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礼貌:
礼貌就是懂礼节,言行得体,替他人着想,举止文雅。与人相处,使别人感觉自己是有价值的,被关怀、被尊重的。礼貌是为了给他人一个好印象,所采取的行为方式。不仅仅是初次见面的人要有礼貌,对于朋友、亲人也要做到有礼貌。当你需要别人帮助时候,要说:“请……”;得到别人帮助时,要说:“谢谢。”在别人说话时不打断别人,也是一种礼貌。对父母、长辈、教师也要有礼貌,这表示对他们尊重。
为什么要实践礼貌:
对人礼貌会让人们感到被尊重和认可,对方下次会愿意帮助你。礼貌就像一块磁铁,它会使你具有吸引力。不讲礼貌的人,会给人冷漠、疏远的感觉,人们会远离这样的人。
指导建议:
第一、利用环境创设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第二、利用榜样示范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第三、利用生活学习经验让幼儿感知文明礼貌教育。
第四、通过故事、儿歌等,萌发幼儿讲文明有礼貌的意识。
第五、通过游戏,让幼儿学会使用文明礼貌用语。
第六、将礼貌教育融于日常生活之中,巩固文明礼貌习惯。
教师语言:
礼貌用语是贯穿一日生活的。清晨时,要主动问幼儿及同事“早上好!”;离园时要主动与幼儿及同事“再见!”;请幼儿或他人帮忙时应说:“请您帮助我做……可以吗?”当得到他人的帮助后,要及时说“谢谢!”当小朋友使用礼貌用语或礼貌行为时,教师要及时给予肯定,这样会帮助幼儿养成礼貌的美德。
教师行为:
鞠躬、握手、双手接送物品、为他开门等等,都是教师应当做到的礼貌行为。在与人交往过程中保持微笑、点头致意都是教师应该做到的。用礼貌的行为带动幼儿是培养幼儿懂礼貌的最好手段。
儿歌不仅能锻炼孩子的听说能力,还能让孩子增长见识、发展想象力、陶冶情操。以下是几个教孩子学儿歌的技巧:
1.首先内容要和孩子的生活紧密联系,不同的地域的文化是不同的,选择孩子能理解的、感兴趣的题材。在不同的时节教孩子学不同的儿歌,儿歌具有主题明确、语言浅显、节奏明显、容易唱、方便记忆等特点。
2.结合动作,一些儿歌是以生活中的现象和事物作为主要内容的,比如《小手帕》,在教孩子学的时候就可以拿块手帕并结合动作表演给孩子看,让孩子边看边学边记忆。
3.有的儿歌故事性强,可以给孩子详细地讲解故事内容,孩子理解了,才有兴趣学。
4.现在有许多好的儿歌被收集成册,可以买这方面的书籍,教孩子的时候,最好能配上些简单的音乐,哼给孩子听,吸引孩子学唱的兴趣。除了配上音乐,还可以和孩子一起阅读配有插图的儿歌书籍,看着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片,孩子学习的兴趣怎么会不增加呢。另外,一些关于儿歌的音像制品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
5.平时也可在课间等待时,组织已经准备好的幼儿来复习学过的儿歌,合理利用过滤等待时间。
6.在熟悉儿歌的基础上,编排一些简单的民间拍手游戏,在玩中学,复习以往学过的儿歌。
7.随时年龄增长,幼儿发音逐渐清晰,儿歌转向了绕口令,对幼儿语言发音训练有好处,教师带领幼儿多说,多练习,如果幼儿出现说绕口令时发音不正确,或者嘴绕不过来,就需要放慢速度,多次练习,幼儿熟悉后,在加快语速。
1.选孩子“爱看”的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
2.选择阅读时间,看书时间30分钟之内为宜。
3.尽可能为孩子提供轻松自由的阅读环境,光线好,坐姿端正。
4.家庭中亲子共读,家长为孩子树立良好的阅读榜样。
5.阅读前共同制定阅读规则。
6.不要形成依赖成人陪伴,慢慢学会自己安静的阅读。
7.帮助幼儿找到阅读的兴趣。
1.幼儿园主题课程每周三开展,每周一次,每月一个主题。
2.出示主题幼儿练习单,一起讨论学习内容
3.观看主题课件
强调团体学习,更多的是提问,师生共同有深度探讨一个主题;鼓励幼儿表达对“主题”的认识;教师与幼儿之间可以进行谈话讨论,注重能力培养,淡化知识灌输;教师记录主题课程中的幼儿表现及行为特点进行分析。
4.鼓励幼儿收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书籍、图片、照片、实物、玩具等;共同分享:小朋友与小朋友之间、家长与小朋友之间、老师与小朋友之间进行关于主题内容的交流;制定主题相关作品,如美术作品等。在课下也可以拓展探究,以一个问题为基点,开阔幼儿眼界。
5.教师还需做好以下工作:
①活动思路设计与环境布置
②联系与主题相关的参观场所、实验基地
③获得家长支持,协助提供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