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语言、动作、手势、表情)再现作品内容的创造性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的需要。将表演和主题活动整合在一起,通过主题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在表演中能够把在主题活动中理解、掌握的知识应用到表演中,使表演更鲜活生动,更丰富自然。
1.力求表演游戏的目标与主题目标相整合
有了明确的主题目标才能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生成主题时,主题根据生成原因,主题价值等因素制定主题目标,选择各领域内容(包括游戏),所以表演游戏与主题是从属关系,表演应为主题服务。表演游戏在主题大目标的指导下,在考虑游戏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在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上努力与主题目标整合。
2.整合主题内容,丰富游戏内容
任何主题必然包含各种因素,有些比较显性,有些比较隐性,需要对其认真分析,发掘主题中和表演相关的因素,挖掘表演中和主题中吻合的内容丰富表演游戏。在“下雨的时候”表演游戏中一些主题活动中的儿歌、歌曲等都很自然地整合在其中。
3.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4.家长的支持是孩子得以表演的源泉。
1.课程目标是否明确。
2.幼儿可操作材料是否充分。
3.教态是否亲切和蔼。
4.是否有师生互动。
5.是否有幼儿之间的互动。
6.是否给幼儿提供可操作的材料。
7.课程设计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8.是否完成目标。
9.教师示范讲解时间是否能控制在5分钟以内。
10.幼儿动手操作是否保证15分钟以上。
11.是否突出教学重点与难点。
12.是否照顾幼儿的个体差异、教材准备有层次性。
1.每名教师的教育笔记与观察记录一学期要提交16篇,教学主任对每名教师的文案批阅不少于2篇。
2.审批中不要流于形式,不可用“阅”来证明已经批阅,必须给予评语。
3.批阅要客观,不可以用好、坏、对、错等概念文字来评价,要具体指导。
4.教学主任自身教育理念、教育观、教育方法也直接影响着批阅效果。因此教学主任自身的专业水平需要不断提高。
1.自然学习法
采用活泼愉快唱儿歌的方式,让幼儿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自然的诵读。同时配合图片,相关的录像,让孩子更直观、形象地理解《弟子规》的内在含义。
2.角色扮演法
《弟子规》是用真情来教的,教学要创设情境,只是一味地诵读是不适合学前儿童的。儿童的认知因素影响到他们的行为,其中角色扮演能力和道德判断能力的作用最为明显。教幼儿学习《弟子规》的最好办法是游戏,特别是角色扮演。讲到“出必告,反必面”时,可以请班上的两位老师就通过扮演母亲和孩子,让孩子们观看。孩子们在观看之后,就明白“出必告,反必面”的含义了, 从而学到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
3.行为强化法
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和身边发生的有关事件进行学习,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让幼儿不断强化,巩固已形成的习惯,并能进行灵活运用。如孩子们多贪恋各种玩具,每当家长来园接孩子时,时常会出现家长千呼万唤而孩子却不欲理睬的情形。在这样的情况下,通常可以提醒孩子们:“《弟子规》告诉我们,父母呼唤时应该怎样做?”于是孩子们会一齐喊出“父母呼,应勿缓。”贪玩的孩子听到这句话,即便有些不情愿,也会很快离开座位,跑到父母身边,乖乖地跟父母离园。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的这一被动行为逐渐转变为主动行为。
4.家园互动教育法
通过《家园联动》和平日沟通,让家长更加关注《弟子规》的学习。一方面,在幼儿指读时,可帮助孩子正确指点所诵文字,保证孩子所指即所说,使他们对诵读文字有一个印象。另一方面,父母子女齐诵读,既能培养亲子关系,同时也加强了自身修养,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