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儿不想上幼儿园的原因有很多种,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新入园的幼儿会产生分离焦虑情绪、对新的环境陌生、缺乏安全感,导致幼儿不愿意入园。对于此类幼儿多了解、多沟通,每天由家长陪伴幼儿在园两小时,让幼儿逐渐,熟悉环境、熟悉本班老师,把孩子的问题反馈给家长,利用好家园联系手册,进行每日的反馈。对于新生老师要重点照顾,保证亲近每一个孩子。尽量减少集体教学,多采取一对一的形式,减少高控。日常中多播放一些轻松的音乐,缓解新入园孩子的焦虑情绪。
2.对于老生不想来幼儿园也存在很多原因,例如与小朋友产生矛盾不想来幼儿园、孩子误解老师不够关注他而不想来幼儿园等。针对以上情况,老师要及时跟小朋友沟通,帮助幼儿分析产生矛盾的原因,消除幼儿的低落情绪。对于误解老师不够关注他的孩子,老师要多给他机会,让孩子明白老师喜欢每一个孩子。
1. 建议家长注重家庭和谐,温暖友爱,切忌不要因孩子的教育问题的观点不同,产生互相的埋怨或者拒绝老人带孩子,隔断祖辈和孩子的交往。
2. 要多观察老人带孩子的优点,充分利用优点安排孩子和老人一起的时间,让祖辈的亲情和疼爱发挥积极的作用。
3. 老人的优势要及时肯定和认可,被鼓励的老人更容易接受建议。
4. 主动和老人探讨孩子的教育问题,听取老人的意见和建议,善于发现好的建议或经验为己所用,切忌全盘否定。
5. 孩子有进步时也要肯定老人在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让老人感到自己的影响力和被尊重感,从而促进老人主动按照孩子父母的方式带孩子,让“隔辈亲”发挥积极的作用。总之,有更多的人爱孩子对孩子来说是极好的。
首先应该在跟家长沟通的时候,让家长知道,引导性的问话对孩子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孩子对于家长引导性的问答通常的回答都是:是的,有。这也是孩子的一个特点,家长总是这样问,在孩子心里会有很大的影响,会造成在幼儿园的压力和紧张。
“在幼儿园过得不开心怎么办,会不会被别人打。”家长的这种行为就像是一种心理暗示,在幼儿园被人打是一定会发生的事,宝贝会“有意”关注这件事,在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会将小朋友之间正常的玩耍“当作”小朋友在打他。这样会影响孩子和小朋友之间建立建立良好的玩耍关系。
相反,在家里家长如果换种方式引导孩子,会对孩子有很大的帮助的。
今天在幼儿园和谁一起玩了?你们一起玩的什么啊?玩得开不开心啊?这样的引导会让孩子在幼儿园寻找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建立简单的朋友关系,有利于宝贝社会性行为的发展。
首先告知家长孩子的拖延行为需要重视,并帮助孩子加以改正。
其次和家长分析一下幼儿拖延行为养成的原因有哪些,根据家长提供的信息,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做事情拖延,一方面是手眼协调能力还在发育当中,有些动作牵扯到的小肌肉还不够强壮;比如学习系鞋带,用卷笔刀削铅笔之类的。但是另外一方面的原因有可能是反映了他内心不够自信。关于自信心的问题其实更多是需要家长的改变。有些小朋友在家里几乎不用自己动手整理玩具,基本上都有人代劳。这也意味着这些小朋友在家里也没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管理自己,比如怎样收拾玩具更整齐,怎样摆放绘本更容易找到自己最喜欢的故事等等。因此,改变教养方式,鼓励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增加幼儿的自信心,就可以改变幼儿的拖延行为。
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仅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也有利于自信心的建立。注重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要根据孩子生理发展特点,逐步提出引导鼓励,从易到难。从部分尝试到完全承担,反复练习,逐步熟练。当孩子做得好时,及时给与肯定,当孩子没有耐心时,及时给与鼓励。这样孩子就会慢慢学会穿衣服。
另外。家长在家不能因为赶时间或者是有急事,就我们家长给孩子穿衣服,这样孩子其实没有得到锻炼。因此尽量提前安排好外出时间,给孩子足够的时间穿衣服的以养成好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