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演是指幼儿通过扮演某一文艺作品中的角色运用一定的表演技巧(语言、动作、手势、表情)再现作品内容的创造性游戏,可以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符合幼儿心理、生理的需要。将表演和主题活动整合在一起,通过主题活动来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让幼儿在表演中能够把在主题活动中理解、掌握的知识应用到表演中,使表演更鲜活生动,更丰富自然。
1.力求表演游戏的目标与主题目标相整合
有了明确的主题目标才能选择相应的教育内容。生成主题时,主题根据生成原因,主题价值等因素制定主题目标,选择各领域内容(包括游戏),所以表演游戏与主题是从属关系,表演应为主题服务。表演游戏在主题大目标的指导下,在考虑游戏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在情感目标与能力目标上努力与主题目标整合。
2.整合主题内容,丰富游戏内容
任何主题必然包含各种因素,有些比较显性,有些比较隐性,需要对其认真分析,发掘主题中和表演相关的因素,挖掘表演中和主题中吻合的内容丰富表演游戏。在“下雨的时候”表演游戏中一些主题活动中的儿歌、歌曲等都很自然地整合在其中。
3.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
4.家长的支持是孩子得以表演的源泉。
1.首先主题探索材料要丰富,有可供幼儿操作探索的机会。
2.幼儿探索活动,需要家庭、社会、教师等方面的支持,只有得到全方位支持,幼儿才对探索活动感兴趣。
3.幼儿探索活动不要难度过大,或没有难度,都会减弱幼儿操作探索的兴趣。
4.在主题活动中,孩子是主体,教师创设有预备的主题环境,让孩子在探索中操作、在实践中总结,如果没有主题环境,幼儿没机会探索。
5.孩子自主、自助、自信,最大程度地受到老师的尊重,受到发展性评价;在与老师合作性的互动教学活动中,形成有效的自主学习方法;如果幼儿的各种操作与探索,得不到教师的认可,或被零落,被批评,幼儿就不会有兴趣。
6.在主题活动中有更多的机会参加社会实践探究活动,探索精神得到了培养;
7.幼儿总结且分享许多新的、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立即得到肯定,幼儿在收集信息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教师看的到,幼儿学会了提问、质疑、与伙伴合作,共同体验学习生活的乐趣,教师都能放大表扬。
1.家长对幼儿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
家是幼儿的生命的摇篮,是幼儿最温暖、自由、快乐的港湾,因此家长对培养幼儿的口语有很大的影响。
2.幼儿园教育对幼儿的口语能力的培养
幼儿入园后,为了培养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应积极为幼儿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良好环境。也就是说,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和幼儿建立一种融洽的关系,能使幼儿想到什么说什么,能乐意把自己的疑问说给老师听,而老师也要注意调动幼儿的积极性,对幼儿提出的问题及时给与回答,以满足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此教师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要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
幼儿的年龄小,理解能力较差,因此教师对幼儿说的话必须是清晰易懂、精确的、连贯的和规范的,为了使幼儿掌握更多口语词汇,教师应开展丰富多彩的班会及课外活动,这样可以为幼儿提供“演讲的舞台”,也可以锻炼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此处,教师要对某些发音不准的幼儿及时加以纠正,要大力培养幼儿有关听讲的能力和习惯。另外,在幼儿语音上,语音不清和口吃是一些病理状态,应特别加以注意,适当给予关怀、处理和治疗。
第二、采用有效地语言训练方法,提高幼儿口语表达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对幼儿口语能力的培养应做到设问恰当,要尽量少用直接提问,如“这幅画上有几个人”,避免幼儿用“三个人”之类的简短的说来话语来回答,对幼儿的提问应该是发散性的,具有启发性的。比如教师在讲“小兔乖乖”的故事时,教师应该避免提出“兔妈妈有几个孩子”这样的提问,而应问“三只小兔子叫什么名字”“兔妈妈出门时是怎样说的”? 这样幼儿在回答时就会养成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个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恰当的设问。前苏联的阿瓦涅索娃指出“发展连贯语言,是教儿童本族语言的一项重要任务。”这也是学前儿童社会化的需要,因此采用有效的方法对儿童进行专门的语言训练很重要。语言能力的掌握对幼儿的学习和生活影响很大,尤其是对正处于语言发展关键期的幼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让这些语言能力在教学中得到良好的训练呢?
第三、创设语言交流环境,让幼儿的口语能力在交往中得到发展。
陈鹤琴曾说过“注意环境,利用环境,环境是最好的教具。”也就是说环境就是教育,创设良好的语言交流环境可以使幼儿口语能力在游戏和交往中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例如,在角色活动中,幼儿可以用角色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和感情,特别在“娃娃家”的游戏中扮演妈妈角色的幼儿,会尽力模仿妈妈温柔的语调说话,会体贴地照顾孩子,还会友好地与周围人交往,这样幼儿的口语能力就会在游戏中自然地得到了实际的锻炼和运用。在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进行观察,应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引导,对幼儿的口语表达进行指导。
精心设计活动,使语言技能训练贯穿活动之中。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应先想到如何让幼儿的语言技能得到综合训练和发展。首先,教师所设计的活动应注重幼儿用图画表达思想和意愿的能力。图书是表达思想和情感的一种工具,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说,用绘画表达意思会比用文字表达的效果要好得多。因此,教师应提供机会让幼儿多用图画的形式来表达,以提高幼儿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想象能力及手口并用的能力。
为幼儿提供手口并用的机会,让幼儿在做中学,在做中求进步。陈鹤琴曾说过“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只有动手做才能获取直接的经验,认识事物的性质。”如在《酸甜苦辣》的活动中,教师让幼儿品尝事先做好准备的食品,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观察各种人表情的变化进行表述,接着再让幼儿用各种颜色在纸上画出不同的味道的感觉。通过尝、看、讲话等活动,能使幼儿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效地锻炼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充分利用日常生活的各个环节,进行随机教育。
第五、注重日常谈话,加强个别指导。
第六、图书角的妙用。
第七、将语言教育渗透于其他各个领域教育活动之中。
1.尽量使用比较形象的比喻,比如区分四分音符和八音音符,可以把符尾比如成小尾巴。
2.创设情境,让孩子在快乐中学习枯燥的乐理。或者把乐理知识形象化,使其形式新颖,引起兴趣。形式新颖、色彩鲜艳的东西,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把乐理编成顺口溜或者歌曲进行阅读或者练唱。
4.了解孩子的学习心理。
学龄前的孩子,对于漂亮的图案和鲜艳的色彩有着特别的喜好。彩色的书页、卡通图案远比那些布满了文字的纸张更能吸引他们。所以,可以选择有漂亮图案和鲜艳色彩的教材,让孩子喜欢并且愿意学习,这样就实现了学习的第一步。
5.采用联想式讲解方式。
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并且将听到的故事联想起来。比如,可以把高音谱号想象成盘起身体的蜗牛,把低音谱号想象成耳朵,八分音符则可以想象成一只拖着大尾巴的松鼠。这样,孩子们就更容易接受、理解和记忆了。并且,这样的方式也可大大培养孩子观察事物的能力,提高想象力。
6.注意学习的循序渐进。
有的家长会问 “孩子会演奏某一个曲子了是不是就不用学习乐理知识了?”当然不是,某些机构的器乐老师教授的音乐基础知识往往针对某一首曲子,这样的学习容易缺少连贯性,不够系统。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由于他们不善于自学和总结归纳,往往是学点儿忘点儿。而我们的课程能够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明确地指出,老师由浅入深地逐步讲解乐理知识,让孩子更加轻松的学习乐理。
1.能用适宜的速度、力度演唱欢快活泼的歌曲。
2.能较准确地接前奏和间奏唱歌。
3.能演唱出四二拍,四三拍的歌曲,并掌握其韵律。
4.能够正确演唱自然音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