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身高指标:男孩身高94.9-111.7cm,女孩身高就是94.1-111.3cm。
2.体重:男孩体重12.7-21.2kg,女孩体重21.3-21.5kg。
3.走
①双臂前后自然摆动,上体保持正直;
②步幅交替比较均匀,身体不摇晃,轻轻落地轻轻跺脚;
③能按指令在队伍中走。
4.跑
①双臂屈肘在体侧前后自然摆动头部保持正直,面向前方;
②能按指令向指向跑;
③能快跑15米左右。
5.跳
①能立定跳远50cm,双脚同时落地,身体保持平衡;
②能立定跳远60cm,双脚同时落地,双腿弯曲身体保持平衡;
③能身体平稳的双脚连续向前跳;
④能单脚连续向前跳2米左右。
6.平衡
①能在宽25cm的平行线中间行走,走时保持身体平衡,不左右摇晃,双脚交替向前迈;
②在宽25cm的平衡木上自然的走过,走时保持身体平衡;
③能双脚灵活交替上下楼梯;
④能沿地面直线或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走一段距离。
7.拍、抛
①能连续单手拍球三个以上,拍球时眼睛看着球,手掌自然张开;
②能单手连续拍球五个以上,动作自然;
③能双手向上抛球;
④能单手将沙包向前投掷两米左右。
8.爬、耐力、躲闪
①能手脚着地连续爬;
②能双手抓杠悬空吊起十秒左右;
③能行走1km左右拖中可适当停歇;
④四处跑时能躲避他人的碰撞。
9.画、剪、折
①能用笔涂涂画画;
②能用笔描出画好的直线;
③用剪刀沿直线剪,边线基本吻合;
④会对边折,对角折。
10.手指灵活度
①30秒内穿珠子五个;
②能熟练地用勺子吃饭。
材料:
废报纸、各种生活中不用的废旧纸张、浆水(用一份白胶三份浆水配制成)、颜料(广告色)、细铁丝、废布条、冰棍棒、石膏粉等。
制作过程:
制作纸浆:将废报纸撕碎,用温水浸泡捣碎,倒入浆水,充分搅拌,成为纸浆待用。(一般需浸泡一天)
捏塑:瓜果的形状比较简单,如苹果、梨、桔子、枣子等,基本形体为圆形,只要用纸浆捏成一个圆形,然后捏出其特征,基本形状就出来了。萝卜、黄瓜、茄子、香蕉、青椒等基本形为长圆形,大小及特征上稍作变化。捏塑好纸坯后阴干。
1.待干后用沙皮沙光滑,再根据实物涂上颜色,如外表刷一层清漆则更好。
2.捏塑木偶头,需先用厚纸卷一纸筒,纸筒大小以能套进食指为宜,然后在纸筒上堆上纸浆,塑出所需木偶的特征,以后的制作方法同上。
3.捏塑动物较为复杂,动物有四肢,制作时先用细铁丝、布条、冰棍棒等扎成动物的骨架,在骨架上堆上纸浆,塑成各种动物,以后的制作方法同上。
4.纸浆还可做碗、盘、等器皿类的物品,可选择需要制作的碗、盘等器物,将表面清洗干净,用宣纸撕成小纸块,一点一点糊满整个碗外围,然后用纸浆一层一层往上糊,保持平整及厚度。 糊好后晾干、刷色。
纸装玩具的优点是轻,不易摔碎,经久耐用,是语言、常识、计算教学的理想教具,也是幼儿游戏时不可缺少的玩具。
1.幼儿进入区域活动需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或工作内容)。
2.区域活动时间,教师要播放素听故事,设定有故事背景的环境。
3.幼儿进入区域自选活动时禁止大声喧哗,教师严禁在教室内高声说话。
4.教师根据幼儿实际能力发展进度,安排个别或小组教学。
5.教师安排个别指导的,就直接与该幼儿同时活动。
6.教师安排小组教学的,可根据幼儿的兴趣,由幼儿自主选择参加。
7.教师指导个别幼儿时,是根据幼儿能力测评未达到的能力进行重点指导。
8.教师要根据指导内容,需提前准备活动材料填充到区域中。
9.教师准备好的小组指导教学内容,如无幼儿主动参与,教师要反思自己设置的内容是否符合幼儿年龄特点或兴趣需要。
10.因区域活动重点是幼儿自主选择,教师不要轻易干扰幼儿自主选择的活动。
11.幼儿主动要求教师协助与参与的,教师方可进行。
12.区域活动时间,教师做教师的事,幼儿做幼儿的事,保持安静。
1.按12步洗手法操作,指导幼儿洗手。洗手提示幼儿开水龙头要小一些,湿一下手,再关上水龙头。开始打肥皂, 搓手心——搓手背——搓手指缝——搓手指——搓手指尖——搓手腕(左右手交替),开水龙头冲洗,洗干净肥皂后,在水池内甩三下手,(不要让水滴在地上或身上)再去擦手。
2.幼儿洗手一般都是饭前、游戏后、入厕后。因此幼儿洗手应是自然状态下,尽量减少高控制,减少集中洗手、入厕。
3.幼儿洗手前,提示幼儿衣袖挽好,再洗手,以免弄湿衣袖。
4.幼儿洗手时,教师要在一旁指导,重点指导能力弱的幼儿。
5.尽量减少浪费水的现象,教师随时提示幼儿关水龙头打肥皂。
6.提示幼儿洗手时水不要开得过大,以免水溅在身上。
7.洗完手一定要先甩干净手上水珠再去拿毛巾擦手。
8.冬季洗完手一定要擦护手霜。
1.理解节奏
可以寻找日常生活中的节奏,以激发幼儿对节奏的兴趣。节奏的概念比较抽象,幼儿难于理解,但幼儿对节奏却是敏感的,节奏就存在于我们的周围生活中,因而要让幼儿理解节奏,对节奏感兴趣,必须从现实生活入手,挖掘节奏,寻找节奏。如下雨的哗啦声,猫、狗的叫声、打鼓声、马蹄声,走路的笃声,拍球的咚咚声等。在活动中,告诉幼儿,这些有规律的声音叫做节奏,并让幼儿自己去寻找节奏,幼儿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就举出各种各样的节奏:火车的隆隆声,啪啪的打枪声,闹钟滴答声等,每当幼儿发现一种新的有节奏的声音,就感到特别兴奋,常会自豪的说:这是我听出来的。由此,主动地到周围生活中去寻找各种节奏的兴趣更浓了。将这些声音组成各种不同的节奏型,用拍手和敲击物体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幼儿反复倾听,感受和理解,使他们形成节奏意识。虽然幼儿本身对“节奏”并不理解,但是他们已能在模仿中感受并理解节奏,对节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从而为进一步培养节奏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掌握节奏
音乐是听觉艺术,各种音乐活动都离不开听觉。因此,音乐听觉能力是形成各种音乐能力的前提条件和基础。所以要学会用听的方法探索节奏的能力,幼儿有了这种能力就能主动积极地学习。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中到处都充满各种奇妙的声音:清脆的鸟叫声;此起彼伏的汽车喇叭声;悠扬的钟声等。让幼儿仔细聆听这些声音不仅能给幼儿一种美的享受和体验,更重要的是幼儿学会了倾听,然后将这些声音用音乐来代替,让幼儿听着音乐自由做各种动作,亲自感受各种各样的节奏,慢慢地幼儿就会发现这些声音在不停的变化,又有一定的规律性,从中体验了快乐,从而对节奏有更细致、全面、深刻的理解。
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也就是幼儿在有音乐或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把自己对节奏的感受和理解用优美的动作表现出来。动作由幼儿根据自己对音乐的体会自己表演,比较自由、灵活,而不是由教师一招一式地教。但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启发,循序渐进地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现节奏。
如在训练| x x x x | x x xx x | 节奏型时,开始时我让幼儿随意用自己身体的任何部位来打节奏,只要卡准节拍就行,渐渐的要求幼儿四分音符用手拍,八分音符用脚来代替,并将此节奏型变成各种形式让幼儿进行训练,如:| x x x x | xx x x x || ; | x x x x | x xx x x || ; x x x x | xx x x x ||等等。 孩子们的兴趣都很高涨,很多幼儿都能看着节奏谱,手脚并用打出旋律,除此以外还在活动设计时,注意活动方法的多样性,让幼儿的嘴巴、身体及思维都动起来,以保证激发和维持孩子的学习热情。让幼儿的身体动起来,可以请幼儿为歌曲编创动作,或在游戏中歌唱,或用身体动作为歌曲伴奏。
3.培养幼儿节奏感应把节奏融于歌曲中
怎样把节奏和歌唱融为一体呢?唱歌是人们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而节奏是为了学习音乐歌唱服务的,光靠节奏是无法将音乐的美升华的,所以培养幼儿音乐节奏感时让节奏和歌曲结合在一起,既能提高幼儿对歌曲速度的理解,也能加强了乐感的理解及体验。如:在学习“奇妙的手势”歌曲中,按照音乐的节拍、节奏、表现歌词,以便更好的掌握音乐的节拍、节奏、速度。
4.寻找节奏感教育的有利契机
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充满了节奏,如自行车的“嘀铃铃”;门铃的“丁冬”;下雨时的“沙沙沙”“哗啦啦”“滴答滴答”等等,为了从小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就让幼儿去发现在我们周围的一些声音,然后再用小手、小脚以及身体上其它部位表现出来,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后,发现幼儿的兴趣非常高,他们都愿意去捕捉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声音,同时用节奏来表现,久而久之幼儿的节奏感加强了,同时又发展了他们的观察能力。