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班:
1.学习从一堆物体中,根据范例或口头指示分出一组物体。
2.学习按照物体的某一外部特征(颜色、形状)和量(大小、长短、高矮)的差异进行分类,每组物体在4个左右。
3.要求理解并掌握有关词语:“一样”、“不一样”、“放在一起”、“都是”
中班:
1.让幼儿按照某一物体的量(宽窄、粗细、薄厚、轻重)的差异分类,每组物体一般不超过5个。
2.按物体的数量分类。
3.理解并掌握相关词汇。“合起来”、“分开”、“分成”
大班:
1.学习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大小和颜色、颜色和形状、大小和形状、大小和薄厚)
2.让幼儿自由分类,用语言表达“为什么把这些放在一起”
3.理解集与子集之间的关系:例如:苹果多还是红苹果多?
1.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通过多种活动形式进行废物利用:
在我们的周围,瓶子、盒子、包装袋等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随处可见,利用这些废物作为教育资源,其功能不可忽视:
一可配合主题教育活动;
二可供幼儿做做玩玩;
三可开展体育活动;
四可培养幼儿勤俭节约的品质;
五为幼儿提供了活动和表现能力的机会。
例如:布的边角料,缝制各种沙包,把饮料瓶制成数学操作瓶,进行拧瓶盖、分类、排序游戏,利用蛋壳彩绘,制作蛋壳娃娃、不倒翁,用橘子皮剪贴菊花,让幼儿既动手又动脑,使他们的创造性逐步得到培养和发展。同时,制作成功的愉悦,克服困难的快乐,对幼儿本身也是一种美的教育。
教师在活动中,还应鼓励幼儿一物多玩,调动幼儿的“发现”兴趣,只要处处留心,一些不起眼的废旧物品也能成为很好的活动器材:易拉罐做成梅花桩,摆成不同的线路,可进行平衡练习;把报纸折叠后竖放成“矮墙”,自由跨跳……这些活动器材不但集安全性、实用性、可变性、节俭性于一体,而且让幼儿锻炼了基本技能,增强了体质。教师还可引导幼儿利用布、废树叶等拼贴组画:如小动物、海底世界、交通工具等,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使幼儿在活动中提高兴趣。
2.注重家园互动,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
平时,有些父母对待自己的孩子是含在嘴里怕化,捧在手里怕摔,利用废物进行亲子游戏,既简单又方便。在这个过程中,让父母和孩子一起制作,一起游戏,让父母改变观念,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父母与孩子体验游戏的快乐,让家庭发挥其教育功效,使家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的自主发展。
3.废物利用的实施
师生共同讨论各种废物可进行哪些创造利用,把废物利用真正渗透到一日活动中,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性,并通过亲子活动发挥家庭的作用。
儿歌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还能让孩子增长见识、发展想象力、陶冶情操。以下是几个教孩子学儿歌的技巧:
1.首先内容要和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不同的地域的文化是不同的,选择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题材。在不同的时节教孩子学不同的儿歌,儿歌具有主题明确、语言浅显、节奏明显、容易唱、方便记忆等特点。
2.结合动作,一些儿歌是以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作为主要内容的,比如《小手帕》,在教孩子学的时候就可以拿块手帕并结合动作表演给孩子看,让孩子边看边学边记忆。
3.有的儿歌故事性强,可以给孩子详细地讲解故事内容,孩子理解了,才有兴趣学。
4.现在有许多好的儿歌被收集成册,可以买这方面的书籍,教孩子的时候,最好能配上些简单的音乐,哼给孩子听,吸引孩子学唱的兴趣。除了配上音乐,还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配有插图的儿歌书籍,看着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片,孩子学习的兴趣怎么会不增加呢。另外,一些关于儿歌的音像制品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5.平时也可在课间等待时,组织已经准备好的幼儿来复习学过的儿歌,合理利用过滤等待时间。
6.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编排一些简单的民间拍手游戏,在玩中学,复习以往学过的儿歌。
7.随时年龄增长,幼儿发音逐渐清晰,儿歌转向了绕口令,对幼儿语言发音训练有好处,教师带领幼儿多说,多练习,如果幼儿出现说绕口令时发音不正确,或者嘴绕不过来,就需要放慢速度,多次练习,幼儿熟悉后,在加快语速。
在语言活动的多种形式中,看图讲述是其中非常适合幼儿学习的一种形式。顾名思义,它是以图片作为凭借物的讲述活动,漂亮的画面,本身能给予幼儿形象的视觉刺激,激发幼儿讲述的欲望。它能较好的提高幼儿的语言讲述水平。首先它能发展幼儿仔细观察的能力,提高理解和分析水平;其次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促进思考和想象能力。看图讲述给予了幼儿运用已知词汇的机会,丰富有关的知识。学会了看图讲述,幼儿就等于学会了自己阅读。因此在语言教学中,看图讲述活动经常使用,是为提高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一些方法教师可借鉴使用:
1.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画面,理解大意。
仔细观察是讲述的前提,只有把图片画面看清楚,才能有把握的去讲。不管是单幅,还是多幅,要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图片上的环境、人物,细看人物的表情、动作,领会大致意思,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进行分析和合理构想。这是幼儿思考部分。
在这里,教师的引导性提问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分析画面内容。一些描述性的问题,如:“有什么?”、“是怎么样的?”、“是什么表情?”等等,可以促进幼儿对画面的感性认识,而一些判断性的问题,如:“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则需要幼儿对画面进行综合判断。
同时要指出的是,教师的图片出示也要作为教师设计课的重点。一般看图讲述都是依据图片进行的,它是幼儿说话的根据,一些多幅的图,思维有较大的波澜,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逐幅出示。如:“小兔回家”,就要首尾幅出示,通过设问:“小兔在回来的路上遇到了什么事?为什么这么晚才回家呢?”,使幼儿产生悬念,对图片的观察会更仔细,对画面和情节产生更多的想象,开阔思路。而有些情节并无多大曲折的,则一次性就可展出,让幼儿有一个概括的印象,然后逐幅仔细观察,如:“西瓜船”,有利于幼儿围绕一个中心“看到西瓜皮——做西瓜船——乘西瓜船”来讲述画面。而单幅的图可以先整体,再局部观察,也可遮住部分,放大部分等等。总之,根据幼儿的观察兴趣,运用各种方式出示图片,充分调动幼儿的讲述兴趣。
2.指导幼儿有重点地讲述,逻辑清晰。
在幼儿理解、分析的基础上,幼儿开始讲述。但幼儿的讲述往往思路较为混乱,急于把画面内容表达出来,也常常会流水帐式讲述,重点不明确。这时教师的指导就能较好地体现作用。要对在集体面前讲述的孩子逐一点评,在肯定的同时,把存在的问题作纠正引导,对主次作详略说明并示范。即使那会花上较多的时间,但在集体面前教师的示范会使每个孩子都受益,会让孩子在再次讲述和下一次讲述活动中尽量避免同类错误。
在这里,教师的推想性问题,如:“是怎么想的?”、“会怎么说?”、“你是怎么知道的呢?”等等,能使幼儿对画面外的内容进行有根据的猜想,进行由表及里的分析。
3.帮助幼儿整理语句,正确用词。
在讲述中,幼儿一般会简单表达,在语句的丰富性方面要经过教师有意识的提示、引导,幼儿才会去扩充自己的语言,如:“小鸟是怎么飞的呢?”,就有较多的表达空间,给予幼儿回忆、学习词语的机会。同时也是幼儿间互相学习的好机会,一句优美的语言,一个正确的动词,经老师的肯定、表扬,会成为幼儿间追逐模仿的对象。
在看图讲述中,设问是主要的指导方法,教师要注意把各类问题有机的结合起来,引导幼儿挖掘画面内涵,大胆展开想象和联想,活跃思维,深入地开展教学,才能有的放矢,使幼儿在讲述方面有较大的提高。不然任之讲述,泛泛而说,也是于事无济。
在看图讲述中有几个注意点:
1.讲述的要素
在一般的故事讲述中都有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而看图讲述其实就是自编故事,开始时的要素框架也是必要的,增强讲述的完整性。让幼儿了解这四要素,在讲述中自然运用这四要素,把其带进所编的故事中,经常进行练习,才能熟练贯通,运用自如。
2.幼儿间互相讲述
一堂课,一般以集体教学为主,这样有利于指导。而在一堂课中,发言机会有限,能在集体面前发言的幼儿只是少部分,同时,幼儿也很难展开独立的思考。幼儿间的相互交流为每个孩子提供了讲述的机会,尤其是人手一份的操作材料,更是能调动幼儿想和说的积极性。同时,相互讲述为胆小、不够自信的幼儿提高了自我表现的机会,幼儿间的相互交流是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有效途径。但也要注意,要提醒幼儿有目的地去讲,事先的要求必不可少,避免幼儿盲目讲述。
3.幼儿主动讲述
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强调幼儿主动学习。而看图讲述是一种意愿活动,更是需要幼儿主动的地去观察图片,然后积极地思考,再用语言进行讲述,这时,教师要创造一种平和、民主的氛围,尊重幼儿的看法和说法,尽量让幼儿多说,自己站在听与指导的立场,以亲切、鼓励的态度激发幼儿想与说的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