小区的大门,等等,都需要结合社会来完成的探索活动,都可以带幼儿到周边社区进行现场教学。
2.根据主题教学特点,因题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主题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很多教学内容,教师也讲解不清楚,这就需要利用社区教育来完成。例如:主题“保护牙齿”,就可以请社区医院的医生给幼儿讲解保护牙齿的方法。
3.社区周边的各种资源利用:公共汽车牌的认识,交通标识的认识,社区配套设施的认识,社区环境认识等。
一、保护好奇心,点燃持续探索的火花
在一日活动中努力营造有利于幼儿创新能力培养的氛围,抓住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每个能激起他们思考、想象以及感兴趣的事、物、情景。激发幼儿内在的创造冲动。让他们陶醉在充满乐趣的探索活动中。
二、“等待”与“点拨”,推动持续探索的深入
“等待”与“点拨”,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实际上它们都是教师介入幼儿活动的方式。教师适时适度地采用“等待”、“点拨”等介入方法,是推动幼儿深入持续探索的必要手段, 教师只有适时适度地采用“等待”、“点拨”等介入方法,才能让幼儿在自主探索活动中感到成功的滋味,也只有感受了成功才能唤起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
三、借助表格记录,促进幼儿对探索活动的再验证再发现
观察记录是探究活动(特别是科学活动)的重要环节。幼儿借助表格真实记录活动的各种现象结果,便于幼儿回忆探索操作的过程,能促进幼儿对探索过程进行比较,从而让幼儿萌发再实验、再验证、再发现的欲望。幼儿在探索后会乐于拿着记录表与同伴交流结果,在交流中一经发现与自己不同的想法,便会产生争论,有了争论就会相应地产生再次实践验证的动力。
四、及时评价,强化幼儿的持续探究欲望。
评价是为了支持幼儿更深入探索的需要。思维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评价的目的就是在此过程中推动幼儿的思维进程,强化他的探究欲望,这才是有价值的评价。
五、提供自由探索的条件,延续幼儿探究热情。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这些都要求我们教师重视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为他们的探究活动提供有利的支持。创设有利于幼儿自主探究的物质环境,充裕的时间和丰富的材料是孩子们自由操作、持续探究的重要保证。使幼儿在没有压力和框架的状态下,随时随地直接操作,自由进行持续探究,感受成功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