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分类摆放:电器类、餐具类、厨具类、食材类
2.分区实施:加工区、品餐区
1.生活活动:看活动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制定的是否具体,一般来说,生活活动的目标就是本周的测评目标,一周一个目标,班级两位老师的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只是指导重点不同,而指导重点最后应该落实到幼儿身上,如主教测评男生,助教测评女生。
2.区域活动:区域活动的目标即教师要开展的测评目标,是教师要计划开展的测评内容,比如教师当天要测试幼儿是否能正确发音z c s,相应的材料准备就是相关的练习单或者教师提前准备的词组,指导重点仍然是具体到幼儿。
3.集体教学活动:教师根据自己所负责的课程写出相应计划。
4.户外活动:上午为体能测评,下午为体育游戏或者自制玩教具,所以户外活动要体现出测评的内容,并有具体的幼儿指导。
5.分析与反思:教师根据当天活动中的某个环节,分析反思不足之处,写出自己的感受,从而根据不足制定出后续的延伸活动。
总之,日计划的书写一定是以幼儿为本,所有环节的活动指导重点最终都应该落实到具体的幼儿,而计划的制定是班级教师共同制定实施的,教师统一目标.协作配合,保证班级教学任务顺利有效地完成,所以批阅时也是应该从这些点位着手检查。批阅的目的是指导教师正确书写日计划,所以教学主任要做到给予正确指导与评价。
更多幼儿园加盟精彩内容:幼儿园如何实现高效管理,实现低风险运营?
第一、建立和谐的师幼关系,让幼儿喜欢上音乐课。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主要是看教师与幼儿之间配合得是否默契。若想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在双方之间架起相互沟通的桥梁。在教学中倾注爱心和耐心、尊重幼儿、走近幼儿。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用具体的形象、生动的语言来进行授课。通过灵活的眼神、活泼的语气、夸张的动作、激励的语言来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以此来缩近教师与幼儿之间的距离,让幼儿能积极地、主动地接受音乐活动。
第二、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要让幼儿对音乐感兴趣,就要为他们创设一个良好的音乐环境。让幼儿每天都能接触音乐,生活在充满音乐的环境中,使每个幼儿的音乐潜能都能得到惊人的发挥。经常播放一些悦耳动听的曲目,让幼儿倾听这些歌曲的美妙,和幼儿一起根据音乐的内容布置教室的环境,投放一些音乐材料。让幼儿耳濡目染地接近音乐、熟悉音乐,从而喜欢音乐、乐意主动地参加与各类音乐活动,激起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第三、合理的选择内容,让幼儿成为活动的主人。
恰当的选材是幼儿音乐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多年来幼儿音乐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都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意愿再稍稍考虑一些幼儿的特点来制定。发展水平不一的幼儿按照一份教学计划进行活动,要唱一起唱,要跳一起跳,没有选择的余地和机会。这样忽略了幼儿间的个体差异,不能满足所有幼儿在音乐能力发展上的需要,单一的集体教学不能为幼儿提供自我发展的空间。
幼儿对音乐内容的需求是从本能需要的立场出发的。他们追求天然的、游戏的、趣味的音乐作品作为学习的对象。教师在明确音乐教育目标的前提下,要善于从幼儿的生活范围里选取适当的内容,帮助幼儿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如动植物类、自然现象类等这些都是幼儿有一定感性经验的事情,引导幼儿用艺术的手段,绘画、乐器演奏、唱歌、敲击节奏等进行再现,会大大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另外在教的过程中还要注重因材施教。根据每个幼儿的实际水平和需要提供相应的学习内容,提出合适的进度要求,使教学个别化,让每一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向前发展,使每个幼儿能在“最近发展区”内获得提高,取得成功,培养自信。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活动发展的平台,使幼儿通过参与活动能认同自己、接受自己、认为自己能行,在能力提高的同时,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第四、做好音乐课的常规训练。
课堂教学的组织工作是保证教学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所以,教师应建立课堂教学常规,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上课习惯。作为一位幼儿园音乐教师,能有计划并有针对性地对幼儿进行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对上好以后的音乐课,培养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音乐课的常规训练和其它学科相比,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之处,不同点在于音乐常规训练既要对幼儿进行站、立、坐及排队、进出教室的训练,又要把这些训练放在音乐中进行,让幼儿在浓浓的音乐氛围中轻松愉快地完成相关练习。课堂上的每一个动作、眼神、每一个坐姿、站姿都要求是美的。上课时要求幼儿头要正、肩要平、背要直、两眼平视、面带微笑、双手自然地放在腿上。这样的要求看似简单,幼儿做起来却总不是很好。于是,可让幼儿随音乐进教室,坐下后听音乐拍手安定情绪,听音乐起立、坐下,用歌声进行师生相互问好等。这样的训练,把幼儿进入音乐室的所有活动都放在了音乐中进行,体现了语言的音乐性,动作的音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音乐性。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音乐课的常规就自然建立了。
第五、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增强音乐的趣味性。
幼儿的思维形象、直观,有的音乐比较抽象。把抽象的音乐用直观的图片、教具表现出来。在教学中加强内容的趣味性,利于幼儿的学习。在教学中将唱唱、跳跳、画画、敲敲、听听有机的结合,将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形式呈现于幼儿面前,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探索,积极的体验音乐。
1.将故事和情景表演融入音乐教学之中。故事、情景表演是在幼儿园语言教学中常用到的方法,也是幼儿最乐意接受的形式,同样在音乐活动中也可以渗入其中。教师把歌曲的内容设计成一故事,幼儿在听故事的同时,情不自禁地对歌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再辅以幼儿喜欢的情景表演形式,让幼儿在演的过程中熟悉歌词、旋律、风格、形象等。然后,教师有目的地让幼儿脱离表演进行演唱。能充分调动起幼儿的兴趣。
2.将教具材料融入到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思维发展尚处在直觉形象阶段,加之受到年龄和生活经验等方面的限制,在一些音乐活动特别是欣赏乐和打击乐活动中,如果不借助一些形象的教学辅助材料,要理解和表现音乐材料是有一定难度的。所以在音乐活动用中可利用图片的方式帮助幼儿记忆歌词,幼儿看到图片上的内容,就明白了所表示的含义。另外在欣赏打击乐等教学当中,图谱也是经常被利用到的教具,它采用图片和象征性的符号这一形式,这样能够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歌词。
3.将多媒体融入到音乐活动中。音乐是积聚灵感、催发情感、激活想象的艺术。多媒体教学可以化静为动,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通过各种直观形象的展示,有助于幼儿更好地体验音乐的情感。同时将视听完美地结合,有助于开发智力,特别是在激活幼儿创新潜能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教学时能有效地将视听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幼儿受到作品美的感染,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和对主旋律的记忆。随着音乐边听边动能帮助幼儿感知音乐的节奏、速度、力度和情绪起伏,使幼儿更能投入到音乐所展现的情景中。
4.将游戏活动融入到音乐活动中。幼儿的一日活动贯穿于游戏之中,儿童在游戏中,在活动中学习,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幼儿来说音乐游戏就是一种娱乐,它让幼儿充分体验到“玩”一样的愉悦感,幼儿没有丝毫的压力和负担,他们自觉自愿地、不知不觉地、快乐地、不知疲倦地投身于活动之中,在唱唱、跳跳、玩玩、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去感知音乐,从而增强幼儿的音乐节奏感,提高辨别音乐性质的能力,促进动作的协调,还能发展其想象力、创造力,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
5.将绘画融入到音乐活动中。艺术是相通的,音乐和绘画能共同陶冶了情操,净化了幼儿的心灵。幼儿在理解歌曲的基础上,运用画笔大胆想象,在纸上把关于乐曲描绘的种种美妙景物展现出来,从而完成这一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一边倾听美妙的旋律,一边动手画出音乐的形象,可以让幼儿潜移默化地感受音乐的熏陶,好似身临其境地畅游在艺术的殿堂中。
什么是服务:
人们彼此需要,我们接受周围人们的服务,同样我们也为他人服务。服务就是给予,为了改善人们的生活而给予。有一个服务的态度,意味着寻求帮助别人的办法,而不是等待别人请求帮助。别人的需要和你自己的一样重要,当你以服务为导向时,你就能想出办法,帮助别人。
为什么要实践服务:
如果人们从不愿意为别人做点事情,每个人就只能靠自己。有人遇到麻烦或需要帮助,就没有人会去帮助他,有了为他人服务的态度,我们就会在周围建立起爱和幸福。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关怀,当每个人需要照顾的时候,就会得到帮助。
指导建议:
A.教师语言:
服务是为我们的孩子、家长及周围所有的人。当我们服务时可以这样说:“你需要我的帮助吗?”或“我可以帮助你吗?”也可以通过一些为别人服务的机会主动服务,给人带来方便。
B.教师行为:
无论我们在幼儿园还是社区,我们都彼此给对方创造了很多互相帮助和服务的机会。如在别人需要服务时:帮别人开门、拿东西、为幼儿分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