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饮食:中班幼儿吃饭基本上都能吃完,不会剩饭菜,而且能用筷子吃。中班初期的幼儿大部分还不会使用筷子,所以现在开始,请家长在家逐步引导孩子练习正确使用筷子的方法。在吃饭时,教育孩子专心吃,不要东张西望,更不要端着饭碗站着或走来走去地吃,要有规矩。另外,还要引导孩子不要挑食,撒在饭桌上的饭菜要自己收拾。
2.大小便:中班幼儿基本都能自己上厕所大小便了。但是,偶尔因一心扑在玩上,也会尿在裤子上。碰到这种情况,不要过分责骂,而是应该对孩子鼓励鼓励,比如“下次可千万不要这样啦”等等即可。在这个时期必须教育孩子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要让孩子记牢,便后必须洗手,不可忘记。女孩则要养成小便后用卫生纸的习惯。外出或上幼儿园以前,要让孩子去厕所排便。在游玩或干活以前养成解手的习惯也是很重要的。
3.睡眠: 中班的孩子已经知道什么时候睡觉。但是,往往到了睡觉的时候还想玩或看电视等,磨磨蹭蹭地不肯上床,并且装出一点都不困的样子。碰到这种情况,千万不要偶尔一、二次没关系而开绿灯。即使孩子不困,到时也得上床睡觉。孩子睡不着切不可责怪,而应该在旁边跟他讲讲话,让他安静下来早点入睡。另外,要让孩子养成睡觉以前刷牙、排便、自己换睡衣的习惯。
4.穿脱衣:4岁的孩子几乎都能自己脱衣穿衣。这个时期教育孩子的重要内容是,脱下来的衣服应该放整齐,不可乱丢、乱扔。其次是要知道冷热,冷了要自己能加衣服,热了就要脱掉些。至于那些套头的衣服和长筒袜子,对于4岁的幼儿来讲,也许因难穿而不太会,但只要大人穿给孩子看看,妈妈教教穿脱要领,慢慢就会了。还要教育孩子养成脱下鞋袜不要乱扔,应并拢放整齐的习惯。
5.卫生教育:要让孩子能独自漱口、刷牙、洗脸。所以,每次外出回家、饭前、便后、玩耍以后等,都要记住不厌其烦地让孩子洗手。
有时孩子只顾着玩,脏衣服穿在身上很长时间也不知道换,这时候就要提醒孩子赶紧更换衣服。要使孩子体会到身上衣服干净就会舒服,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
孩子在洗澡时,引导他们凡小手够得到的地方都自己洗,而且要洗干净,不要马虎行事,要定时给孩子修剪指甲和理发,使孩子自己感到头发长了或指甲长了不舒服,养成爱卫生的好习惯。
6.礼节教育:无论在家里或与他人相处,都应该有礼貌。4、5岁了,要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见了人就能脱口说出“您好”、“谢谢”等。
1.礼貌:学会与同伴相处;能主动热情的对待别人;能与人客气交流;知道进餐礼仪;经常使用请、你好、谢谢、再见;学习礼仪:知道集体活动的要求,养成良好的上课常规,在户外活动时,遵守活动规则,注意安全,知道走路看前后照顾他,保护自己。睡眠礼仪:知道穿脱衣服的顺序及摆放位置,入睡前漱口。躺下后养成右侧卧习惯,睡眠室保持安静,起床行完礼,按顺序穿衣服,整理床铺。
2.尊重:能在不同情境下主动使用礼貌用语,举止文明,如对不起、打扰了、谢谢、给您添麻烦了;能礼貌地与人交往;能关注别人的情绪和需要,并能给予力所能及的帮助,尊重为大家提供服务的人珍惜他们的劳动成果。接纳尊重与自己的生活方式或习惯不同的人,尊重身体有残疾的人。
3.承担:要自己应该承担的任务;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做事;对自己说的话和做过的事负责;家里的事情学习承担;做事情有信心。
4.宽容:知道没有完美的人;知道有些事情需要理解;体会他人感受;了解自己感受;大度,不苛求,不斤斤计较。
5.惜物:珍惜自然,感恩万物;珍惜资源,节约利用资源和材料;量入为出,把物品的功能尽量发挥出来,当省则省;物品能用即可,不追求奢华物品够用即可,不贪多贪大。
6.合作:朝同一目标共同努力,达成共同的目标;理解共赢的道理;知道合作的目的与结果能协助处理同伴之间的矛盾。
7.爱心:关心父母,他人喜欢帮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能记住他人交给的任务并能按时完成;不嘲笑欺负有缺点或有生理缺陷的人主动帮助他们;参加小组或班级活动时能完成自己承担的任务;会收拾整理班级的物品;愿意为集体做事,为集体的成绩感到高兴;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能说出中国几个少数民族;知道一些国家的重大成就,知道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要互相尊重,团结友爱。
8.诚实: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对人忠诚率真正公正;忠诚老实,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感受说实话后的体验;感受说谎话后的体验。
9.帮助:愿意帮助比自己弱小的人或残疾人;遇事能为他人着想。
10.整洁:能帮助家庭打扫卫生,自己可以扫地,擦桌子,倒垃圾等;将教室区域卫生干净,扫灰尘,擦玩具柜,摆放玩具归位等;能注重自我形象保持整洁;能将衣服整理好;有洗脸,洗手,刷牙,梳头洗澡等自我整洁的好习惯;整理自己书包内的物品不凌乱。
11.分享:能将自己的喜悦心情分享给他人;能将自己的喜欢的物品分享给他人;知道分享就是慷慨地给予不以回报;愿意慷慨地给予他人所需要的东西。
12.善良:对新生能表示关注与照顾;不嘲笑他人总怕伤害了他人的情绪;看到需要帮助的人主动帮助;主动表达对他人的理解;能照顾身体虚弱的人。
13.服务:能做好值日生工作;能为小朋友服务;愿意为需要帮助的人主动服务;理解服务的含义。
14.耐心:耐心做事能耐心把要说的话慢慢讲清楚;能耐心听他的讲话;能耐心把物品摆好;能耐心把作业工作完成好,耐心等待洗手、如厕等。
15.服从:能按交通规则执行;按学习规则执行;能按生活规则执行;尊重各条款,知道服从意味着保护自己和善待他人。
16.快乐:能感受快乐的体验;能感受帮助他人的快乐;能感受成功做事的快乐;能感受解决困难的快乐;能感受寻找朋友的快乐;能感受被人接纳的快乐;能感受接纳他人的快乐。
17.勇气:有勇气照顾他人;有勇气承担责任;有勇气接受挑战;有勇气独自完成任务有勇气指定规则并能遵守。
18.平和:理解平和;能用平和的心态做事;能用平和的心态对人;能用心平和的心态解决问题。
19.感谢:能对给予自己帮助的人表示感谢,能说出给予自己帮助的人都有哪些?自己怎样去感谢他们,知道社会上帮助我们的人很多,能列数出帮助的方面和表示感谢的方式。
20.同情:对家中病人能照顾;对摔倒受伤的同伴能表示帮助与安慰;能照顾动植物,知道他们需要照顾;对弱小能表示出主动帮助与照顾。
幼儿园应该给予幼儿一个和谐的语言环境,抓住幼儿感兴趣的物品、事情或人,及时给予正确名称、定位。
循序渐进的教会幼儿不要心急。毕竟语言的学习需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鼓励幼儿与人交往,多看、多听,时常走出家门,从多种场合体会和充实经验。同时鼓励幼儿大胆表现,用平等的心态与幼儿交流,给予幼儿练习的空间。
一、刚出生的婴儿已具备相应的听觉和视觉。家长要抓住时机,在孩子的卧室周围摆设色彩鲜亮的、带有声音的玩具。拿着玩具(或其他幼儿感兴趣的物品)吸引幼儿注意力并反复说出玩具的名称,并让孩子接触,抚摩,建立词汇的概念。但每次时间不宜过长。当孩子开始发声时,家长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幼儿继续“练习”。这个时候幼儿的发声为今后说话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在语言发育的第一期(12—18月),医学上称之为回音期。因为这时幼儿的说话方式主要以模仿为主。如:你多大?孩子也会重复:你多大。这个时期成人应该让幼儿多听、反复听故事,让幼儿建立自己的词汇库。
三、在语言发育的第二期(18—24月),又称称呼期。这个时期的幼儿知道物品各有名称,会把名称和相应的物品联系在一起。成人可以告之幼儿物品名称,然后提问:“这是什么?”此一问一答来锻炼孩子的词汇量。
四、2到3岁的幼儿已经能够说简单的句子,会使用代词你、我、他,喜欢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提问,爱问“为什么”,所以又称“好问期”。成人在这个时期中引导孩子用清晰的话语、完整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愿。也许孩子在这个时期里不能一下子准确的表达,即便你已经知道幼儿的意思,也要让他说完,千万不要剥夺孩子说话的机会。多鼓励幼儿与他人交往,带幼儿去公园、动物园、商场及其他合适的场所,丰富幼儿的见解,帮助幼儿吸收良好的知识,更好的建立词汇量。 当幼儿提出:“为什么”时要耐心解答,不要因为心烦而简单回答或敷衍了事,这样起不到任何效果。
五、3—6岁的幼儿能够用成熟的句子与他人交流,这时教师要注意继续丰富孩子的词汇量,多看多听少儿节目,与孩子一起看幼儿图书,边看边引导幼儿复述故事,还可以和幼儿一起续编没有看完的故事情节,激发幼儿的想象力。鼓励幼儿把自己的想法用语言表达出来。
小班:
1.学会用比较的方法区别并说出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两个物体。
2.能从5个以内大小、长短、高矮差别明显的物体中找出最大的(最长的、最高的)和最小的(最短的、最矮的)。
3.能按物体的外部特征(如形状、颜色)或量(如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3个物体的正排序。
中班:
1.能区别并说出物体的宽窄、粗细、厚薄、轻重。
2.能从五六个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轻重不同的物体中(其中两个相同)找出等量的物体。
3.能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5个以内正、逆排序。
大班:
1.认识宽窄并初步理解量的相对性,譬如比较三块不同宽窄的纸板,中间一块比前面的宽窄还是比后面的宽窄,关键是看它跟谁比。
2.学习量的守恒,知道物体的外形、摆放位置等发生了变化,它的量不变。
3.能按规律排序和自由排序以及按物体量的差异进行10个物体的正、逆排序,初步理解依次排列物体之间的传递性和双重性关系并正确说出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